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圖像分析中使用ICP算法進行點雲配準

2020-09-20 3D視覺工坊

作者:天啦嚕

來源:公眾號

論文標題:3D Registration of the Point Cloud Data Using ICP Algorithm in Medical Image Analysis

論文地址:在公眾號「3D視覺工坊」,後臺回復「點雲配準」,即可直接下載。

1.摘要

在本文中,我們結合了ICP算法(一種基於3D尺度不變特徵變換的方法),對3D自由形式閉合的曲面(人類頭骨的3D模型)進行配準。不同於點和表面的配準,我們提出的基於ICP算法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捕獲數據的整體性質,例如骨骼厚度。文中提出的ICP算法主要分為3個步驟:3D特徵提取、歐氏距離的整體一致性比對以及ICP增強。整個系統的輸入是生物醫學數據(CT,MRI)。我們提出的方法首先進行圖像分割,然後對人類的頭骨進行三維重建。此外,點雲的3D 模型也被創建。最後,3D模型點雲之間的差異也是可視化的。我們對比了3中不同的算法,包括它們的精度以及魯棒性。和傳統醫學圖像領域中的重建和配準算法相比,文中提出的方法更快、精度更高。我們將算法應用於研究顱骨畸形,骷髏模型的實驗證明了這種方法的有效性和魯棒性。

2.背景知識

配準是解決計算機視覺以及計算機圖形學中各種問題的關鍵。總體目標是找到兩個對象之間或者同一對象的幾個實例之間的最佳對齊方式,以便把形狀數據引入到同一參考系統下。為了解決3D配準問題(位姿估計,對齊和運動估)計),我們決定使用一種著名的方法來配準2個點集(在2D或3D中),是由Bssl和Mskay提出的迭代最近鄰算法(ICP)。它一直以來都被用於計算機視覺的諸多實際應用中,比如3D掃描,3D映射以及3D定位中。因為其概念上的簡單性及其在實踐中表現的優越性 ,ICP是最受歡迎的配準算法之一,

3.本文的工作

3.1 3D特徵檢測

SIFT算法對於局部失真和特徵檢測中的錯誤很魯棒,被認為是當前可用的最有效的描述子。對於每個識別到的特徵,都會創建局部標記。SIFT 3D描述符的特點是以檢出的特徵點為中心選16x16x16的區域作為local patch,這個區域又可以均分為4x4x4個子區域,每個子區域中各個像素的梯度都可以分到8個bin裡面,這樣就得到了4x4x4x8=512維的特徵向量。3D SIFT結構的示例如圖1所示。

圖1.3D SIFT描述子的構造

3D SIFT描述子覆蓋了16x16x16的體素區域(該區域分為4×4×4個子區域)。

3.2 多模型配準

多模型配準的目標是對齊在多種視野中的同一個目標,該目標可能來源於不同類型的圖像採集系統。在我們的實驗中,採用3D SIFT描述子的迭代最近鄰算法ICP將被用來配準輸入的醫學圖像數據。

1)ICP配準

ICP是一種3D幾何模型對齊的方法,被廣泛用於配準3D掃描的輸出。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通過重定義以下步驟改善這種方法和最小化誤差:

  • 減少每個點雲上的點數(增加處理速度);
  • 確定對應點對(計算最近的點)
  • 最小化點對之間的距離;
  • 計算點集之間的均方差;

圖2.ICP算法配準模型的框圖結構

首先,ICP算法是基於尋找點集之間的最近點對;其次,創建一個優化的剛體變換來對齊兩組數據;最後,將變換應用於實際場景的數據點中。重複該過程,直到收斂。

ICP輸入:兩個n維的點集

  • 模型設置:
  • 數據設置:

ICP輸出:

  • 將D映射到M的旋轉矩陣R和平移矩陣∆t
  • 當成一個優化問題解決⇒ 最小化映射矩陣E中的誤差

在ICP處理過程中,搜索半徑會影響到計算時間,每次迭代都會使用特定的搜索半徑。最佳搜索半逕取決於點雲密度和初始位置估計。最近鄰比對是根據歐式距離定義的:

