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書評#
《看見》這本書記錄了十年間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藥家鑫事件等的記錄,更有柴靜個人的精神成長曆程。
柴靜首次將十年央視經歷、個人成長心路與中國大事件糅合在一起,傳達了對人的「同情之理解」和對「眾口一詞」的質疑。
《看見》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它講訴了柴靜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嘗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女記者和主持人的經歷。
透過《看見》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書中每件事每個主人公的經歷既相似卻又陌生。在這本書中,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同情的理解」和對「寬容他人所做過的事的理解」。《看見》,你只有同樣經歷的無邊黑暗,真正懂得那些黑暗歲月的艱辛與痛苦,你才有資格跟別人說「我理解你,我能明白你的感受」。
01
若不身在其中,何來感同身受。
肖戰前幾天在網絡上公開道歉了,他說自己也是懵,根本就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弄成這樣了。肖戰有錯嗎?肖戰難道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嗎?那麼多人無釐頭,盲目跟風去黑一個人。
還有張韶涵之前的父母和好友事件,明明自己不是錯的一方,卻被眾人指責不夠寬容大度。我覺得,如果你都沒有經歷過別人的黑暗,你又有什麼資格勸別人大度,寬容。
網絡暴力是可怕的,但跟可怕的是我們盲目地去跟著別人一起網絡暴力,事後哪怕發現自己錯了,也只是輕聲地說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哪怕多人跟著黑,我也只是隨大眾而已。」
肖戰站出來道歉了,可還是有一些人揪著不放。既然都是受害者,那為什麼沒有人站出來跟肖戰道歉?
網絡上一些「我能理解你,我明白你的感受」 這種輕飄飄的話語,卻如同刀子一樣扎人心。你真的能理解嗎?
就像抑鬱症一樣,「我明白你的感受」這句話就是最大的諷刺。沒有抑鬱症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抑鬱症的難受與恐怖。
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所以不要說啥感同身受了,只有你真正經歷過,你才會真的明白。
02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深刻地理解了、我們才能勸別人寬容。
《看見》裡面說「電視節目習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生與死,苦難與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就拿近期播出的《兇案現場》這個電視劇來說,羅華是一個壞人嗎?在正義的一方看來,羅華和楊卉就是壞人。
但是他們卻不明白,羅華失去親生父親的痛苦,也不明白楊卉從小的遭遇與經歷,更不明白楊卉辛辛苦苦尋找自己親生父親二十年的艱辛與痛苦。或許他們是有罪的,但我想,如果時光倒流,他們能好好地成長,就不會成為這樣的人了。
真實的人性有無盡的可能。善當然存在,但惡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彌補,傷害卻有可能被原諒,懺悔也許存在,也許永遠沒有,都無法強制,強制出來也沒有意義。
我非常同意,人的一生,本來就是善良與罪惡,人性與獸慾不斷交織不斷幹戈的過程。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為代價,但那是出於生存。只有我們人類,是出於娛樂。
這些早就乾枯失血的花瓣給我一個刺激,人是一樣的,對幸福的願望一樣,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只是她生在這兒,這麼活著,我來到那兒,那麼活著,都是偶然。
END:
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真正的寬容是對事物內在規則熟悉的前提下,換個角度去看,便不會局限於某一面。也就釋然了。我們唯有真正認識才能更好理解事物本質,然後不夾帶個人色彩地去面對這個世界。
話題:你認為世界上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