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中部海域發現神秘大白鯊巢穴

2020-12-04 封面新聞

據《每日郵報》9月18日報導,來自史丹福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和蒙特利灣水族館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在太平洋中部海域的大白鯊巢穴。

海洋生物學家早在十多年前就對鯊魚進行了標記,但是鯊魚每年都會有一個月從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海岸遊到太平洋中部海域一個看似荒蕪的區域,類似於朝聖之旅,這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

現在,研究人員發現,這片表面上空曠的海域,即所謂的中水層,實際上充滿了生命。

水族館的研究科學家薩爾瓦多·喬根森(Salvador Jorgensen)說:「這個關於大白鯊的發現,告訴我們這片區域在我們未知的方面非常重要。它們告訴我們鯊魚在這裡的秘密生活,以及發生在中水層裡不可思議的事。」

科學家們把這裡戲稱為「鯊魚咖啡館」,這裡有豐富的魷魚、水母、深海魚類,比如燈籠魚和浮遊植物。

鯊魚的行為似乎是由性別決定的,雄性一天潛水140次,而雌性只進行深潛,白天在1400英尺(約426米)到3000英尺(約914米)之間,晚上則在650英尺(約198米)之間。

他們發現鯊魚在利用溫暖的環流潛入冰冷的海水,這表明它們是在跟蹤獵物。喬根森:「要麼它們正在吃不同的東西,要麼在某種程度上與他們的交配有關。」

喬根森說:「這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遷移——這是一次與光循環同步的垂直遷移。白天,它們會在有光的地方下邊,到了晚上,它們會在黑暗的掩護下,遊到更溫暖、更多食物的水面上。」到了夏天,鯊魚就會離開這裡,回到海岸附近。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這樣的深水中發現了數百種新物種,對動物如何適應極端環境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就包括達摩鯊,它們進化出了發光器官,把自己的形狀偽裝成獵物,使它們真實的外形不被發現。

科學家們說,對中水層的研究可能出現生物醫學的突破,並為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線索。

