陳浩基:鮮為人知的「華語推理之光」

2020-12-03 瀟湘晨報

陳浩基 鮮為人知的「華語推理之光」

香港作家陳浩基跟好友的聯絡基本靠電郵。他自覺像上一輩文人,以信件閒聊,往來需要一兩星期,甚至更長。他也有Facebook和Twitter帳號,但是Facebook已經數年沒有更新,Twitter大約一個月一發。

他刻意不實時回覆信息,也有意讓自己保持一天或者數天看一眼社交網絡的習慣。發信息再期待回復,他認為這是現代人焦慮感的來源。他反思,無時無刻陷入網絡交流中,是否有意義:如果都在網絡聊完了天,跟朋友出來吃飯,還能對感興趣的事情說上幾個鐘頭嗎?

泛濫的網絡社交,讓他產生了創作新的推理小說的念頭。香港中學生曲雅雯有一天從居住的22樓跳下自殺,死在了相依為命的姐姐阿怡眼前。阿怡在隨後尋找真相和復仇途中,才發現了自己對身邊的妹妹從未有過交心的了解。

這是陳浩基在內地出版的新作《網內人》的故事。作為香港推理小說作家,他的推理小說《13·67》曾讓內地讀者驚嘆,被稱為華語推理小說之光。憑藉那部作品,他拿下2015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第一屆香港文學季推薦獎,售出美、英、法等十國版權,被王家衛買下了電影版權。但這個總說著粵語、戴著黑框眼鏡的消瘦作家,始終未曾被內地讀者真正了解。

非典型價值觀

陳浩基一直想寫一個類似亞森羅蘋的角色。在法國偵探小說作家莫裡斯·勒布朗的《怪盜亞森羅蘋》裡,主角是個亦正亦邪的偵探,他很著迷。他還喜愛了《福爾摩斯探案》好多年,以至於自己筆下的推理小說,都藏著福爾摩斯的影子。

「阿涅」這個角色慢慢從這些人物裡脫殼出來。他設想過,要是寫一個專門偷竊美術品的怪盜,作品調子可能顯得過於古老,如果只是寫詐騙犯或者盜竊犯,又太單純了些。於是,他想到有點「灰色」感的非正派職業——黑客。黑客阿涅,就成了《網內人》最初的源頭。

跟先考慮推理情節,再設計角色不一樣,陳浩基這次在「阿涅」誕生之後,才慢慢在腦海裡浮現出故事的主軸。網絡暴力推動了阿涅的探案,對掩蓋在熱點新聞之下的謎團抽絲剝繭,這些情節很快就落實到大綱上。

《網內人》的故事裡,阿怡不擅社交網絡,在2013年甚至不熟悉手機的諸多操作,更不用說去了解15歲的妹妹在網絡論壇中經歷的事情。這對在先後喪失雙親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姐妹,一直生活在香港的廉租房裡,卻悄然走向不同的命運。陳浩基把她們的家庭慢慢呈現出來後,發覺比起純粹由推理情節主導小說,不如豐滿人物,以此交織出香港當下社會各個階層的真實狀態。

由於寫到了諸多現實,後來,很多人問陳浩基關於「作家責任」的問題。陳浩基說:「一個作家有意願如此,那是很好的。可是,假如有作家單純想寫一個沒有反映社會問題的有趣故事,也不該被責難,這是創作者的自由。」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一個人本身有要對社會負責的想法,當上作家後,也自然會在作品中賦予這些思想。」

陳浩基把自己的觀念傾注在了「阿涅」身上。住在城鄉結合部一個近似廢棄的樓裡,阿涅看上去不修邊幅,對可憐之人和可悲之事表現得冷酷無情,但他個性深處又好像是矛盾的,他用心探案,底色善良,入世又出世,表面上嫌惡規則,可心裡仍然堅守正道。陳浩基想讓人慢慢察覺,這些其實並不矛盾。「反而像是陰陽調和,在人性裡對立但並存。」陳浩基要透過這個角色,提出被他稱之為「非典型」的價值觀。

陳浩基在現實生活裡並不認識真正的黑客,雖然他在大學讀的是計算機專業。只是,那時候他很留意黑客的新聞。比如,日裔美籍電腦安全專家下村努追捕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通緝的黑客Kevin Mitnick,以及被稱為美國五大黑客之一的Robert Tappan Morris在上大學期間創造出在網際網路傳播的蠕蟲病毒等等,都讓他感覺很有意思。