儘管ICP已被成功應用於許多配準問題,但是還有很多難題亟待解決。特別是ICP在以下假設滿足的情況下運行得很好:

  • 兩個視圖必須彼此都很接近,如果不是的話,ICP算法可能會陷入局部最小值;
  • 兩個視圖必須完全重疊,或者顯示的D數據能作為模型視圖M的子集。

ICP計算的速度和精度非常依賴於相關的處理過程,當ICP算法用來配準2個點雲文件,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用來加速點的搜索(速度以及改善配準效率),四個點構成一個點集。

2) ICP 配準k-D樹

k-D樹(k維樹)是每個節點都為k維點的二叉樹,所有非葉子節點可以視作用一個超平面把空間分割成兩個半空間。在兩個半空間中搜索到的點是兩個節點子單元,生成的k-D樹能被用於有效地搜索P點的最近鄰域。

  • 首先,通過從樹的根部以對數時間開始遞歸進行初始估計(選擇一個圍繞P所在的半空間的子樹直到到達葉子的節點);
  • 然後,遞歸過程中使用前一階段的估計值(包含一個比第一次估計低的距離為P的點)。

最近點的搜索算法是迭代的,點和分割平面是相對的,這決定了搜索路徑的機制。

4. 實驗結果

在這部分,我們將評估所提出算法的性能。文中提出的配準算法是基於迭代最近鄰(ICP)和3D SIFT算法,所有的測試方法均通過MATLAB程式語言驗證。ICP算法的輸入是原始點雲和目標點雲,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基於ICP的配準算法

首先,得到固定點雲和移動點雲。然後,做點雲配準。這些處理流程都可以在圖4中點雲配準的工作流中看到。第一步是清除兩幅點雲中的異常值和噪聲,下一步是做下採樣,這是關鍵一步。因為配準是否成功依賴於配準的點雲中點的個數。我們用pcddownsample函數執行下採樣,這個函數用了三種不同的下採樣方法。第一種,隨機標記,隨機劃分點雲而不需要替換點。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只有輸入百分比和期望點的輸出個數需要設置。第二種方法稱為「gridAverage」,它使用標有「 gridStep」的類似於網格濾波的方式做下採樣,我們使用這種方法來減少點雲中的點。另外通過實驗,我們確定了網格濾波的理想步長是5。

圖4.模型配準的流程

完成以上這些過程後,就可以用ICP算法做剛體變換,通過循環的方式迭代執行以下幾步:

  • 匹配移動和固定點雲
  • 通過過濾異常值來消除不正確的匹配
  • 恢復平移和旋轉(最小化誤差)。

實驗對比如下:

5.總結

本文提出了(ICP+SIFT)算法進行高精度的配準,只處理迭代轉換計算。在醫學圖像配準和重建領域,通過對比三種不同算法的精度和魯棒性,ICP,ICP+k-d 樹,以及文中所提的算法,本問題提出的算法是快速且精度更高的。

參考文獻:


[1] P. J. Besl and N.D. Mckay, 「A method for registration of 3-D shape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online]. 1992, 14(2), 239-256. DOI: 10.1109/34.121791. ISSN 0162-8828.

[2] Y. Chen and G. Medioni, 「Object modelling by registration of multiple range images,」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1992, 10.3: 145-155.

[3] S. Rusinkiewicz and M. Levoy, 「Efficient variants of the ICP algorithm,」 In: 3-D Digital Imaging and Modeling, 2001. Proceedings.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01. p. 145-152.

[4] D. Chetverikov, D. Stepanov and P. Krsek, 「Robust Euclidean alignment of 3D point sets: the trimmed iterative closest point algorithm,」 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 2005, 23.3: 299-309.

[5] P. Markelj, 「A review of 3D/2D registration methods for image-guided interventions,」 Medical image analysis, 2012, 16.3: 642-661.

[6] J. Santamaría, O. Cordón and S. Dama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ateof-the-art evolutionary image registration methods for 3D modeling,」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2011, 115.9: 1340-1354.

