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最近的朋友圈也已經被《少年的你》刷屏了。
這是一部關於校園霸凌,關於救贖,關於青春的電影。
雖然很多人說在這部電影裡可以看見很多東野的影子,比如,《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還有《放學後》。片段中雖然有大量的相似之處,但是對於電影本身,不可否認的是電影敘事的有條不紊,沒有多餘拖沓的鏡頭;不可否認的是每一位演員的演技在線;不可否認的是每一個畫面營造的場景,都充滿了少年時的灰暗和迷茫。
「讀書,考試,上好學校。如果可以,保護世界。」
「那說好了,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我們生活在陰溝裡,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電影裡的小北和陳念就是生活在陰溝裡的人。
被媽媽當做再嫁累贅的小北,13歲起就開始過上一個人的日子,做不入流的工作,他的人生,好像從開始就已經結束了。成績優異,卻飽受校園霸凌的陳念,有一個欠債不還,靠著賣三無面膜賺錢的媽。被打、被捉弄、被拍視頻…...堅強讓她沒有變成跳樓自殺的胡小蝶。
就是這樣兩個在「黑暗」中的人,咬著牙,不服輸的選擇了奔向光明,都拼了命地保護自己想要守護的光,掙脫生活。
這部電影將一個詞語重新拉到人們眼前,血淋淋的展示著一些孩子們正在經歷的現實——校園霸凌。
面對墜樓,大部分人忙著拍照,只有她為她蓋上衣服; 面對欺凌,大部分人假裝沒看見,只有她選擇報警。結果就是她成了下一個被欺負的人,袖手旁觀的「大部分人」反而平安無事,制止惡行卻受到牽連,如果是你,還會堅持下去嗎?
並不是每一個被霸凌的人都能遇到小北。被欺負了沒有人在意,受到傷害也沒人能夠傾訴。也許人人都可以說「我幫你」,但好像也沒有人能幫你。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一定品質高尚,打架的混混也能善良正直。社會上太多的陰暗面,更多時候,沒有暴露在大眾的視野當中。也許對於一些人來說,青春裡根本沒有初戀的青澀、逆襲的故事,有的只有沒有盡頭的黑暗。
也許沒有經歷過校園霸凌的我們很難想像,為什麼一個人被欺負到自殺也不願意反抗,為什麼不去找老師家長反映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會這麼壞。實際上,真實中的校園霸凌要遠比《少年的你》更加觸目驚心。
校園霸凌之中最傷人的一面,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折磨,還有精神上的摧殘。處處排擠,組團取笑,沒有人願意和你做朋友。相比身體上的暴力,言語的排擠和排斥,才是讓人最絕望的,是摧毀一個年輕靈魂的重擊。
你有沒有經歷過體育課的時候沒有人願意和你一起玩?你有沒有被一群人在面前說悄悄話眼神卻看著你?當同學們不理你,取笑你,活在這種環境中,就很容易懷疑人生,懷疑自己。
我沒有做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被針對?
像這樣的情緒不斷地侵蝕著你,溺水一樣的窒息感,與人隔絕的痛苦,才是沉默的原因。
嚴重抑鬱,沒法繼續上學,這是很多被霸凌的人最後的結局。但是也有很多看似「健康成長」的孩子,依舊能在幾十年後的每一天,做著當年的那場噩夢,那場一輩子都走不出的噩夢。
被校園霸凌的人可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只不過我們並不知道。被霸凌的人走出校園,也許並不是痛苦的終點。成年之後在抑鬱的面前將會更加的脆弱。極低的自尊心,在新的環境當中,霸凌和被排擠還是會找上他們,噩夢循環,變成一個新的開始。
校園霸凌,真的會毀掉一個人的一生。
你是不是也在網絡上看到過那些被霸凌的視頻,視頻中的男孩女孩們用各種手段欺負同學。扇巴掌,扒衣服。很難想像,這是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能做出來的事情。或許校園霸凌並不是看起來那樣,是幾個「壞孩子」一時興起的結果,而是「地位」的象徵。把欺負別人當做炫耀,或是維護自己的「名譽」,或是為了喜歡的男孩女孩。
把青春的一腔熱血塗在了地上。
電影裡的陳念,不是被欺負的第一個人,更不是最後一個。
自己無法拯救自己,也沒人能幫助你,是誰,都會絕望。
同學冷眼旁觀,老師也能力有限。更多時候,除非正義感爆發,否則人人都是冷眼旁觀的態度。而老師,大多是也只是說這是孩子們之間的玩笑。
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們,就像是黑夜當中的孤島,幾經輾轉,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一部電影也許不能解決校園霸凌的問題,但至少,它讓校園霸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讓更多的的人,能夠重視這個問題。這也許就是這部電影更深的意義所在。
祝你不用面朝大海
也能春暖花開
哪怕身處黑暗
也有支撐你走下去的光
如果快樂太難
那祝你平安
面對校園霸凌
也要堅持下去
一定會有人看到你
把你從黑暗的孤島中拯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