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南極,日本科考隊親眼目擊一個背上有著鋸齒狀的巨大生物,它究竟是水怪還是人們傳說中的哥斯拉呢。
大家好我是鄭鄭,今天就給大家帶來的是這個泰坦巨獸,我相信幾乎每個人都聽說過哥斯拉,即使從未看過哥斯拉電影的朋友。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它與核武器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軍實施的審查法限制了對長崎和廣島原子彈襲擊的討論。到1950年代初期,日本最大的電影製作和發行公司,東寶株式會社就開始開始計劃製作一部有關襲擊事件後果的電影。
直到1954年3月1日,美國軍方進行了一次氫彈測試,在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在太平洋引爆。一艘名為「第五福龍丸」的日本漁船恰好出現在核試驗的輻射路徑,雖然漁民在美國標記的指定測試區域之外,但測試規模比最初計劃大了2.5倍。大規模的爆炸,加上意外的風向變化,當時在危險海域內作業的漁船數目不詳,受到氫彈試爆影響而被放射性物質汙染的漁船可能有數百艘。機組人員都遭受了輻射中毒,一名成員在幾個月後死亡,其他成員則住院一年多。漁民並不是唯一遭受致命後果的人,當核碎片落在附近的環礁上時,孩子們像在下雪天一樣在裡面玩耍。隨後出現放射病,癌症和死亡。這一事件在日本引起了憤怒,激起了該國的反核運動。於是在1954年日本電影《哥斯拉》裡面就將哥斯拉描述成身高50米、恐怖、巨大的破壞者,這個巨大的怪物被核試驗喚醒,遭受放射性輻射發生了突變,導致對日本的隨後襲擊。哥斯拉身軀巨大,它的出現似乎只是為了破壞而破壞,蹂躪船隻和城市。
哥斯拉這個角色的設計最巧妙的是他的皮膚,靈感來自可怕的核爆炸中,倖存者身上的瘢痕疙瘩和燒傷疤痕,這樣做是為了不斷提醒人們核武器的危險性,哥斯拉便是核試驗的直接結果,成為可怕的「人類之敵」,其中哥斯拉特有的尖叫聲,也是表明核武器一直讓人處於持續的痛苦中。再加上刻意在電影前半段不公開哥斯拉的真面目,僅以腳印、叫聲、腳部的特寫與受害者的慘叫聲營造其懸疑性與神秘感,又結合了「第五福龍丸事件」,世界核武器局勢緊張,使《哥斯拉》得到極大的迴響與票房成功,哥斯拉的暴行所造成的破壞反映了日本觀眾共鳴的戰爭所造成的破壞,然而在人們還在沉迷於哥斯拉電影的時候,卻真的有人在南極目擊到了一個很像哥斯拉的怪物。
在1958年2月13日,日本的南極科考船「宗谷號」的船長和船員,在南極目睹了未知生物。據說他們是在科考船前方約300米處看到一個黑色物體。仔細觀察後,發現它的眼睛,耳朵都被深褐色物體覆蓋著。據船長說,從前面看它的臉像一頭牛,頭長約70至80釐米,因此被認為是相當大的動物,但由於它漂浮在海面上,所以當時整個形狀是未知的。從另一個方向看過去,該生物背上還有鋸齒般的背鰭,它大約出現了30秒鐘,等一名船員去拿來相機想拍下來的時候,它已經消失了。據目擊者稱,它的大小和形態與已知的生物有所不同。目擊的船員都是經驗豐富的海員,包括船長,他們不太可能會誤認現有的動物和物體。但是在南極附近的夏季水域,人的睡眠質量很差,不可否認有以下的解釋,海員在冰海中壓力普遍比較大,神志和心理可能會有不正常,特別是在異常情況,甚至會產生幻覺,因為第一部哥斯拉電影於1954年在日本發行,後來就根據電影中怪物「哥斯拉」將其命名為「南極哥斯拉」。但是因為實在找不到現有的證據只是靠目擊,南極哥斯拉事件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管南極哥斯拉是真是假。在電影裡每個人都有他們最喜歡的哥斯拉,無論是正義的昭和哥斯拉,平成哥斯拉,傳奇哥斯拉,還是1954年的初代哥斯拉。好萊塢大片《哥斯拉:怪獸之王》又對哥斯拉這個角色有了新的演繹,如果去日本旅遊就能看到哥斯拉在他的祖國的影響力,這個龐然大物還被任命為東京市的官方旅遊大使。哥斯拉的玩具,漫畫書和視頻遊戲出現在全球各地的商店裡,已經出現全球暢銷的現象。哥斯拉這個形象見證了日本東寶公司發行的32部電影和另外三部好萊塢電影的發行,成為了一種偶像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