[7] J. Yang, H. Li and Y. Jia, 「Go-ICP: Solving 3d registration efficiently and globally optimally,」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2013. p. 1457-1464.

[8] Y. Sahillioglu and L. Kavan, 「Skuller: A volumetric shape registration algorithm for modeling skull deformities,」 Medical image analysis,2015, 23.1: 15-27.

[9] P. Scovanner, S. Ali, and M. Shah, 「A 3-dimensional sift descripto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ction recogni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CM 』07), pp. 357–360, New York, NY, USA, September 2007.

[10] B. Lee and D.D. Lee, 「Learning anisotropic ICP (LA-ICP) for robust and efficient 3D registration,」 I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201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6, p. 5040-5045.

[11] A. Nuchter, K. Lingemann and J. Hertzberg, 「Cached k-d tree search for ICP algorithms,」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本文僅做學術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文。

下載1

在「3D視覺工坊」公眾號後臺回覆:3D視覺即可下載 3D視覺相關資料乾貨,涉及相機標定、三維重建、立體視覺、SLAM、深度學習、點雲後處理、多視圖幾何等方向。

下載2

在「3D視覺工坊」公眾號後臺回覆:3D視覺github資源匯總即可下載包括結構光、標定源碼、缺陷檢測源碼、深度估計與深度補全源碼、點雲處理相關源碼、立體匹配源碼、單目、雙目3D檢測、基於點雲的3D檢測、6D姿態估計匯總等。

