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雪風"號如此強運?
說到舊日本海軍的驅逐艦"雪風"號,在軍迷之中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它的運氣實在太爆棚了,做為它的乘員,無異於捏著一塊免死金牌!可能有人不禁要問,為何它的運氣如此之好?
1、"雪風"號,不沉!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舊日本海軍實際上損失了非常多的艦艇,不過,也有數艘艦艇挺過激戰堅韌的活了下來,日本人稱這樣的艦艇為"不沉艦"、"強運艦"等等。在此要強調一下,那些稱為"不沉"、"強運"的艦艇,也是相對而言,大多數會在戰鬥中受不同程度的損傷,最後帶傷回到母港。不過,"強運艦""雪風"號不一樣,是名符其實的,不僅參加了大多數的海上激戰,而且幾乎沒受過什麼傷,就像有天神護體一樣,活到戰爭結束之後的之後。了解"雪風"號經歷的人,想必都會有相同的感受:越了解越覺得不可思議。
▇"雪風"號的強運讓人越想越覺得匪夷所思。
按照日本海軍對"軍艦"的定義,只有艦首鑲有菊花紋章的才算軍艦,但是驅逐艦沒有,潛艇也沒有,也就是說,在日本海軍中,驅逐艦不是"軍艦"。正是因為如此,日本海軍高層只把驅逐艦看作是消耗品,將其投入戰場時沒有絲毫的猶豫。可以說,整個太平洋戰爭,驅逐艦出現在前線的機率是非常高的,從"雪風"號的經歷可見一斑。
"雪風"號是舊日本海軍陽炎級驅逐艦的8號艦,排水量2000噸,長全118米,時速66公裡。太平洋戰爭期間,參加了16次作戰,7次海戰:1941年12月支援黎牙實比攻略作戰、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同年10月南太平洋海戰、同年11月第三次所羅門海戰、1943年7月科隆班加拉島海戰、1944年6月馬裡亞那海戰、同年10月雷伊泰灣海戰、同年11月為"信濃"號航母護航、1945年4月以戰列艦"大和"號為首的衝繩特攻等等。這些作戰不僅僅是戰爭期間的主要海戰,也全部是著名海戰,戰鬥激烈程度不難想像。
▇衝繩特攻時中彈傾斜的"大和"號(右)與護衛的"雪風"號(左)。
與停泊在特魯克環礁數月不動的"大和酒店""武藏旅館"不同,"雪風"號不間斷地在槍林彈雨中穿梭,非但沒有被擊沉,每次幾乎還能毫髮無損的脫身,它也是當時主力驅逐艦的38艘甲型驅逐艦(陽火級、夕雲級)之中唯一存活到戰後的驅逐艦。除了用奇蹟來形容,找不到其他更合適的詞了。
其中,也有運氣成分。1945年7月末,"雪風"與"初霜"號泊於舞鶴,由於美軍來襲,為躲避向外海駛去,途中有美軍投下的水雷,"雪風"號觸到了其中一顆水雷,沒爆,跟在其後行駛的"初霜"號也觸雷了,瞬間爆炸。
▇觸雷後擱淺在宮津灣的"初霜"號
"雪風"號從戰時就以強運而聲名遠播,日本海軍有新式兵器需要試驗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雪風"號,如果裝在其他很快就沉沒的艦上,這樣試驗也就沒有意義了。
除了"強運艦"、"不死身驅逐艦"等關於運氣的綽號,因為其能迅速進入戰鬥狀態也被稱為"超靈敏艦"。1943年11月2日至3日,美軍對日本海軍在南太平洋的拉包爾基地實施轟炸,期間,泊在基地的日本艦艇中,"時雨"號驅逐艦第一個發動引擎逃出環礁外,結果,驚訝的一幕出現了,"雪風"號早已在環礁外。原來"雪風"號早就預想到美軍會對基地實施空襲,"機敏"地選在環礁外停泊。其實"時雨"號也是一艘"強運艦",有"吳之雪風,佐世保之時雨"之說。
2、運氣的背後是實力!
有一次,與"雪風"號同屬第二水雷戰隊的驅逐艦"冬月"號乘員到"雪風"號共同進行炮術學習,上到艦上,他們為艦內的乾淨整潔而驚呆了。日本現代的企業和工廠,為了提高員工的安全性、健康和生產性,常常向員工們灌輸"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的思想,即所謂的4S,而"雪風"號將4S執行得很徹底。這些來到"雪風"號的乘員都表示,"雪風"號的艦內"空氣"與他艦不一樣。
職場和學校就有著明顯不同的"空氣",前者嚴謹,後者朝氣蓬勃,而每艘艦也是如此,都有各自的"空氣"。如前所述,"雪風"號的艦內"空氣"是乾淨整潔,令人心情舒暢。
"冬月"號的一名士官回憶起"雪風"號參加的一次第二水雷戰隊的應急處置訓練,"在訓練的時候,'雪風'號總是表現得出類拔萃,每次都能迅速正確的做出應對措施。我就覺得平時注重訓練才能誕生好運艦、強運艦,偶然的背後都是必然。"
前海軍大尉、作家、評論家阿川弘之對"雪風"號的評價也相類似,他採訪的歷代艦長都表示"雪風"號非常注重平時的訓練,幸運無非是"自立自強者有天助"。
"雪風"號貫徹4S和在訓練中保持好成績並非艦長等自上而下的強制行為,而是每位乘員的自發行為,他們一心只想取得更好的成果,這極大的影響著艦內的"空氣"。乘員訓練有素,凝聚力強,這才有了無論在何種惡劣的環境下都能生存下來的"強運艦"。
不過,統領指揮這艘元氣十足的艦可不容易。太平洋戰爭中,"雪風"號的艦長有4名,雖然都活到了戰後,但是更替的理由都是因為操勞過度。開戰當時的艦長是飛田健二郎中佐,在1942年6月23日離艦時,人不是走著離開的,而是暈倒了被人用擔架直接送到抬走送到醫院。
戰後,"雪風"號擔任了一段時間的復員船,之後作為賠償艦交給了聯合國,1947年7月6日,又交到了中華民國手中,改名"丹陽"。1965年12月16日退役,之後解體。1971年12月8日,它的舵輪和錨送到廣島縣江田島的海上自衛隊第1術科學校(原海軍兵學校),而螺旋槳則展示在臺灣左營的海軍軍官學校。
▇"雪風"號的錨。
日本人常常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對"空氣"敏感,不過,在封閉的艦內社會,這種"空氣"或許正是左右命運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