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底發出隆隆聲 太平洋中部有個「沙漠」

2021-01-08 中國網

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在太空中俯視地球會看到一個藍色的水球。根據科學資料顯示,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積都是水,海洋的面積大約佔到地球表面的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從這些數據來看,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的棲息地並不是非常大,而廣闊的海洋,特別是深海地區,隱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秘密。

根據科學報告的資料,在印度洋的馬約特島附近海域曾經傳出神秘的嗡嗡聲,當時有地震學家監測到400多次這樣的聲音。海洋底下頻頻傳出神秘的聲音,確實是有點奇怪,如果發生在古時候,或許會讓人感到畏懼。因為古人們沒有技術了解到海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些聲音是怎麼產生的。當然,在現代科技面前,這些看起來很神秘的現象,都有可能會找到答案。

據了解,早在2018年5月,這個馬約特島附近曾經發生了數千次地震,頻率確實是比較高,其中有一次5.9級地震。時隔數月後,地震學家在2018年11月記錄神秘的嗡嗡聲。在2019年,這一區域出現了一座新的火山,這座新的火山高度大約為800米,長度大約為5千米。或許,這些神秘的隆隆聲與地震、火山新生事件有相關性。

因為,在這個地區先出現了頻繁的地震,然後記錄到了頻繁的隆隆聲,最後出現了新的火山,看起來,這些隆隆聲可能是新火山誕生前的徵兆。研究人員認為,當海底的巖漿往上湧,突破了地殼後成為了一座新的火山。而這些巖漿冒出來時,導致了海底深處地殼出現下陷的情況,甚至導致該地區的板塊發生共振,最後產生了讓人費解的隆隆聲。

出現在印度洋的隆隆聲,確實是有可能與新火山誕生存在關聯,現在研究人員也初步確認了這一點,所以,這些神秘的聲音並不是來自海底的「怒吼」,而是正常現象。浩瀚的海洋中,類似這些讓人費解的情況還有很多,如在太平洋中部,存在一個「沙漠」。當然,這裡所說的太平洋「沙漠」,與我們陸地上的沙漠不是一碼事,而是說在這個區域的海水中,細胞生物的含量極低。這一個區域位於南太平洋海域,是一個迴旋帶(SPG),被稱為「尼莫角」。

根據2020年1月12日的一則科學新聞消息,這個南太平洋迴旋帶(SPG)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個跨大洋流,面積大約為3700萬平方公裡,由於這一片水域的生物較少,所以被科學家譽為「沙漠」。在這個海洋「沙漠」中,不僅僅是水面、水中、海底河床,都很少存在生物,當然,並不是說這些區域就完全沒有生命,只是相對較少。

同樣是海洋,這一片水域的生物較少,確實是有點奇怪。為了了解這一片水域微生物的情況,研究人員展開了一些研究,從這一片水域不同深度的海水中提取了大量的海水樣本。這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海水中依舊存在微生物,但是與大西洋的海洋渦旋相比,這一片水域海水中的微生物少了三分之一。

這一項研究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事實,也就是說,即使存在液態水,也不一定就會存在大量的生命。所以當我們在尋找宜居行星時,即使發現某些行星可能存在液態水,也不能斷定在這些行星上面就一定會存在生命,還需進一步分析,才能知道這些行星是否真的適宜我們人類居住、是否會存在外星生命。


