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沙皮狗銅塑吸引了觀眾。
大洋網訊 沙皮狗,作為一種原產於廣東的古老犬種,至今已經有700多年歷史。在南海大瀝,沙皮狗養殖繁殖的歷史超過500年。但如今,這一犬種在大瀝已經鮮有出現。為了讓這曾經風光無限的「大瀝沙皮犬」重新煥發光彩,大瀝有90後「創二代」以當地特色產業有色金屬——黃銅為原料,跨界打造沙皮狗文創產品,並擬推向市場。除了喚醒老一輩街坊對大瀝沙皮狗的文化情結,這支新成立的創業團隊還希望通過推動有色金屬產業和沙皮狗文化的跨界創新,推動當地有色金屬產業走向應用端,延長有色金屬產業鏈並提升產品附加值。在佛山,類似的文創團隊還有不少,他們帶著各自的理念默默地在文創的路上前行。
首創:「創二代」用黃銅還原沙皮狗
前日下午,在大瀝桂和路一間曾用於儲存廢舊金屬廠房改造成的辦公室裡,記者見到了展廳內數隻顏色各異的沙皮狗工藝品。沙皮狗擺件顏色各異,尺寸約15釐米長、13釐米高。
這批沙皮狗是用黃銅為原料打造而成,色澤逼真,標誌性的褶皺栩栩如生,讓人忍俊不禁。如果拿起來用手掂量一下,看似小小的沙皮狗重量則是沉甸甸的,金屬質感顯露無遺。
「還原」金屬沙皮狗的正是大瀝的90後「創二代」陳煥枝和他的創業小夥伴們。陳煥枝介紹說,他從小在大瀝長大,對大瀝沙皮狗有很深的情感。「小時候我還和夥伴一起用針和線一起縫製過沙皮狗的公仔。」陳煥枝說,如今大瀝沙皮狗越來越少見,很多人都不知道大瀝沙皮狗這一名犬,所以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大瀝沙皮狗重新煥發光彩。
尺寸上,陳煥枝的設計也別具匠心。「銅等金屬一般給人冰冷的感覺,但我們想更加貼近生活,可以讓人把玩,讓喜歡沙皮狗的人通過這個工藝品和動物有互動和接觸。」陳煥枝說。
突破:革新著色工藝讓它更鮮活
陳煥枝介紹,沙皮犬工藝品擺件從前期調研開始,到成品製作出爐,大約花了4個月的時間。而打造一隻金屬版的沙皮狗成品,需經歷畫稿、泥坯造型、上蠟、澆鑄等工序。其中,鑄造、著色環節最有難度。
「用銅來打造沙皮狗,要做到傳神很難。」陳煥枝稱。儘管現在3d列印技術能把沙皮狗的形狀列印出來,但要做到神似,則對雕刻師傅的藝術水準要求很高。經過反覆修改的沙皮狗畫稿,很多人看後也評價很神似,但陳煥枝仍不滿意。「我希望不斷改進,我的理想是所有人見到擺件後都能會心一笑。」陳煥枝說。
在有色金屬版沙皮狗創作過程中,著色是另一個難題。「很多人看了擺件之後總是會問,銅怎麼是這種顏色?」陳煥枝說,這主要是團隊在「銅熱著色」工藝做了革新和突破。「目前,國內掌握給銅上色工藝的人不多,傳統繪製工藝給金屬上色顏色不能持久。」於是,陳煥枝選用不同化學劑,在給銅加熱的情況下,邊噴邊烤讓化學液體與銅發生化學反應,從而改變銅的表面結構,達到改變顏色的目的。
要把狗的顏色呈現出來,陳煥枝反覆嘗試不同的化學液劑在不同溫度下的顯色效果。「不合格的產品智能回爐再做。做了50多個樣品後,才敢拿出來讓人看。」陳煥枝說,最後他拿出三個覺得比較滿意的作品擺放在展廳。通過「銅熱著色」工藝,陳煥枝讓銅鑄件的表面顏色變得更仿生,讓銅材變得柔和,讓沙皮狗的形象也更加活靈活現。
市場:經濟發展催生文創品需求
陳煥枝預計,未來金屬沙皮狗將可以量產,並面向市場限量發售。對於市場前景,陳煥枝持樂觀態度。「佛山經濟好,需求端比較充足。」這也是陳煥枝看好自己產品的一個原因。他還表示,好的藝術品要讓更多人感受得到,所以價格一定會親民。
「沙皮狗擺件是文創產品,展示的是情懷和創作能力以及人文元素和產業結合的跨界創新精神,這是貫穿產品最核心的東西。」因此,投資回報率並也不是團隊最看重的。在採訪中,陳煥枝一直在強調他的創作理念。