他把推理寫作比作物理學的思想實驗,有時候需要伏案研究,有時候又需要實地驗證。在《網內人》裡,他提到有人利用不同地鐵站的公共wifi發信息,以此掩蓋自己的位置,這是他設想出來的手段。接著,他就去嘗試了一下,看看在現實裡是否可行。而在寫作小說《13·67》的時候,其中那名警探的人生貫穿了香港從1967年到2013年的社會變遷,時間跨度近半個世紀,陳浩基就靠大量閱讀和到博物館找史料來填補不足,還由此結識了撰寫香港歷史的專家。

事實上,以推理小說成名的陳浩基並不僅僅寫推理,還嘗試過科幻、奇幻的類型寫作,他有意識地把「懸念」作為推動故事的有效力量,也非常清楚從讀者的角度考慮結構,「假如讀者最後察覺故事的結局呼應前面的伏筆,便會給予好評。」

在《網內人》完成之前,他已經寫好了一本《山羊猙獰的剎那》,這是一部奇幻恐怖的青春鬼故事,來源於他在大學聽見的一些傳聞。

參賽入圈

陳浩基一直生活在港島西,他的家就在書中「阿涅」的住處附近,那條街有家咖啡館,是他現在時不時會去寫作的地方。

他曾在義大利教會創辦的學校就讀,這兒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外教,這讓他從小浸在各種文化裡。不上課的日子,母親去買菜,會把他丟到書店,一個小時之後再來接他,他就在裡面看一小時的書。小時候,家裡不算富裕,玩具是考試成績好的時候才有的獎勵。但是書不同,只要他想讀,母親就會給他買。他在小學讀到福爾摩斯,便喜歡上了推理小說。日本推理作家橫溝正史給了他很深的影響。

中學時,他對計算機產生興趣,考大學時就選擇了相關專業。那時候網際網路剛剛興起,他沒有對未來做過清晰的規劃,只是覺得讀理科的學長們大多數都去了工程或計算機專業,自己也當如此。到了香港中文大學,他看到有BBS論壇內開設了創作版面,他去試了試,寫寫短故事發出去當作消遣。

畢業後,他輾轉在一些軟體公司,成了普通上班族,拿了薪水就去買點兒書或者電玩軟體,沒有再繼續寫作。有一段時間,他打算自修一些新的軟體開發技術,以換換工作環境。那個空檔期,他正好看到了第六屆「臺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活動,一時興起投了稿,沒想到日後成了自己人生的轉折點。

為了投稿,他開始著手編織一個故事,寫著寫著,有點失控。他往書架上掃了一圈,桐生操的《令人顫慄的格林童話》和一本漫畫《火鳳燎原》映入眼裡。他想,這漫畫重編了《三國演義》,那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用寫實的角度重編童話?他索性把童話《傑克與魔豆》改編成偵探懸疑作品《傑克魔豆殺人事件》,滿足了自己對童話和推理的雙重熱愛。

他又用了些翻譯腔,想營造出和周圍人認知的現實不一樣的感覺。他想,這就像武俠小說裡半文半白的語言,會讓讀者相信裡面的江湖感一樣。結果,這個嘗試成功了,他的作品入圍了最終的決選,那是2008年。在那之後,他又寫了一篇續作《藍鬍子的密友》和犯罪推理小說《窺伺藍色的藍》,同時入圍2009年第七屆「臺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藍鬍子的密友》拿下首獎。

接著四年,陳浩基不斷參賽,也不斷取得成績。推理小說《合理推論》獲得了「可米瑞智百萬電影小說獎」第三名;科幻短篇小說《時間就是金錢》拿到第十屆「倪匡科幻獎」三等獎;《遺忘,刑警》取得第二屆「島田庄司推理小說獎」首獎。如今,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不斷參賽是故意的,這比投稿更有效率,「投稿,能否遇上賞識你的編輯,就只講運氣。而在比賽中得獎,會更容易獲得讀者關注,出版社的營銷人員也能拿獎項頭銜當作宣傳。」

他要給自己一兩年時間全力試試,做個全職作家。實在走不通,再回到IT界也行。他跟認識的編輯和作家朋友了解了這個行業的情況,他清楚,香港推理小說圈很小,而且,香港整個小說圈都在萎縮,小說被手遊或網劇取代。本土出版物減少,有些被臺灣的出版物代替。

