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類的生活狀況?史前史之食物採集者的生活

2020-12-03 雨天天不晴

人類憑藉其卓越的智力,學會了如何去製造使用工具。在最早的時候,他們發明了一種所謂的「石刀技術」,將從石核上取下的薄片即「石刀」製作成各種各樣的新型工具以及「製作工具的工具」。其中很多工具是由不同材料組成的,包括:獸骨、獸角或燧石為尖端的長矛和裝有骨質或者木製把柄、石質刃口的刮削器。此外還有很多捕獵工具,包括弓箭的雛形。雖然那時的工具還十分簡陋且利用率極低,但是經過若干年的發展卻成為了熱武器時代以前最令人聞風喪膽的利器。由於這一時期人類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誌,被考古學家稱為「舊石器時代」。那麼這一時代的人類生活狀況如何?

一、社會群體的關係

這一階段的社會組織與政治組織才初具雛形,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是家庭。原始人群體主要依靠血緣關係聚集在一起,一個群體有20~50人左右,在某些食物充足、適宜生存的區域人數會更多,可能有百人規模。原始人群體沒有明確的階級差分,基本上人人平等,群體的首領也是自然而然地選出,可能是氏族德高望重的長者,也可能是年輕力壯的精神小夥。

最重要的是,那時候還不存在由制度確立的、為大家所公認的強制性的權力,首領們都是通過自身的影響力來完成自己的職責,沒有人,也沒有任何制度能夠規定誰可以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

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舊石器時代的幾百萬年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以後的任何時期都更為平等,包括男女的地位。從這個事實出發,實際上在人類的大部分時期內,都不存在所謂的「男尊女卑」的觀念,現實中的女性也不處於服從和卑下的地位。

在食物採集部落中,不但男女平等,而且部落成員之間都有著很親的血族關係。每一個人都要對他人承擔責任,同時也享有權利和特權。人們在尋找食物、躲避風雨和抵禦外敵的過程中相互幫助。即使可能會因為食物、地盤偶有摩擦鬥爭,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性質,大規模戰爭也是不可能發生的。總的來說。舊石器時代的社會性質的本質就是協作,這也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無比的團結和諧。

諷刺的是,我們幾千年來追求的「大同」、到如今的公正平等、共產,早在幾百萬年前的原始社會就已經存在過,並且執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當人類越來越聰明,欲望越來越強烈,擁有的資源越來越多時,我們也就漸漸離我們的追求越來越遠了。

三、原始的生活方式

考古學家在研究原始人以什麼為食物時,通常採用兩種方法。其一是通過研究糞化石,即古人排洩物的化石。糞化石中含有的東西,如花粉、植物結晶體、蛋殼、毛髮等,就提供了百萬年前食物的密封記錄。另一種方式是研究現存原始部落的食物採集者吃什麼,比如居住在南非卡拉哈日沙漠的亢人或者澳大利亞的土著人。這類觀察揭示,食物採集部落的食物供應令人難以相信的充足、豐富且有保障。食物採集者對他們的家鄉有著驚人的了解,他們非常熟悉生活在那裡的動植物,憑藉自己的記憶和經驗知道什麼能吃,怎麼去吃。

男人負責狩獵動物,獲取肉食,女人則負責採集營地周圍所能發現的一切可供食用的東西:植物塊根、漿果、堅果、水果、蔬菜、昆蟲、蛇類、鳥蛋、小型動物、貝殼 等等。雖然男人弄來的肉類極其受歡迎,但實際上,女人採集到的食物卻是主要的食品來源,甚至是男人的兩倍之多。因此,在食物採集部落中女人的貢獻同樣極其重要,這也是男女平等的關鍵因素。

總的來說,舊石器時期的原始人以家庭為單位,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自然地組成自治團體,以採集食物為生。在食物採集部落中,沒有強制性的權力,人與人之間平等而友好,互相協作。他們從周圍環境能獲取豐富的食物,在某種程度上說,他們甚至過得比農民還要充裕,因為農民通常只能獲得有限的幾種食物。這也是為什麼已經掌握了農業技術(對動植物十分了解)的原始人沒有去發展農業的原因(為什麼人類最終還是走向了農業社會?)。

