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球固氮的主戰場

2020-12-05 央視網

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球固氮的主戰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2日 13:20 來源:

    來源:中國科技信息網

    據報導,大西洋並非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的主戰場,而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固氮能力是大西洋的兩倍。在全球範圍內找準氮氣固定(如轉化為像硝酸鹽一類的物質)的發生地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這個過程為生命活動提供重要原料;其次,對固氮作用的了解有助於我們理解環境對固氮作用的調控,以及氣候變化下固氮作用的反應,例如,新的研究表明海洋中氮的相關化合物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比我們之前預料的要緩和得多。

    學者們一般認為鐵元素缺乏將會限制固氮作用的進行。過去十年裡,有學者提議大西洋是固氮作用的主要場所。因為與其他低緯度的海洋相比,大西洋似乎可以接受來自非洲大陸的含鐵粉塵。

    「但是海風不能將粉塵一直刮到大西洋,因為中間跨越的太平洋實在是太廣闊了。鐵元素依舊是固氮作用的限制性因素。但如果太平洋和印度洋可以通過大氣粉塵等方式獲得鐵元素的話,那麼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好解決。」華盛頓大學的Curtis Deutsch說道。

    與固氮作用相反的是脫氮作用(denitrification;或稱反硝化作用)。科學家們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發現脫氮作用可以在太平洋、印度洋的深層低氧海水中發生。

    如果大西洋是固氮作用的主要場所,那麼固氮作用和脫氮作用之間差不多跨了半個地球。科學家估計照這樣的距離,當固氮作用或脫氮作用發生大範圍改變時(如因氣候變化引起的海水溫度變化及固氮、脫氮作用的速度變化),需要1000年時間才能讓海洋的氮循環重新恢復平衡。

    「新的發現表明兩個過程之間的距離只有區區幾百公裡遠,從而可以在十年內就達到平衡。」作者說道。Deutsch為此專門做了一個比喻:一間大房子,依靠一些遠離窗口的小房間(備有空調)來恆溫,那麼從寒風吹入到小房間空調啟動肯定需要很長時間,室溫很難恢復。但是,如果空調與窗戶裝在同一間屋子,無論是空調的反應還是氣溫的回升都將明顯提速。在這項新研究中,作者介紹了海洋中氮循環的協調效應:一些固氮微生物參與固定氮氣,就離這不遠處,其他類型的微生物將化合物重新還原為氣態氮,完成氮的循環。

    「過去有很多學者對海洋中固定的氮總量是相對穩定還是劇烈變動爭論不休,」 普林斯頓大學的Jorge Sarmiento 教授(從事地球科學研究)說道,「這篇研究有力支持了相對穩定的學術觀點。」