相關焦點

  • 神秘隆隆聲席捲半個地球!印度洋海底升起一座800米高巨型結構!
    去年年中,印度洋葛摩群島法屬馬約特島附近連續發生幾百次微震,西至加拿大,東到紐西蘭的地震監測站都能檢測到地震波信號。雖然低強度地震沒有造成多大財產損失,但連綿不絕的隆隆聲讓當地人惶恐不安,徹夜不得安眠。
  • 西南印度洋海底尋寶記
    我國大洋科考主力船「大洋一號」執行大洋34航次任務,搭載我國首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的「向陽紅9號」執行大洋35航次任務,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兩條船共同在這片海域進行科學考察,這是我國大洋科考史上首次出現的景象。  西南印度洋究竟蘊藏著什麼奧秘?我國探秘深海海底,近年來又緣何頻頻鎖定西南印度洋?
  • 海底地形及其特點,四大海洋
    浩瀚無垠的海洋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可分為四個主體部分,分別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為了探知海底地形地貌,人們進行了不限的探索。1925~1927年期間,德國「流星」號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1953年以來,開始使用精密的回聲測深儀獲得越來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
  • 除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之外,原來還有個「南冰洋」
    關於地表的海陸分布,我們一般都知道分為「七大洲和四大洋」,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太平洋是四大洋中面積最大的,總面積達到了1.81億平方千米,約佔海洋總面積的一半,平均深度為3957米。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間。不過由於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太平洋的面積在不斷縮小。
  • 美衛星繪印度洋海底地形圖找MH370位置
    ,但研究人員根據最新繪製出印度洋海底圖像推出MH370航班的可能位置。兩位全球頂尖的海底測繪專家組成的搜索團隊目前將搜索區域海底起伏的地貌呈現出來,並透露我們可以根據這張地形圖來尋找MH370航班。圖中顯示的為MH370航班搜索區域海底地形圖,虛線位置是飛行數據記錄器和駕駛艙語音記錄器最後發出信號的地方,黑色的圓圈為中國船隻探測到的可能墜機點,此外海底山脈、懸崖、海底盆地等清晰可見。那麼我們可以從圖中得出哪些線索呢?
  • 科學家繪製印度洋海底地形圖 或有助於找到MH370
    用於馬航MH370失聯飛機海底搜尋的「藍鰭金槍魚」水下航行器 [資料圖片]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28日報導,美國兩名科學家繪製了印度洋海底地形圖,或將有助於找到失聯的馬航客機MH370。地形圖是由來自馬裡蘭大學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衛星測高實驗室的科學家沃爾特•史密斯(Walter Smith)和凱倫•馬科斯(Karen Marks)共同繪製,28日發表在《地球與太空》雜誌的周報Eos上, 這是迄今為止關於印度洋海底最詳細的地形圖。據史密斯介紹,該地形圖能幫助失聯客機的搜尋隊伍在不同的區域選擇不同的水下儀器,且有助於構建模型以預計殘骸可能出現的地點。
  • 世界十大海洋平均深度排名|海洋|西北太平洋|亞洲地區|印度洋|...
    1、太平洋(3939.5米)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最大深度11034米,平均深度3939.5米,是世界上最深大洋,也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最深處是馬裡亞納海溝,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海洋的最深處,是由太平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相互碰撞產生的結果。
  • 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球固氮的主戰場
    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球固氮的主戰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2日 13:20 來源:     來源:中國科技信息網    據報導,大西洋並非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的主戰場,而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固氮能力是大西洋的兩倍。
  • 史之今日: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並引發南亞海嘯災難
    印度洋海嘯,也稱為南亞海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的消亡邊界。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為芮氏地震規模6.8,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測量到的強度則為芮氏規模8.5至8.7。
