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鐵二號線沿線分布著很多地標景點,越秀山南邊的中山紀念堂堪稱二十世紀的偉大建築,這座建築是東風路上必打卡的景點之一,和南京中山陵的設計者是同一個人。
我們都知道絕大多數結實的建築物柱子起到主要承載作用,不過中山紀念堂跨度71米的大空間卻沒有一根柱子,堪稱建築奇蹟,充分彰顯設計師的水平。
廣州中山紀念堂的設計師叫呂彥直,安徽人,是二十世紀初期的青年才俊。
33歲的時候,呂彥直設計的中山紀念堂方案被採用,由他設計的南京中山陵建設方案則在早兩年被採用,可以說呂彥直在建築設計方面是個天才人物,可惜英年早逝,無緣親眼看到自己設計的中山紀念堂落成。
作為地標景區,中山紀念堂主要分兩部分,主體部分是「會堂」,需要單獨購票參觀,裡面的外圍部分被開闢為圖文展覽館,中間部分是舉辦各種會議和文藝活動的場所,本人曾經在場內欣賞過明星演唱會、京劇和芭蕾舞劇,建築物以外的園林部分則是免費對遊客開放的,園內有數棵古木棉和古榕樹,春天的時候,紅棉竟向高枝綻放,無葉的樹身紅的大氣,紅得壯懷激烈,映襯越秀山上的紀念碑和中山紀念堂主體建築,成為城市風光明信片和電視紀錄片鍾愛的畫面。
廣州中山紀念堂於1931年11月建成,主建築物前面五米高的孫中山銅像並不是同年落成的,而是到了1953年才屹立於此。
中山紀念堂為八角形建築,屋頂覆蓋藍色琉璃瓦,主體為鋼架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中間71米跨度無柱空間巧妙地運用建築力學原理,整個外觀和細節的設計突破了思維極限,值得後輩建築師學習。
中山紀念堂所在的地方曾是總統府,1922年被炮火夷為平地,1928才組織籌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禮堂。
這裡除了具有劃時代意義,也是建築美學的高級呈現,同時還是一座生態園,圍牆內除了種有多棵年代久遠的木棉樹和榕樹,還有其他各種草木和應季花卉。
中山紀念堂是廣州老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走進圍牆內,猶如穿行在一座現代與古典結合的園林,美感和歷史感並存。
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宮殿式建築,高41米,長度和寬度都是71米,呈完全對稱格局。
站立在中山紀念堂前面追思過往,不禁對先輩的奉獻肅然起敬。
旅遊攻略:廣州地鐵二號線紀念堂站出來後就可以看到中山紀念堂了,這裡距離三元宮、人民公園和北京路很近,可以一起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