責編:尹強

相關焦點

  • 劃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這四大洋的分界線在哪裡?
    我們根據地球表面海陸的分布情況,把海洋劃分成了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當然也有加一個「南冰洋」劃分成五大洋的,我們還是按照常用的劃分方法,劃分成四大洋。海洋中的海水是互相相連的,也就是說四大洋是相通的,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那麼你知道四大洋的分界線在哪裡嗎?
  • 除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之外,原來還有個「南冰洋」
    我們知道地球的表面大約有71%的面積是被海水覆蓋的,也就是說海洋的面積約為3.61億平方千米,由於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的交錯分布,我們可以把海洋分割成不同的幾部分
  • 位於我國西南地區的雲南省,降水主要是來自太平洋還是印度洋呢?
    地球上的水處在不停的循環運動之中,我們稱為「水循環」,包括海陸間水循環、陸地內水循環和海洋內水循環,其中海陸間水循環是陸地上河流、湖泊等水體更新的重要環節,而海洋是陸地上水資源的主要來源,所以一般來說陸地上的降水總是由沿海往內陸遞減的。雲南省的降水主要來自哪個大洋?
  • 海洋所提出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演變「海洋通道」機制
    Climate上連續發表2篇文章,在資料診斷和數值模擬的基礎上,提出印度洋偶極子期間印度洋赤道開爾文波可以穿過印度尼西亞海域進入赤道西太平洋,在暖池次表層產生溫度異常並向東太平洋傳播,通過太平洋海氣耦合過程加以放大,影響第二年的ENSO以及其它熱帶氣候演變過程。
  • 印度洋海底發出隆隆聲 太平洋中部有個「沙漠」
    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在太空中俯視地球會看到一個藍色的水球。根據科學資料顯示,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積都是水,海洋的面積大約佔到地球表面的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從這些數據來看,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的棲息地並不是非常大,而廣闊的海洋,特別是深海地區,隱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秘密。
  • 世界十大海洋平均深度排名|海洋|西北太平洋|亞洲地區|印度洋|...
    1、太平洋(3939.5米)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最大深度11034米,平均深度3939.5米,是世界上最深大洋,也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最深處是馬裡亞納海溝,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海洋的最深處,是由太平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相互碰撞產生的結果。
  • 地球四大洋參與擬人,北冰洋超帥氣,印度洋形象不敢恭維
    地球四大洋參與擬人,北冰洋超帥氣,印度洋形象不敢恭維。地球上的資源是非常多的,不過我們人類最離不開的資源還是各種各樣的水資源,失去水資源的人類,會在三天中消失。地球上水資源最豐富的的地方自然就是各種各樣的海洋,其中要以四大洋最大。他們分別是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以及印度洋。
  • 小丑魚,原生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較溫暖的水中,包括大堡礁和紅海
    每個小丑魚種群,都有一個統治地位的雌性和幾個成年雄性,後者在青年期是雌雄同體。如果具有統治地位的雌性死亡,其中一隻成年雄性將經歷荷爾蒙變化,轉變成為該種群中的新雌性。在產卵期,公魚和母魚有護巢,護卵的領域行為。其卵的一端會有細絲固定在石塊上,一星期左右孵化,幼魚在水層中漂浮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棲息到海葵等共生性生物上。
  • 【備考乾貨】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詳解構造圖
    知識連結: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 太平洋為什麼叫太平洋?大西洋為什麼叫大西洋?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的71%被海洋覆蓋,這些海洋又被分為四大洋,它們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科學家揭示固氮菌固氮機理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生化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別爾佐娃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成功地解釋了固氮菌在空氣中生存固氮的機理。別爾佐娃由此獲得了今年的歐洲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在幾百萬年前的太古時代,大氣層中沒有酸,地球上生存著大量的厭氧性生物。在地球上第一次大災難發生後,地球表面出現了很多酸。
  • 太平洋有多大?佔據地球三分之一面積還多,相當於18個中國!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有四大海洋,分別是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其中太平洋是面積最大的海洋,那太平洋究竟有多大呢?小夥伴們可能無法想像,據專家介紹,地球上所有的陸地面積都放進去,都填不滿!太平洋總面積達到了18134.4萬平方公裡,而地球海洋的總面積大約是36110萬平方公裡,地球的總面積大約是51000萬平方公裡,從太空的視角俯瞰地球的話,如果在太平洋的上空拍照的話,地球看起來則完全是一個水的世界,可以說是看不到陸地的存在的。
  • 為什麼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不能融合在一起?
    了解地理的朋友們都知道,整個地球是由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組成。整個地球表面的71%都被四大洋所覆蓋,其分別為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大西洋。按道理講,地球上應該是海洋一體才對,但是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卻有著明確的分界線,這是什麼原因呢?
  • 大明第一遠徵軍:穿太平洋印度洋,滅海盜擒斬國王,威震半個地球
    說鄭和下西洋所率的艦隊是一支遠徵軍,是因為這支艦隊不肩負著出使任務,同時還肩負著維和任務,更在沿途消滅了海盜和向我大明挑釁者。鄭和下西洋是一次武裝航海,所以他率領的艦隊實際上是一支越洋遠徵軍。從1405年以後的28年間,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跨西太平洋穿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率領的這支龐大越洋遠徵軍,向世界證明了大明有稱霸海洋成為海洋帝國的能力,同時也向世界證明了,大明有解決海上諸國一切問題的能力。
  • 遠望6號船赴印度洋太平洋執行多次海上測控任務
    新華社南京11月13日電(高超、亓創)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6號船13日啟程,赴印度洋、太平洋執行多次海上測控任務。    今年以來,遠望6號船圓滿完成了包括北鬥三號在內的4次海上測控任務。
  • 西南印度洋海底尋寶記
    非常幸運的是,由「大洋一號」完成的17、19、20航次等多次環球科考,就已經幾乎發現了大部分形式的海底熱液區,如在東太平洋海隆和西南印度洋發現了以玄武巖為圍巖的「黑煙囪」、「白煙囪」和碳酸鹽巖煙囪,在西南印度洋發現了與超基性巖蛇紋石化有關的硫化物,並發現了「非活動」的硫化物。
  • 西南印度洋,這裡的熱液生物不一般
    顛覆「萬物生長靠太陽」在周亞東看來,如果說通常意義上的陸地和水生生態系統是太陽能驅動,那麼熱液生態系統則是靠「地熱能」驅動。地球深部的能量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最後經過微生物的「固定」而進入海洋底棲動物的食物鏈,並支撐形成這個小而精密,且快速演變的系統。
  • 為什麼太平洋和大西洋有明顯分界線?
    在海洋裡,大洋與大洋之間的界線可能就不會那麼明顯了,因為地球上的海洋都是連通的。但是在巴拿馬運河到南美洲南端的這個地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線就十分明顯了。從航拍的照片可以看到,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    在分界線的左邊是顏色較深的大西洋海水,在右邊的是顏色較淺的太平洋海水。
  • 為什麼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 不能互相融合在一起?
    為什麼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 不能互相融合在一起?2020-01-17(分享作品)你說風好大 - 大魚號地球本身是個橢圓的藍色水球,表面的71%被海洋覆蓋,面積3.61億平方公裡,其它29%為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公裡。
  • 科學家首次提出「反向印度洋水團」的概念
    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模式與海洋動力研究團隊結合前人觀測現象首次提出「反向印度洋水團」這一概念,推進了人們對於印尼貫穿流以及印尼海局部環流的認識。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 「反向印度洋水團」是指從印度洋通過翁拜海峽和帝汶海峽等ITF重要的出口海峽反向進入印尼海的水團,該水團攜帶印度洋水團屬性,且運動方向與ITF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