  • 印度洋海嘯15年後 我們應該學會什麼?
    陳顒院士介紹海嘯生成原因 (人民網 曾志強/攝) 陳顒介紹,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 印度洋海嘯發生後,給周邊國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那麼在我國哪裡有發生大海嘯的風險?中國的近海,渤海平均深度約為20m,黃海平均深度約為40m,東海平均深度約為340m,,它們的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平均深度為1200m。因此,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較小,只是在南海和東海的個別地方發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產生海嘯。
  • 澳大利亞大陸四面海洋,為何還這麼幹旱滿是沙漠?原因有3點
    澳大利亞的的荒漠和半荒漠面積有340萬平方公裡之多,佔到了澳大利亞總面積的44%。在澳大利亞,比較大的沙漠就有11個。它們佔了整個大陸面積的20%。澳大利亞能夠用作牧場和耕地的面積只有26萬平方公裡。這僅僅佔了澳大利亞總面積的3.4%。因此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大陸。有網友戲稱澳大利亞是&34;。為什麼澳大利亞四面都是海洋,它卻這麼幹旱呢?
  • 我國最先進科考船出徵太平洋 尋找海底"黑煙囪"
    據新華社電 目前正行進在東太平洋的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7月1日開始執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
  • 太平洋上的資源豐富的小型熱帶島國,為什麼不如印度洋上的富裕
    我們常常想像熱帶海島的海天盛景,想像海岸沙灘上的婆娑椰林,想像海底珊瑚礁上的斑斕魚群,想當然認為熱帶海島是個物質資源豐富的世界,那裡的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然而太平洋上的眾多的小型島國中除了帛琉富裕一些,其他的都稱不上富裕。
  • 最鹹的海,海的最大深度,海底的未知
    紅海海水的含鹽度一般在40%o以上,中部海槽深處有含鹽度高達74-310%o的海區。紅海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海水蒸發量大,而且降水較少。海的兩岸沒有大河流人;在通往大洋的水路上,有石林島及水下巖嶺,大洋裡稍淡的海水不易進來;紅海中較鹹的海水也難以流出。
  • 全世界54個海,它們之間有什麼奇妙的聯繫?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大家都知道地球上有四大洋也都知道我國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但可能沒有多少人會知道這四個和東南沿海地區關係如此密切的海究竟是「什麼海」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海與洋到底有什麼區別畢竟地球表面七成的面積被海洋覆蓋在這七成的海洋面積中
  • 澳大利亞四面環海,為什麼還有沙漠存在呢?
    為什麼它的中西部竟然有這麼大一片荒無人煙的沙漠呢?南回歸線穿過中部南回歸線穿過了澳大利亞的中部,因此從赤道地區上空會有大氣湧動過來,然後開始下沉,導致該地區地面大氣的密度增大,氣壓變高,形成了高壓帶。在夏天的時候,副熱帶高氣壓帶又被大陸的熱低壓給切斷了,僅僅保留在海洋上。
  • 世界大洋海底地形
    大西洋海底地形大西洋海底地形呈現出「S」字形,其實這是海底火山,產生的原因是位於板塊張裂處。北太平海底地形北太平洋海底地形呈環狀分布,因為處於環太平地震火山帶,其西岸分布著世界上南太平洋海底地形南平太平海底地形大致城
  • 世界上最乾燥的沙漠,在太平洋岸邊卻長達百年不下雨,像極了火星
    太平洋給我們帶來了大量降水然而在太平洋的東海岸有一個地方卻感受不到一絲絲海洋的氣息。它位於太平洋岸邊卻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方。這裡就是位於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阿塔卡馬沙漠位於南美洲西海岸中部,安第斯山脈和太平洋之間的一段狹窄地帶。從太平洋海邊到安第斯山脈寬度100多公裡,南北長度大約1100公裡。總面積大約18萬平方公裡。
  • 通訊:探訪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園」
    新華社「科學」號4月10日電 通訊:探訪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園」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深海大洋中的海山又被稱為「海底花園」。近日,中國「科學」號科考船上的「發現」號深海機器人多次探訪西太平洋的麥哲倫海山,並「現場直播」了壯美「山景」。
  • 印度洋海嘯15周年:約30萬人罹難 50萬人無家可歸
    憑藉自己在地理課上所學的有關海嘯將發生的知識,蒂莉迅速辨識出海嘯即將到來的跡象,讓父母提前發出警報疏散了海灘上的遊客,從而挽救了100多名遊客的生命,演繹了一段傳奇故事。印度洋海嘯15周年15年過去,你對地震海嘯的知識了解多少?海嘯來襲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