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誕生中國最早一批個體戶、這裡開設全國第一個燈光夜市——
文/羊城晚報記者 劉雲
北京路自古是廣州的重要商圈,改革開放之後北京路匯集了廣州百貨、新大新等一批著名百貨商店和時裝商場。北京路商圈內的高第街是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第一個經營服裝的個體戶集貿市場,誕生了我國最早一批個體戶,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成為全國各地遊客來廣州的必遊之地。
1997年北京路改造為商業步行街,至今依然是人流密集的繁華商業集散地,日均人流量約40萬人次,節假日更達到60萬人次以上,高峰值達百萬人。
2003年4月,在抗擊「非典」的關鍵時期,胡錦濤同志考察北京路商業步行街,隨後在聽取廣東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針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強調要堅持 「協調發展」 「全面發展」,成為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先聲。
廣州北京路商業步行街 圖/羊城晚報記者黃巍俊 攝
威水史
這裡誕生中國第一個燈光夜市
北京路自古以來就是廣州重要商圈。在這裡,誕生了改革開放以來最早的一批個體戶。如今,廣州越秀區北京路步行街上的昌興童裝依然昌盛不倒。其創始人陳興昌是改革開放初期廣州第一個登記領照的個體戶。
高第街許地,為著名的許氏家族的發祥地,是第一大鹽商許拜庭故居,也是魯迅夫人許廣平童年生活的地方。1980年10月,改革開放之初的高第街成為全國第一個以經營服裝為主的個體戶集貿市場。2000多位專業戶經營服裝、布匹、鞋帽、小百貨等日用工業品,以批量銷售為主,兼有零售、來料加工、代銷等,商品多來自各地手工業者及區街、鄉鎮企業。品種樣式善於根據市場需要而變化,經營方式靈活多樣,價格較為低廉,吸引了眾多內地來穗的商戶、旅遊者及港、澳、臺和國外遊客購物觀光,商品銷往20多個省、市、自治區,成為廣州市窗口之一,被人稱為「小南方大廈」。改革開放之初,高第街的年營業額就有近1000萬元,上交國家稅收500多萬元。
1984年5月,全國第一個專業旅遊燈光夜市兼「步行街」——西湖路市場在北京路上正式開業,設置檔位950個。西湖路的這一嘗試一發不可收——北京、上海、武漢、濟南、重慶等各大城市紛紛前來「取經」,個體市場、燈光夜市迅速開遍全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西湖路燈光夜市發揮毗鄰港澳的優勢,一度領先國內時裝潮流,甚至被譽為中國時裝的「櫥窗」。
新徵程
盤活千年歷史,打造無圍牆景區
2016年8月22日,一塊「國家級4A景區」的牌匾,在萬木草堂首次揭開面紗。這也標誌著廣州市民熟悉的北京路,成為廣東省首個無圍牆的4A級景區。
2017年9月19日上午,在廣州大廈四樓,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組織總幹事方貝達博士向廣州越秀區頒發了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牌匾。據悉,這是廣州市乃至廣東省首個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這也是繼四川成都市、安徽黃山市之後,全國第三個獲此殊榮的區域。
這一切變化與2014年成立的越秀區北京路文化核心區管委會密不可分。為了盤活北京路這條千年商脈,北京路文化核心區管委會全盤統籌建設和管理北京路及其周邊區域,促進文商旅融合發展,規劃更為長遠,協調能力更大。
2017年,根據廣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北京路以「縱貫中軸線,穿越兩千年」為主題,全面實施廣州傳統中軸線提升計劃,推動北京路文化旅遊區商旅文深度融合發展。
如今,北京路文化核心區正走出一條商旅文融合發展的創新變革之路。如今,行走在北京路上,千年古道、銅壺滴漏景觀、清代廣州城坊示意圖模型引人駐足;具有景區特色的智慧導覽樁,以及景區智慧導覽系統和應急廣播系統,大大方便了外來訪客。
聯合網際網路巨頭,提升逛街體驗
近年來,人們消費的習慣已悄然發生變化,網際網路顛覆人們的消費習慣已成不爭之事實。得旺鋪者得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昔日佔據北京路黃金鋪位的「大牌」或收縮或撤場,人們逛街不再是為了選購標準化的商品,而是希望獲得更加智能的體驗。
2017年3月,「北京路·口碑街」正式揭牌,北京路與支付寶合作打造了全國第一條O2O智能街區。目前「北京路·口碑街」已經集合近千個商戶,涵蓋北京路、西湖路、惠福東路、禺山路及周邊商場商戶。點開任意一個商戶,消費者不僅可以看到商家信息、地址,還能領取專屬優惠。
「我們不僅僅滿足於搭建一個消費數據平臺,更要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包含商家誠信、口碑和智慧旅遊在內的大數據平臺。」北京路文化核心區管理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據了解,支付寶將結合口碑街商戶消費情況,和消費者基於商戶真實消費而產生的評價,按月形成「口碑榜」,真實體現口碑街商戶的服務態度、服務質量、消費者反饋意見等內容。
集線上智能商圈、節慶運營活動、打造口碑榜等功能於一身的「北京路·口碑街」,增加了北京路文化傳播、旅遊休閒和商業消費的黏性,更提升了北京路的逛街體驗。
親歷者
高第街老居民李漢標:個體戶集聚開擋 引來國內外客商
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昌興服裝(1984年起轉做童裝生意)的創始人陳興昌勇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申請了廣州第一張個體工商執照。如今,昌興童裝的掌舵者已從陳興昌傳到了其孫陳識多。
1984年5月,西湖燈光夜市開業後,每到下午,北京路旁邊的西湖路就自發形成一個港貨叫賣市場,個體戶賣的衣服火爆得不得了,檔口掛一個香港的款式,全國各地的都來買。最開始個體戶用竹子搭棚,後來就用鋼管,放在附近的民居旁,一到晚上六點鐘,從每個巷口推出來。地點以西湖路為主,慢慢地擴展到教育路。個體戶基本都是本地人,外地人買了衣服就通過火車發運。倉庫都是放在周邊的民居,很多個體戶也是自己家裡做衣服,然後直接拿出來賣。市民賴偉峰告訴記者:「我印象中,就有一個做女裝百褶裙的,用一個鐵條卷好,然後用熨鬥燙一下,出來就是百褶裙。」
李漢標是高第街的老居民,讓他記憶最深刻的是高第街出現了全國第一條以經營服裝為主的個體戶集貿市場。李漢標說:「那時候這條街上什麼都有,鞋啊、服裝啊、牙刷啊,整條街大概600米都是個體戶。」當時在高第街從事經營的基本都是周邊的居民,個體戶的集聚讓這裡熱鬧非凡,很多外來客商來這裡採購,甚至外國商人也慕名前來。1993年,廣州白馬服裝批發市場出現後,不少同行陸續轉場去火車站開分店,一些高第街的個體戶也聚集了過去。(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晚報
責編|魏禮園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