雖然為了追逐獵物、尋找野果,他們不得不過著流動的生活,但是他們的社會關係卻是如此的溫暖,如此令人嚮往。

相關焦點

  • 史前史的啟示:人類如何演化
    然而,在近代考古學興起之前,紅衣主教烏舍爾經過精心研究,把人類歷史定格在公元前4004年,那一年上帝創造了人類。對中國古人而言,人之由來還是與神話聯繫在一起,《易經·繫辭下》上描述的歷史已經是農業起源以來的事。從這個角度說,沒有考古學就沒有人類的史前史。
  • 史前生活有多糟糕?考古學家找到遠古村落,化石裡面全是寄生蟲卵
    歐洲考古學家找到史前人類的「便便」化石,從中提取出大量寄生蟲卵,感慨史前生活糟糕的衛生狀況。加泰土丘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定居點,也是人們從採集狩獵到農耕生活轉變的證據,農耕生活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這種變化也會反映在人類牙齒、骨骼、糞便中。
  • 《世界史前史》生命演化全景記錄
    ·費根 著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定價:58.00元  內容簡介  對人類起源的探究由來已久,《世界史前史》就為讀者解答了這樣的疑問和困惑。世界史前史權威學者布賴恩·費根以其科學的視角和完善的理論生動地講述了史前人類活動與發展軌跡。本書結合考古學、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等多門學科,甚至遺傳學與心理學,探索人類的起源、流徙,以及農業生產的出現,以至國家的形成,帶領讀者進行了一次跨越長達250萬年的時空之旅。  全書分為四部分。
  • 自私是史前人類進化出的天性嗎?
    進化心理學理論認為,當今的人類特徵在史前時期即所謂的「進化適應環境」中得到發展。這通常被認為是激烈競爭的時期,當時生活是角鬥場式的,自然選擇了賦予人們生存優勢的特質,而其他所有特質都被拋在了一邊。而且,由於人們的生存取決於對資源的獲取(例如河流,森林和動物),因此,敵對群體之間必然存在競爭和衝突,這導致了種族主義和戰爭等特徵的發展。這似乎合乎邏輯。
  • 自私是史前人類進化出來的天性嗎
    進化心理學理論認為,當今的人類特徵在史前時期即所謂的「進化適應環境」中得到發展。這通常被認為是激烈競爭的時期,當時生活是角鬥場式的,自然選擇了賦予人們生存優勢的特質,而其他所有特質都被拋在了一邊。而且,由於人們的生存取決於對資源的獲取(例如河流,森林和動物),因此,敵對群體之間必然存在競爭和衝突,這導致了種族主義和戰爭等特徵的發展。這似乎合乎邏輯。
  • 自私是史前人類進化出來的天性嗎
    進化心理學理論認為,當今的人類特徵在史前時期即所謂的「進化適應環境」中得到發展。 這通常被認為是激烈競爭的時期,當時生活是角鬥場式的,自然選擇了賦予人們生存優勢的特質,而其他所有特質都被拋在了一邊。而且,由於人們的生存取決於對資源的獲取(例如河流,森林和動物),因此,敵對群體之間必然存在競爭和衝突,這導致了種族主義和戰爭等特徵的發展。
  • 亞馬遜雨林發現13公裡長史前1萬年人類巖畫
    令人瞠目結舌的史前藝術嘆為觀止!瞠目結舌!我必須得用這兩個詞來形容這個宏偉的發現!我看了幾遍這些繪畫藝術,還是完全無法相信,如此精美的巖畫是至少生活在1.25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傑作。位於危險重重的偏遠之地這些壁畫位於哥倫比亞的Serraníade la Lindosa,和附近的奇裡比克特山脈國家自然公園一起,還發現了其它依託巖壁的藝術作品。由此可見,史前藝術家在這個地區曾經有多活躍。
  • 一起來學習《外國教育史》吧!第一章:史前時代的教育
    第一節 人類的史前時代史前時代包括:太古代(46億年前~25億年前)、元古代(25億年前~六億年前)、勞動起源說米爾斯基(1885~1957),蘇聯著名教育史家,代表作:1947《世界教育史》:認為從猿轉變為人的根本原因是勞動。4.
  • 曾危及人類始祖的五大史前生物,其中一種至今還存在
    再經過了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漫長歲月變遷,終於在新生代,距今約160萬年的第四紀,第一個人類出現了!至此,地球食物鏈頂端的主人便有了永恆的歸宿,我們人類憑藉著智慧,毫無爭議地成為大自然世界中的最高等生物。而在這700萬年的時間裡,我們始祖的生存卻飽受到來自其他史前動物的威脅。其中,這五大史前生物被科學家考證都有狩獵人類的習性,其中一種,至今存在。
  • 研究揭示史前人類的群居生活
    約旦沙漠的史前建築的發現為揭示人類在兩萬年前如何生活提供了新的證據。
  • 論史前史與體質人類學的關聯
    引言19世紀中葉對於所有的人類科學來說,是一個理論的爆炸期。在博物館和學者中不斷增多的資料,逐漸促進了正在形成中的不同學科:對於史前史來說的工具與骨骼化石,對於體質人類學來說的顱骨模型和晚近的人類遺骸,對於社會人類學來說的近代工具、問卷調查的回答和當地文本的彙編。