封面新聞編輯彭莎編譯

相關焦點

  • 一嘯漁樂·雜談|虎鯨入侵南非海域獵食大白鯊
    「捕獵天堂」神秘消失,這可能歸咎於入侵該海域的虎鯨。2010-2016年,海豹島附近的福斯灣每年平均有205條大白鯊出現,這片大西洋600平方英裡的海域是大白鯊最喜愛的狩獵區域,但令人驚奇的是今年並沒有發現鯊魚活動跡象,希望從海底籠子裡觀看大白鯊的遊客必須沿著海岸前往甘斯拜港。虎鯨是大白鯊唯一的天敵,科學家發現了虎鯨捕殺大白鯊的證據,證實虎鯨用牙齒撕開大白鯊的腹鰭,喜歡吞食大白鯊的肝臟。
  • 科學家推斷大白鯊遷徙深海捕食巨型烏賊
    北京時間3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大白鯊和巨型烏賊都是令人談之色變的海洋怪物,人們唯恐避之不及。不過,當兩者相遇時會是什麼樣?最近科學家研究發現,生活在加州海岸附近海域的大白鯊遷徙1600英裡(約2600公裡),到太平洋深處同巨型烏賊開戰。 幾乎沒有其他海洋生物像大白鯊和巨型烏賊一樣籠罩著原始的神秘色彩。
  • 兩隻超級大白鯊先後現身,夏威夷海域頻頻上演美女與鯊共舞
    深藍,是一隻大個體雌性大白鯊,出沒於墨西哥的瓜達盧佩島,瓜達盧佩島是大白鯊每年秋冬兩季的聚集地,在此地的眾多大白鯊中,深藍可能是最大同時也是最神秘的。深藍最早被鯊魚專家拍攝到,是在1999年,當時也只是驚鴻一瞥,雖然只留下一張照片,但足以顯示這是一隻巨大並且粗壯的雌性大白鯊。
  • 讓大白鯊聞風喪膽的天敵,只要現身幾分鐘,大白鯊就望風而逃
    有一支海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2019年的一次研究中發現,只要感受到虎鯨的存在,大白鯊就會迅速灰溜溜地逃離那片海域,可以說是草木皆兵——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結果很明顯,大白鯊似乎自知不是虎鯨的對手。不出意外,一旦虎鯨出現,大白鯊就會在僅僅幾分鐘的時間裡望風遁逃,至少等到下一個季節到來,它們才會回到這裡。而實際上,有時候虎鯨僅僅在這裡逗留了10分鐘而已,就能夠將這一片海域的大白鯊「清退」。作為一個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大白鯊混到這個地步,也是太沒有面子了。
  • 我國海域的鯊魚有哪些?有大白鯊嗎?
    鯊魚在全球海域裡都有分布,我國海域裡的鯊魚有140餘種。鯊魚是鯊總目的統稱,分為八個目,虎鯊目、六鰓鯊目、鼠鯊目、角鯊目、鋸鯊目、須鮫目、真鯊目、扁鯊目,種類近500種,約三分之一的種類在我國海域有分布。
  • 印度洋海底發出隆隆聲 太平洋中部有個「沙漠」
    根據科學報告的資料,在印度洋的馬約特島附近海域曾經傳出神秘的嗡嗡聲,當時有地震學家監測到400多次這樣的聲音。海洋底下頻頻傳出神秘的聲音,確實是有點奇怪,如果發生在古時候,或許會讓人感到畏懼。時隔數月後,地震學家在2018年11月記錄神秘的嗡嗡聲。在2019年,這一區域出現了一座新的火山,這座新的火山高度大約為800米,長度大約為5千米。或許,這些神秘的隆隆聲與地震、火山新生事件有相關性。
  • 科學家在深海發現神秘巨鯊:比大白鯊還大,可追溯至1.8億年前
    作為海洋霸主,「大白鯊」令很多人談虎色變,但近日由美國佛羅裡達大學學者迪安·格魯布斯率領的海洋探險隊「Ocean X」在佛羅裡達東巴哈馬海域深潛時,卻意外發現了一種比大白鯊更可怕、古老和巨大的鯊魚,灰六鰓鯊(bluntnose sixgill shark)。
  • 重逾900千克大白鯊現身邁阿密海域 百天遊行兩萬公裡
    一條重逾900千克的大白鯊出現在美國邁阿密附近海域,距離它上次被發現地點2.1萬多公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0日報導,這條成年雌性大白鯊身長近5米,重907千克。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將這類體型巨大的大白鯊列為「易危」,其境況僅略好於「瀕危」。去年9月29日,美國非營利研究機構OCEARCH研究人員在加拿大斯卡塔裡島附近海域首次發現這條大白鯊。
  • 《鯊海逃生》正式上映 硬核少女迎鬥奪命大白鯊
    危機重重全程驚心動魄電影《鯊海逃生》講述四名妙齡少女闖入沉睡海底的瑪雅古城遺蹟,卻意外淪為大白鯊獵物的驚險故事。身形巨大、撕咬力驚人的大白鯊向來是最強大的水下嗜血霸主,而片中遠遠不止有一條大白鯊,「鯊」機四伏的局面使得主人公們的生死競速變得困難重重。