他看到,在香港挑戰推理小說的作家,都混搭了科幻或者奇幻的外殼,另一方面,以兒童和青少年讀者為目標的推理小說比較流行。相比之下,大陸和臺灣的推理創作圈子比香港興盛很多。不過,讀者還是更關注歐美或日本的翻譯作品。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個糟糕的創作環境,但陳浩基卻覺得,自己倒是恰巧有機會抓住中文推理創作的空間。

但全職作家的生活並不好過。一開始,全部精力都在參賽,第一年基本是零收入,比賽的獎金要第二年才能拿到。大約有五年,陳浩基幾乎沒去過電影院,娛樂支出能省就省,DVD和CD都只買一百塊三片的特價品。《13·67》的創作,是在一臺兩千元港幣的小筆記本電腦上完成的,要不是有一些積蓄,他想自己可能很快就放棄了。

網絡社交之外

在香港,全職寫作本身就有點另類。何況,陳浩基還有意跟社交網絡保持距離。他想,在人群中保持獨立要付出代價,但追隨大眾也要付出代價。他設想,自己如果沒有決定全職寫作,現在可能仍然在開發軟體,那樣就會付出「腦袋裡的故事只有我一個人知道」的代價。

陳浩基不會按時起床,也不會給自己限定每天要完成多少字。設計寫作大綱,雷打不動要佔據創作時間的六成以上。由六個中篇組成的《13·67》,差不多是花費時間最長的,每篇幾乎都用了兩個月時間來設計,再撰寫一個月,純寫作用了六個月,而大綱耗費了一年。而寫作《網內人》的時候,他還受到採訪邀約或者出版社活動等的幹擾,寫作中斷之後,他要花上幾天甚至十幾天,才能重新抓回作品中的情緒,前前後後投入了兩年左右。

創作的間隙,陳浩基也留意新聞,尤其感興趣刑事案件中的青少年犯罪,相對於成年人出於金錢利益的動機,青少年的犯罪原由更加單純,而這種單純卻是成年人未必理解的。陳浩基想要探究,「這會延伸至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疑問,再研究下去,便涉及教育制度和一個人的價值觀如何形成的問題。」

他會儘可能看不同立場的媒體,保證多角度理解事件。社交網絡中那些不加修飾的網友評論也是他留意的。但他自己幾乎不會公開討論時事,也不喜歡在網絡上發表意見。他覺得現代人總是說話太多而聆聽太少。

大體上,他目前是持著「悲觀但不絕望」的態度面對世事。他也說不清究竟是為什麼,大概是讀到過的歷史讓他意識到,人性可以很黑暗,很多事情也可以很糟糕,但人類文明還是走到今天這一步,一切總有跨過去的可能。

不寫作的時候,陳浩基會用iPad塗鴉、看看動畫,或者發掘一些無用的小知識,看看有沒有變成小說素材的可能性。好多年前,他還彈吉他,但是彈壞了兩把後就慢慢荒廢了。他的音樂品味是雜食的,從古典到搖滾、民俗到電影配樂什麼都樂於聽,就像他對文本的欣賞。

他的創作一度被評價為雜糅著推理小說的本格、新本格和社會流派。這些是日本推理圈提出的分類,本格類似於推理圈的古典派,邏輯至上,注重解謎,社會流派與此相對立,以寫犯罪動機和社會背景等等為主,而新本格派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末,通過推理小說家島田庄司的指引,重新復興起驚悚、幻想的元素。陳浩基的興趣確實跨越這些派別,也在探索新的可能性,他現在還想嘗試法庭推理和商業推理等類型。