  • 史前生活在海裡的蠍子,長相十分怪異
    在奧陶紀它們屬於海中的大型掠食者,這種生物在當時就擁有海陸兩棲的能力,也是地球上一種從海洋過渡到陸地的生物。雖然絕大多數的時候都待在海底,但也能用六條腿爬上陸地生活,但在陸地上它們行動並不快,因此都不會離開海岸太遠。
  • 【非洲 | 社會人文】非洲的史前時代|中國投資
    >●作物培育與種植●文化生活●結語如果以一般的有無文字為標準來進行衡量,那麼非洲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的「史前時代」的近限要劃到較晚的時代。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可以更清晰地認知非洲的史前時代。通過對過去的發掘和對現實的觀察,我們能夠對史前時代非洲居民的生產生活有一些了解,也可以知曉一些社會文化方面的情況。採集、狩獵與漁撈史前時代非洲的居民所過的是一種維持性的經濟生活,主要涉及採集、狩獵和漁撈。就採集來說,主要是採集一些植物的根、莖、葉、籽實和果實。
  • 日本的石器時代:史前史及神話裡的古代史
    我們難以確切地描述舊石器時代的生活,其主要原因是當時的海岸線目前大都深深地沒入水中。當時的海岸活動可能比現存的內陸遺址所顯示的多很多。迄今浮現出來的圖像,基本上是隨著季節移動的一小群一小群的狩獵者和採集者。
  • 史前原始人類的生活是怎樣的?考古學家揭開不為人知的秘密
    引言:雖然目前人類發展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但是我們並非完全了解人類的過去。據目前的研究發現人類歷史可以追溯到700萬年前,而在200多萬年前開始出現的「智人」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那麼史前原始人類的生物是怎樣的呢?
  • 亞馬遜雨林深處發現冰河時期失落的史前文明,超大規模精美巖畫綿延...
    我看了幾遍這些繪畫藝術,還是完全無法相信,如此精美的巖畫是至少生活在1.25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傑作。然而我更無法相信的是,這些繪在巖壁上的畫作,竟然在亞馬遜雨林裡綿延了近13公裡! 不是考古學家們瘋了,就是史前人類瘋了,要不然就是我們對人類祖先的藝術水平普遍認知不足,對他們的思想、智慧和雙手缺乏敬重。
  • 亞馬遜雨林深處發現失落的史前文明
    我看了幾遍這些繪畫藝術,還是完全無法相信,如此精美的巖畫是至少生活在1.25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的傑作。然而我更無法相信的是,這些繪在巖壁上的畫作,竟然在亞馬遜雨林裡綿延了近13公裡! 不是考古學家們瘋了,就是史前人類瘋了,要不然就是我們對人類祖先的藝術水平普遍認知不足,對他們的思想、智慧和雙手缺乏敬重。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考古現場整理出了10多處生活遺蹟、數百件可登記遺物、海量的貝殼遺存以及動物碎骨、植物種子等其他動植物遺存,對中國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研究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從堆積性狀看,是浙江境內迄今發現的唯一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一直以來,動植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對史前文明的印象,卻停留在如何茹毛飲血、如何落後愚昧。
  • 「史前巨人」真的存在?人類進化史的密碼,或將被科學家揭開
    除了已被發掘到的骨骼以外,我們還可以在古代文明的眾多神話故事中,找到關於史前巨人的蛛絲馬跡。例如在埃及金字塔內的壁畫上,就曾記載過那些體型差異巨大的人物形象,作為世界七大奇蹟之首——埃及金字塔,它蘊含了大量人類還未揭開的謎團。
  • 圍繞現代性的思考,如何影響對史前人類普遍性和獨特性的認識
    這些人類生活在大約2-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屬於晚期智人,一直被視為現代歐洲人的祖先。而生活年代更早的尼安德特人,儘管早在1856年就被人們發現,卻一直被認為是在進化過程中被淘汰滅絕的獨立物種,甚至不被認同為「人類」。直至2010年以來,一系列基因組比對研究發現,大部分非洲以外的現代人基因中,都含有少量尼安德特人的遺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