  • 澳大利亞海域 發現罕見大鰭魷魚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1月12日發布公報說,該組織的科研人員在澳南部的大澳大利亞灣拍攝到5隻大鰭魷魚的罕見鏡頭,這是首次在澳海域發現這種軟體動物。 在這家研究組織安排的深海科考中,科研人員運用攝像裝置在大澳大利亞灣某海域水深兩三千米處拍攝到這些魷魚。
  • 解開冷血殺手的神秘面紗---虎鯊大遷徙
    專家們意外地發現,大西洋虎鯊(居氏鼬鯊)每年都會完成史詩般的遷徙,這一歷程不同於其他魚類,反而與鳥類和龜類更加接近。科學家運用衛星標籤技術追蹤了24條鯊魚,發現其中有一些每年都會展開7500多公裡(4660英裡)的環程旅行,冬季前往加勒比海的珊瑚礁,夏季則來到北大西洋中部的開闊水域。
  • 大白鯊或是「替罪羊」!動物學家發現一種鯊魚,性情極為殘忍
    大白鯊,又被叫做「食人鯊」,它們經常活動於世界各大洋的沿岸海域,這些地方經常會發生有鯊魚攻擊人類和過往船隻的記錄,很多動物學家都認為是大白鯊所為,而且作為一種在各大科幻作品中經常出場的鯊魚,大白鯊也一直以兇殘著稱,不僅被家喻戶曉,而且也讓很多人對它心生恐懼。
  • 《寶可夢劍盾》鎧島列島海域極巨巢穴攻略 位置詳細介紹
    導 讀 寶可夢劍盾鎧島列島海域極巨巢穴位置在哪?
  • 大白鯊是海洋最可怕的霸主?當它出現時,大白鯊變成了「膽小鬼」
    大白鯊通常被認為是海洋中最可怕的捕食者,但在遭遇虎鯨時,無論多恐怖的大白鯊都會變成「膽小鬼(Scaredy-Cats)」。新發表於《科學報告》的一項研究表明,每當大白鯊發現一隻虎鯨時,就會立即撤離它們偏愛的狩獵場。
  • 可怕| 盤點海洋中或神秘或巨毒的海底生物
    但在保有美好的想像的同時我們也應當對海底保持這一份警惕,接下來就讓我們盤點一下海洋中那些可怕的海底生物,一窺神秘海洋的究竟。一.淺海區域淺海海域指的是水深小於500米的地方,相較於深海,淺海更加光亮、溫暖與食物較多的特性使大多數的海洋生物集中生活在淺海海域。
  • 作為恐怖電影裡的常客,大白鯊其實並沒那麼恐怖!
    大白鯊是恐怖電影的常客,從著名的《大白鯊》到驚悚的《水深火熱》,再到前不久剛上映的《鯊灘》,大白鯊總是能成為海洋中殺戮的代表。只要想想大白鯊那張血盆大口就讓人後背發涼,我們還能下海快樂的玩耍嗎?大白鯊是半恆溫動物,其體溫保持在23至26度之間,有的時候其體溫比周圍的海水高10度。大白鯊是非常長壽的,其年齡能夠達到70歲,和人類差不多。大白鯊會定期遷移,南北球的大白鯊每年會在南非和澳大利亞之間來回一次,距離長達20000公裡。(將腦袋探出海面的大白鯊)大白鯊的皮膚比砂紙還要粗糙,被它擦上一下保準鮮血淋漓。
  • 地球海洋中的龐然大物,虎鯨VS大白鯊,誰能當上「老大」?
    海洋佔據了地球71%的面積,人類從古至今一直都對海洋進行探索,不過,卻也只探知了10%左右,在海洋中,還有這無數神秘的生物等待著我們去發現,而在那之前,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海洋中的大型生物,虎鯨VS大白鯊,誰才是真正的海洋「老大」。
  • 海洋生物「鄙視鏈」,大白鯊怕虎鯨
    【新華社微特稿】大白鯊是令人畏懼的捕食者之一。它們體重接近2噸,能聞見近5千米外的血腥味。然而,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兇猛的大白鯊也有所畏懼,遇到虎鯨總是乖乖溜走。美國蒙特雷灣水族館研究人員在美國西海岸海域多次觀測到只要有虎鯨出沒大白鯊就離開的情形。他們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報告》雜誌發表文章,詳細記錄多次觀測到的情形。研究人員2009年追蹤17頭大白鯊,在加利福尼亞州沿岸3處海域發現它們的蹤跡。
  • 地球上最大的十種鯊魚,大白鯊僅排名第三!
    1990年,一隻巨型的太平洋睡鯊在日本東京海灣被捕獲。那個鯊魚估計長約7米。太平洋睡鯊其活動範圍可深到海底2000米之處,太平洋睡鯊吃魚類,章魚,烏賊,蟹,海豹和腐肉。目前全世界發現,此種鯊魚數量僅50隻左右,相當罕見。第一隻巨口鯊是在1976年與夏威夷外海發現的。巨口鯊分布在世界各地,棲息深度為1000米左右的海域,故很少被發現。巨口鯊頭大嘴大,細牙成須狀,和姥鯊科及鯨鯊科的鯊魚一樣。以過濾浮遊生物為食物,口附近有發光器,可能用來吸引獵物。   5.
  • 泰國灣海域發現短吻海豚和中華白海豚稀有物種
    8月30日,據泰國中部海洋及沿海資源研究中心透露,在泰國南部素叻他尼府和洛坤府附近的泰國灣海域發現稀有海洋物種短吻海豚10~20隻,中華白海豚13隻。專家觀測,這些海豚身體狀況良好,能夠愉快在海中進行嬉戲、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