陳煥枝表示,除了沙皮狗擺件,團隊還專注於銅工藝品以及大型銅雕塑的研發和定製服務。未來,團隊還將考慮以黃銅為原材料演繹佛山傳統龍獅等文化。
「我們擁有了豐富的人文歷史,我認為產業文化結合發展是必然的趨勢。」這也是陳煥枝創立文創公司的初衷。陳煥枝認為,文創品市場是有人關注的。團隊現在產品雖然沒有完全推出來,但他表示,有客戶見到這個半成品,已提出了訂購意願。
思考:文創人才還待培養
大瀝,有著「中國有色金屬名鎮」等稱號。相關數據顯示,大瀝有色金屬相關產業年交易量達三四千億元。陳煥枝表示,目前,佛山有色金屬以回收、貿易、加工為主,自己現在所做的正是將有色金屬產業和沙皮狗文化的跨界創新,並將有色金屬產業鏈條延伸到應用領域,是對現有產業鏈的延伸。
「我們的有色金屬產業走出了靠量取勝的粗獷式增長階段,是到了提升品牌、質量、附加價值的時候了,因此,傳統產業需要注入更多的創意元素。」陳煥枝說,自己結合當地產業特點,把傳統的有色金屬鏈條延伸到應用端,如工藝品、黃銅花瓶等,是希望透過此舉來增加整個產業的附加值。
陳煥枝表示,目前團隊正在積極地推進金屬文創產品的研發工作,目前對於金屬沙皮狗版本仍不是很滿意。「做文創產品不僅需要創意,還要有落地的能力,包括產品的質量等,一定要下足功夫。」陳煥枝說。
文創產業屬於新興產業,在佛山也處於起步階段,因此人才短缺也成為陳煥枝團隊的瓶頸。「團隊在搭建的時候,所需要的雕刻、設計師等方面的人都很難找。」陳煥枝介紹稱,團隊現在有7個人,主要負責抓核心研發和技術,生產製作則交給了合作方完成。
「所幸的是,依託廣佛同城的規劃和便利的交通系統,我們招到更多的人才。」不過陳煥枝認為,佛山文創產業要獲得長久發展,加強本地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是關鍵。
案例:佛山還有很多「創意+製造」的跨界融合
3D列印「扎」獅頭
非遺煥發新活力
歐琦輝是佛山市鐵軍小學的美術老師,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傳承人黎偉的徒弟。歐琦輝認為,將傳統做到極致也是創新。於是,她將3D列印技術運用到傳統的獅扎中去,而這樣的跨界也給佛山非遺的發展開拓了新思路。
看著只有籃球大小的獅頭,用3D列印技術列印需要整整一天。「列印的技術難度很大,這個獅頭裡有3000多根柱子,力學走勢稍有偏差,獅頭便會崩塌。」歐琦輝這樣形容。3D列印出來的作品,鏤空的獅頭在黃白色燈光的照射下,顯示出獅頭紋樣、祥雲和金箔三個不同的層次,藝術效果讓人印象深刻。
「傳統要保留,但也要適應當下,只要稍稍改變表現形式,非遺也可以重新煥發活力。」歐琦輝這樣說。
AR明信片
推廣傳統文化
在佛山一家科技公司,用AR、VR技術展示的佛山非遺AR明信片和「佛山歷史地圖」常常吸引許多人圍觀體驗。
看似普通的明信片,只要通過app一掃,「玄機」立現。十番音樂播放出音樂,秋色巡遊場景浮現,佛山彩燈呈現出立體的形象……而翻開佛山歷史地圖,祖廟前世今生的模樣也立刻浮現在眼前。
公司負責人關文華認為,AR等新技術與本土文化的融合,可以讓市民更直觀形象了解佛山歷史文化,同時用新技術還可以帶動本土產業的升級。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溫利、王名潤 通訊員關豔娟、梁景萍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陳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