目前,他正著手創作童話推理的第三篇作品。距離上次這個類型的創作,已經過去十多年,他說,他也可能接著寫《網內人》的續作。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書展2019」杜漸李偉才陳浩基譚劍出新作 科幻推理文學大放異彩
    【書展2019】杜漸李偉才陳浩基譚劍出新作 科幻推理文學大放異彩今年書展的主題是科幻及推理文學。倪匡這個韋斯利自不用說,但當今寫科幻及推理的香港作家,大家認識幾多個呢?趁著年度主題,我們看一看一些相關的書籍吧!
  • 暗黑之國的成立,是光之國鮮為人知的過去,奧父是中間關鍵原因?
    在距地球300萬光年外的M78星雲中有一個光之國,這一個國家有無數的光之巨人。這裡就是奧特曼的老家,賽羅捷德奧特曼都是這個國家的優秀後生。但是這一個充滿著光明的國家,也曾經經歷過不堪的往事。這也是貝利亞背叛光之國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原因。
  • 華語樂壇獎項累計之王——劉德華
    華仔有13個華語音樂單項冠軍截止到2004年4月,就已經有292個獎項登上了金氏世界紀錄。到2013年,他就已經有超過500個音樂獎項!劉德華在臺灣,根據可查數據,當年的24張專輯銷量約1121萬張,可能還有很多沒有統計到的(比如一些街頭小巷盜版磁帶),這一數據,勇登當年華語音樂銷量之首
  • 判斷推理:必然性推理之樸素邏輯
    今天為大家帶來判斷推理題庫之必然性推理之樸素邏輯。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常常讓考生頭疼又常考的知識點就是我們邏輯判斷中的必然性推理中的樸素邏輯題目,而這類題目,題幹往往涉及的條件信息較多,包含了背景、人物話語、真假斷定等在內的信息,對於這些信息的篩選整合對於很多的學生來說仍然是一塊容易丟分的點,但是對於這一類型的題目,其實要找準做題突破口並掌握一些解題方法,在做題過程中,學會運用,題目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突破。
  • 國語、普通話與華語
    而在此之前的1906年,著名學者朱文熊就提出了推行與文言和方言相對的各省通用之語「普通話」的構想。後來著名語言學家黎錦熙和文化革命的先驅魯迅、瞿秋白等對「普通話」都有所論述。「普通話」的「普通」在這裡不是「普普通通,平凡、不特殊」的意思,而是「普遍共通、普遍通用」的意思。但是不管是「國語」還是「普通話」,人們並未取得內涵上的共識。
  • 屈道秋|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
    推理是精神活動,推理分為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兩個過程。通過這兩個過程,我們能將許多獨立的例證相互比較,從而總結出引發它們的共同原因,並據此對其他事物作出判斷。春天花開,夏天結果,秋天落葉,冬天飄雪;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酸鹼中和,供需互補。
  • 事不過三,尺度升級,Netflix終拿出一部口碑華語劇
    好在事不過三,4月30日由Netflix獨家首播的《誰是被害者》,終於讓我們等來了一部期待中的華語劇。 尤其前幾集,接連發生的殺人案,抽絲剝繭的懸疑推理,以方毅任和徐海茵為主視角的「警媒」雙線推進,節奏非常緊湊且引人入勝。 從第一位用女人身份離開人世的遊城皓,讓人記起蘇可芸的歌聲......到最後一位,死後從安光護理之家被扔下樓的劉光勇,替當年的周洋揭發一切,替病人伸張了正義。
  • 申根華語之夜中西合璧 實力片單輝耀電影節(圖)
    天津北方網訊:星光熠熠,名流薈聚,申根華語電影之夜6月20日在上海寶山DFC影城舉行。  當晚申根獎新片單中既包括奧斯卡獲獎電影《愛樂之城》導演的新作,也有申根華語電影獎促成的中歐合作項目以及洪金寶工作室推出的作品,盧森堡駐滬總領事還親自頒發申根獎西方美人魚獎給電影《八月》,並高度評價申根獎在促進中歐電影文化交流及產業合作中作出的貢獻。
  • 亂步之獸:日本推理的起點,恐怖推理下的真實人性
    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日本當下那種腦洞突破天際,門類繁如星辰的推理小說群體,甚至讓我一度以為所有日本作家自帶的天賦技能點都加在了「寫推理小說」這一項上。這也是讓許多年前剛剛閱讀完福爾摩斯後想要更加深入領略這種邏輯之美的我,在新華書店面對滿書架的江戶川亂步和橫溝正史的小說後不僅想要哀嘆,「天下偵探小說出處唯二,其一在歐美,其二在日本。」
  • 行測篇7:判斷推理之翻譯推理題做題方法
    行測篇7:判斷推理之翻譯推理題做題方法今天為大家講解的主題是判斷推理之邏輯判斷模塊的翻譯推理題,國考行測中判斷推理的邏輯判斷模塊佔據的分值在八分左右,這部分的分值不容小覷,接下來我們將圍繞翻譯推理題的各類題型以及他們的解題方法展開詳細講解。