下載3

在「3D視覺工坊」公眾號後臺回覆:相機標定即可下載獨家相機標定學習課件與視頻網址;後臺回覆:立體匹配即可下載獨家立體匹配學習課件與視頻網址。

相關焦點

  • 巧解圖像處理經典難題之圖像配準
    由於可應用圖像配準的圖像類型眾多,暫時無法開發出可滿足所有用途的通用優化方法。圖像配準在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中有眾多具有實用價值的應用。隨著醫學成像設備的進步,對於同一患者,可以採集含有準確解剖信息的圖像諸如CT,MRI;同時,也可以採集到含有功能信息的圖像諸如SPECT。然而,通過觀察不同的圖像進行診斷需要憑著空間想像和醫生的主觀經驗。
  • 通過使用新的學習技術,將腦部掃描和其他三維圖像的配準速度提高...
    ( MRI )或CT等醫學影像的結果進行匹配,來更詳細地比較和分析解大腦解剖結構方面的差異。訓練中,大腦掃描圖像被成對輸入算法中。使用CNN和稱為空間轉換器的修改計算層,來捕獲一張MRI掃描圖與另一張MRI掃描圖的相似體素。在此過程中,該算法學習關於體素組的信息,例如兩次掃描共有的解剖形狀,用於計算可應用於任何圖像配準的優化參數。當輸入兩次新掃描時,一個簡單的數學「函數」使用這些優化參數快速計算兩次掃描中每個體素的精確對齊。
  • 顧險峰教授:解讀醫學影像配準的基本算法
    因此,醫生可以通過精確比對器官的幾何形狀,來判斷臟器是否反常;通過分析腫瘤的幾何特徵,來判斷腫瘤的良性惡性。這些可以歸結為醫學影像的配準(registration)和分析(analysis)問題。醫學影像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學科,有種類繁多的計算方法。圖像配準的方法也是異常豐富,理論嚴謹,富有實效。
  • 圖像配準的前世今生:從人工設計特徵到深度學習
    這些圖像可以是不同時間拍攝的(多時間配準),可以是不同傳感器拍攝的(多模配準),可以是不同視角拍攝的。這些圖像之間的空間關係可能是剛體的(平移和旋轉)、仿射的(例如錯切),也有可能是單應性的,或者是複雜的大型形變模型。圖像配準有很廣泛的應用:只要我們面對的任務需要比較相同場景的多張圖片,它就是必不可少的。它在醫學影像、衛星圖像分析以及光流領域都是很常用的。
  • 牙種植動態導航配準方式對配準精度的影響
    有標記點配準主要是利用骨標記物、咬合夾板、解剖標誌作為特殊標記,並固定在術區周圍以實現術區實際空間位置與虛擬術區空間位置的配準重合。有標記點配準的配準過程如下:1)術前獲取患者術區帶有放射阻射標記的三維影像;2)將數據導入計算機內進行術前規劃;3)術區標記點與虛擬三維圖像上標記點配準重合。無標記點配準是利用面融合原理進行輪廓匹配來完成配準重合的。
  • 醫學信號與圖像處理算法中的並行化
    第二節將分析並行化醫學信號和圖像處理的一些思路,在第三節中會給出一些應用實例。  二、 醫學信號與圖像處理的並行化設計思路  隨著帶有並行處理功能計算機的發展,大型科學與工程計算成為可能,使得科學技術作為科學研究的一種有效手段,已上升為與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並重的三大科學方法之一。而且隨著計算機硬體、軟體及算法的進步,這種趨勢正在加強。
  • 周麗芳:深度拓展圖像識別技術應用,助力數字醫學發展
    近幾年圖像識別技術在許多領域內大方異彩,當下最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醫學圖像分析(醫學計算機視覺),其中醫學圖像分析領域內的醫學圖像分割領域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可用於影像引導介入治療,定向放療等過程中。
  • 圖像噪聲處理系統設計開題報告_圖像噪聲處理實驗報告 - CSDN
    為了克服大多數區域生長算法對於初始種子點的選取順序和位置敏感的問題,Zheng等開發出不需種子點的自動分割算法[20];於水等將圖像的紋理信息和灰度信息融合在區域生長的標準中[21];陸劍鋒等提出一種通過計算種子點附近鄰域統計信息, 自適應改變生長標準參數用於醫學圖像分割的算法[22]。4、圖像配準 圖像配準是圖像融合的前提,是公認難度較大的圖像處理技術。
  • 深度學習在醫學影像中的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
    3 醫學圖像配準與分割在很多醫學圖像分析任務中,獲得高質量的圖像數據後,經常需要對圖像進行配準,並對感興趣區域進行分割,之後才能進行圖像分析和識別。本節分別對深度學習在醫學圖像配準以及分割領域的應用進行詳細的闡述。
  • 腦部MR圖像的Sigma-IFCM分割算法分析
    圖像分割是把圖像分割成互不相交的區域,使每個區域內的像素具有某種相似的特徵,以便對圖像進行後續處理。圖像分割是圖像分析的難點之一,至今沒有一個通用且有效的圖像分割方法能夠滿足不同的需求。在腦部MR圖像分析中該問題尤為突出。 在諸多的圖像分割算法中,模糊C均值(FCM)分割算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分割算法之一。最早由Dunn提出,後經Bezdek改進。
  • dsc熱分析圖譜怎麼分析_熱傳導 - CSDN
