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報導:「兩年來我沒有睡過一個好覺,去了幾十次醫院。」上海德濟醫院神經心理科的診室裡,顏先生(化名)面容憔悴、身形消瘦,正在向心理治療師訴說著他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源於一個令他無比恐懼的念頭——懷疑自己得了愛滋病。
男子暴瘦30斤,懷疑身患愛滋病
顏先生今年41歲,平時身體健康,生活規律,菸酒不沾。然而,兩年前的一次意外事件卻改變了他安穩的生活。
「當時是在醫院體檢,抽血的時候心裡突然一慌手一縮,結果就被針頭劃傷了。」顏先生回憶。雖然只是表皮被劃破了五公分,他卻忍不住回想起以前看過的「共用針頭」、「違規採血」的新聞,腦海裡竄出了一個可怕念頭:我不會得愛滋病吧?
從那天起,這個念頭就成為了籠罩在顏先生心中一道揮之不去的恐懼陰雲。他每天食不知味、夜不安寢,給愛滋病公益熱線、公衛中心打了無數個電話,稍有不適就一遍又一遍測量體溫,一旦超過37℃就覺得是自己發病了……
「有時候看到朋友臉上長了顆痘痘,我都會害怕,是不是自己把愛滋病傳染給別人了。」顏先生回憶。
為了排除患病的可能,顏先生做了兩次愛滋病抗體篩查、兩次愛滋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都是陰性,卻還是不能讓他相信自己沒有病。來自內心深處的懷疑每分每秒都在挑戰著他的理智,他日夜生活在對愛滋病的恐懼和焦慮之中,工作也被迫暫停,幾個月裡竟然暴瘦了30斤。
最後,他被精神科醫生診斷為「疑病症」,也就是「懷疑自己有病的病」。
心病還需心藥醫
今年5月,顏先生在醫生的介紹下來到了上海德濟醫院神經心理科,這裡有著由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上海交通大學精神醫學博士吳志國主任領銜的治療團隊,對心理和行為問題的臨床診療和幹預有著豐富的經驗。吳志國和資深心理治療師鄭琰婷對顏先生的病情進行了深度分析,考慮到他曾使用大劑量藥物治療卻依然收效甚微,他們決定為顏先生進行催眠治療。
「這是一種催眠狀態下的認知行為治療。通過催眠讓患者進入深度放鬆的狀態,引導他在過去的經歷中探索出對現在影響深刻的事件,從而處理好根源問題。」 心理治療師鄭琰婷告訴我們,這種方法有點像電影《盜夢空間》,但沒有那麼誇張。
「考慮到疾病和藥物副作用已經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我還使用了『移空』技術。這是一種可以讓患者忘記某些事件引發的痛苦的方法,就這位患者而言,我幫助他忘記了抽血事件引起的恐懼和焦慮,患者還是保有抽血這個事情的記憶,但是他對這段經歷所引發的不良感受已經消除了。」同時,鄭琰婷也強調,這種技術需要有經驗的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在謹慎判斷的基礎上使用,不可以隨意實施。
催眠治療在顏先生身上得到了良好的反饋,經過4周的治療,顏先生的病情就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他基本打消了身患愛滋的念頭,也不再為此感到焦慮。在醫生的指導下,他的藥量減少了三分之二,病情也沒有反覆。「感覺自己就像回到了兩年前,完全完全不去想這個問題了,胃口也好了,睡覺也好了,就像個正常人了。」顏先生高興地告訴鄭琰婷醫師。
軀體沒有病是真的,感受到的痛苦也是真的
心理治療師鄭琰婷說,疑病症在現代社會其實並不罕見,幾乎所有人都有過「疑病」的經歷,而不同之處在於,絕大部分人經過就醫檢查就會消除疑慮,而疑病症患者則會堅持疑病的想法,甚至真的出現各種各樣的軀體症狀。
「像胸痛、背痛、心悸、呼吸困難等都是疑病症患者常見的症狀,他們的軀體確實沒有病,但他們感受到的痛苦也是真的。而且疑病症患者往往伴有焦慮、抑鬱,承受著身心的雙重痛苦。」鄭琰婷解釋。
對此,鄭琰婷建議,如果自己或家人在多次就醫、排除軀體疾病的情況下仍然過分擔心健康問題,尤其是影響到日常生活時,應該儘早前往正規精神科或心理門診諮詢。此外,疑病症患者要注意識別和消除心理壓力,治療之餘還可以多培養興趣愛好,分散對健康的高度關注力。
(為保護患者隱私,個人信息及經歷均經過模糊處理)
來源:東方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