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每日郵報》9月18日報導,來自史丹福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和蒙特利灣水族館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在太平洋中部海域的大白鯊巢穴。
海洋生物學家早在十多年前就對鯊魚進行了標記,但是鯊魚每年都會有一個月從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海岸遊到太平洋中部海域一個看似荒蕪的區域,類似於朝聖之旅,這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
現在,研究人員發現,這片表面上空曠的海域,即所謂的中水層,實際上充滿了生命。
水族館的研究科學家薩爾瓦多·喬根森(Salvador Jorgensen)說:「這個關於大白鯊的發現,告訴我們這片區域在我們未知的方面非常重要。它們告訴我們鯊魚在這裡的秘密生活,以及發生在中水層裡不可思議的事。」
科學家們把這裡戲稱為「鯊魚咖啡館」,這裡有豐富的魷魚、水母、深海魚類,比如燈籠魚和浮遊植物。
鯊魚的行為似乎是由性別決定的,雄性一天潛水140次,而雌性只進行深潛,白天在1400英尺(約426米)到3000英尺(約914米)之間,晚上則在650英尺(約198米)之間。
他們發現鯊魚在利用溫暖的環流潛入冰冷的海水,這表明它們是在跟蹤獵物。喬根森:「要麼它們正在吃不同的東西,要麼在某種程度上與他們的交配有關。」
喬根森說:「這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遷移——這是一次與光循環同步的垂直遷移。白天,它們會在有光的地方下邊,到了晚上,它們會在黑暗的掩護下,遊到更溫暖、更多食物的水面上。」到了夏天,鯊魚就會離開這裡,回到海岸附近。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這樣的深水中發現了數百種新物種,對動物如何適應極端環境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就包括達摩鯊,它們進化出了發光器官,把自己的形狀偽裝成獵物,使它們真實的外形不被發現。
科學家們說,對中水層的研究可能出現生物醫學的突破,並為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線索。
封面新聞編輯彭莎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