    本文首次對切片到體積的配準文獻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根據臨時分類法對算法進行了分類研究,並分析了各類的優缺點。我們從這一分析中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結論,並提出我們對該領域未來的看法。關鍵詞:書目評論;切片到體積的配準;醫學圖像配準;醫學圖像分析1. 介紹圖像配準是將來自多個圖像源的數據對齊並組合成唯一坐標系的過程。
  • 前沿研究丨深度學習在醫學超聲圖像分析中的應用
    例如,一項使用超聲圖像進行產前異常檢測的研究表明,不同醫學機構之間的敏感度範圍為27.5%~96%。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開發先進的自動化超聲圖像分析方法,能夠使得超聲診斷和(或)評價,以及圖像引導的幹預和(或)治療更加客觀、準確與智能。
  • 華為雲2篇論文被MICCAI2020收錄,醫學圖像邊緣分割新突破
    近日,第23屆醫學圖像計算和計算機輔助介入國際會議(The 23th Medical Image Computing Computer Assisted Intervention,MICCAI 2020)論文錄用結果公布,華為雲醫療AI團隊的2篇科研成果被收錄,在醫學圖像邊緣分割領域實現了人工智慧技術的新突破。
  • 從零開始一起學習SLAM | ICP原理及應用
    小白:最近在看ICP,十四講上簡單提了下,還有點懵懵噠師兄:好,那今天就說說ICP算法吧。搬個小板凳做好哈:ICP全稱Iterative Closest Point,翻譯過來就是迭代最近點。ICP在點雲配準領域應用的非常廣泛,因此基於深度相機、雷射雷達的算法使用ICP的頻率比較高。
  • 基於Kinect傳感器自標定的溫室植物3D點雲重建及形態測量方法
    植物3D幾何形態較為複雜,在植物整個生長周期中變化較為明顯。為了對溫室植物3D形態數據進行高通量測量,需要經常調整傳感器與植物的相對位置。因此,在整個植物生長周期中,需要經常調整Kinect傳感器的位置並重新校準,這顯著增加了多視圖3D點雲重建過程的複雜程度。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Kinect v2傳感器自標定的高通量3D快速溫室植物點雲重建方法。
  • 多任務實現SOTA,UBC、谷歌等提出3D點雲的無監督膠囊網絡
    Hinton 對此表示:在不受監督的情況下找到一個對象的自然組件以及這些組件的內在參照系是學習將解析圖像轉換為局部整體層級結構的重要一步。如果以點雲開始,則可以做到。本研究的核心思想是將注意力掩模聚合為語義關鍵點,並使用它們來監督滿足膠囊不變性或等方差的分解。這不僅可以訓練語義上一致的分解,還能夠學習以對象為中心的推理的規範化操作。在這種情況下,既不需要分類標籤,也不需要手動對齊的訓練數據集進行訓練。最後,通過以無監督的方式學習以對象為中心的表徵,該方法在 3D 點雲重構、配準和無監督分類方面優於 SOTA 方法。
  • 多任務實現SOTA,UBC谷歌等提出3D點雲的無監督膠囊網絡
    Hinton 對此表示:在不受監督的情況下找到一個對象的自然組件以及這些組件的內在參照系是學習將解析圖像轉換為局部整體層級結構的重要一步。如果以點雲開始,則可以做到。本研究的核心思想是將注意力掩模聚合為語義關鍵點,並使用它們來監督滿足膠囊不變性或等方差的分解。這不僅可以訓練語義上一致的分解,還能夠學習以對象為中心的推理的規範化操作。在這種情況下,既不需要分類標籤,也不需要手動對齊的訓練數據集進行訓練。最後,通過以無監督的方式學習以對象為中心的表徵,該方法在 3D 點雲重構、配準和無監督分類方面優於 SOTA 方法。
  • 利用基於幾何關係的擴增技術從OCT圖像進行病理視網膜區域分割
    雖然深度學習方法展示了醫學圖像分析任務的最新成果,但其魯棒性取決於不同訓練數據集的可用性,學習不同的疾病屬性,如外觀和形狀特徵。由 Amy Zhao 等人提出的一種基於學習的配準方法,將圖像配準到圖集中,利用相應的變形場對分割掩模進行變形,得到新的圖像數據。
  • 國際醫學圖像計算和計算機輔助幹預會議MICCAI2019錄用結果公布...
    隨著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的蓬勃發展,今年MICCAI論文投稿數量再創歷史新高,相比去年增長了70%,遵循MICCAI對學術交流的深度和質量要求,今年僅收錄了540篇,錄取率僅31%,收錄的論文代表了最前沿的圖像計算和計算機輔助領域的前沿技術,是醫學影像分析領域的前沿熱點風向標,引領該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
  • 上海交大發布 MedMNIST 醫學圖像分析數據集 & 新基準
    令人頭禿的醫學圖像分析醫學圖像分析是一個公認的「老大難」課題。這還沒完,深度學習雖然在醫學圖像分析的研究和應用中,已經佔據主導地位,但模型調整需要的人力成本太高了,AutoML 好使是好使,但是目前基本沒有用於醫學圖像分類的 AutoML 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