  • 大片不再雄霸天下,底層關懷贏取人心——盤點2018華語電影
    原標題:大片不再雄霸天下,底層關懷贏取人心——盤點2018華語電影↑《無問西東》劇照2018年的華語電影令人「心情複雜」。《唐人街探案2》沒能延續上一部的成功,它從上一部的「喜劇外皮的推理片」演變成了「披著推理外衣的喜劇片」。上一部紮實的推理故事、片尾精彩的反轉在這一部中不復存在,整個電影推理部分的邏輯非常薄弱。此外,《唐人街探案2》的搞笑橋段也並不「高級」,而是停留在開粗俗玩笑、反串和笨拙的動作戲等審醜元素上。
  • 行測篇8:判斷推理之數學推理題做題方法!
    行測篇8:判斷推理之數學推理題做題方法!這次課我們主要來講解國考行測判斷推理題之數學推理的內容,數學推理相對來說是較為簡單,經過訓練可以拿到高分的一類判斷推理題型,所以我們要著重對這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訓練。下面主要圍繞數學推理各類題型及對應解題方法給大家做出詳細說明。
  • 剛過審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這部犯罪片戳中了哪些敏感話題?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當然不是最好的電影,甚至對比西方同類作品,該片或許也不算突出,但聯繫起電影的題材以及華語電影的大環境(就是審查),這樣的作品,可以說是一部非常難得的作品了。因為當如今的華語片都在盡一切可能的走「超現實」的路線時,這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卻少見的「現實」:社會負面新聞、人性的善與惡,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爭辯,還有光明與黑暗的關係,將這些融入到一部商業電影中。這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作為一部華語犯罪電影,是拍成了很多不能拍的東西。
  • 「全球華語金曲獎」全新出發「拾」級而上打造頂級華語音樂獎項
    」,將「全球華語金曲獎」打造成能夠代表華語音樂最高榮譽的音樂獎項。中華善德網董事長蘇心靈先生提出了音樂之「善德」概念;KYC開源資本創始人潘恆曦就「區塊鏈技術」與音樂產業結合的應用場景發言。 原《華語金曲獎》由全球華語音樂工作者協作推廣機構「國際華語音樂聯盟」創辦。截至今年,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10年間,華語音樂在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成績令人鼓舞。
  • 2018公務員考試備考技巧:判斷推理之圖形推理解析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18公務員考試備考技巧:判斷推理之圖形推理解析,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國家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判斷推理之圖形推理解析 2017年寧夏公務員考試已經結束。
  • 第一屆華語音樂大獎
    提名:  獲獎:  十大華語唱片  1、黃耀明《光天化日》(同時獲評2000年度最佳華語專輯)  2、黃大煒《秋天1944》  3、丁薇《開始》  4、陳昇《思念人之屋》  5、王菲《寓言》  6、LMF《大懶堂》  7
  • 論全球華語研究的拓展與加深
    王世凱、方磊(2012)建議《全球華語詞典》可以考慮收錄更多地區的華語社區詞,以副「全球華語」之實;劉曉梅(2013)對此說得更為直接具體:「嚴格來說,《華語》(按指《全球華語詞典》)並非真正收錄全球華語詞彙,主要集中於亞洲,美洲、澳洲的收了一小部分,歐洲、非洲的是空白。而即便是亞洲也不均衡,集中於東南亞,華人相對集中的日本則很少,韓國、朝鮮也是零收錄。」
  • 《推理學院》官方小說:鹿月事件未解之謎
    推理之都在仲夏夜的灼人空氣裡,如同火辣的舞女,交織的霓虹和車流是她浮誇的妝容,高低不同的建築群落是她炫目的舞姿——她比以前任何時刻都要迷人。但這對於站在巨大落地窗前的明浩市長來說,他早已無心欣賞這座看似年輕動人,實則滿目瘡痍的城市。
  • 2019國考行測判斷推理之圖形推理解題技巧:一筆畫圖形
    國考行測判斷推理答題技巧:國家公務員考試頻道提供2019國考行測判斷推理大全,包括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等。本文為廣大考生整理2019國考行測判斷推理之圖形推理解題技巧:一筆畫圖形。更多國考公務員考試資料,請點擊國家公務員考試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