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國》三部曲分別上映於1999年3月、2003年5月和11月。現在回看,這屹立於世紀之交的經典作品,幾乎已經成為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預言書》。當初影片上映時最大的賣點便是以假亂真的特效,和炫酷異常的打鬥場面。雖說現在這些幾乎都已經成了大片的標配,即便是全CG的精良製作也不會讓影片在搶奪票房的混戰中贏得絲毫優勢。但沃卓斯基兄弟的這部作品仍舊在每個80、90後的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讓人常看常新。
個人認為,故事的優劣程度取決於兩個標準,情節的精彩程度和背後的思想意蘊。前者可以不斷地被後人模仿、移用,成為俗套爛梗,但後者倘若足夠深邃便會一舉成為時代中一顆永恆閃耀的明珠。《黑客帝國》便是如此,導演在自己架構的未來廢墟世界中,講述了一段人類反抗電腦程式的史詩歷程。乍看之下一目了然的單線故事卻在沃卓斯基兄弟的講述中變得撲朔迷離、韻味十足。那是因為,他們在簡單的表層故事中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東方神秘主義哲學(佛教)以及西方基督教異端(諾斯替主義)的思想內容。甚至可以說,整個《黑客帝國》的世界觀,就是諾斯替主義(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古老宗教)世界觀的現代科技版本。
01
何為諾斯替主義?
諾斯替教派於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在地中海東岸出現,雖說後世人們將其視作基督教的異端,但因為二者幾乎同時誕生,所以史學界尚無法斷言二者的關係究竟是「同源派生」還是「異根並生」。
雖說諾斯替教現在鮮為人知,但在2-3世紀可謂在地中海沿岸盛極一時。直到公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正式公布敕令立基督教為國教,而一直以來與基督教世界觀和教義相衝突,並與其爭奪教徒的諾斯替教便遭到了嚴重打壓因而逐漸勢微。殘存的部分教徒則攜其信仰在基督教內部潛伏下來繼續秘密傳教,在歐洲宗教和思想史上隱約可以發現其傳播的軌跡。
中世紀的偉大詩人但丁、18世紀的啟蒙巨人歌德、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布萊克、20世紀德國心理學家榮格、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黑塞,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或隱或顯地表明了自己的諾斯替主義信仰。而諾斯替教派的另一個分支「摩尼教」則流向東方,以回鶻(當時的新疆)為跳板,在唐代宗大曆三年進入中原建立摩尼寺傳教,後在唐武宗滅滅。
講了這麼多諾斯替主義的歷史,究竟其世界觀是什麼樣的呢?
因諾斯替教派誕生於「東西方文化」(希臘和希伯來)相互交融的「希臘化」時代,因而我們能夠在其中窺見古希臘哲學和猶太神學的影子。與柏拉圖的理念世界相近,諾斯替主義者相信在世俗世界之上有一個至高之善的完美世界名叫「普萊羅麻」。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只不過是神聖靈性跌入黑暗深淵時,一個光明與黑暗相交織的產物,名叫「黑瑪門尼」。每個人的身上都潛藏這完美靈性世界的碎片,他們死後體內的「靈性碎片」便會脫離肉體束縛,重返宇宙之外那個的至善至美的世界,成為永恆。每個人都是身處黑暗宇宙的「異鄉人」,他們的家鄉在這個宇宙之外。
而這個宇宙的造物主是「德穆革」(邪惡上帝),他地球之外創造了七層(表示多)物質外殼,每一層都有「德穆革」派出的手下把守,目的是將這些「屬靈人」束縛在自己創造的世界之內,讓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屬靈人」則要通過自己在現世的努力,擺脫「德穆革」的束縛,尋求並運用「諾斯」(拯救知識)找到歸鄉之路。而身處完美世界「普萊羅麻」的至高神則會派出攜帶「諾斯」的神聖使者,啟示那些處於昏睡的「屬靈人」,幫助他們擺脫物質的束縛重返家鄉。這也是該教派被稱為「諾斯替」的原因,其本意就是「尋找知識」,因而又被稱為「靈知派」或「神智派」。
02
救世主或神聖使者
電腦公司的程式設計師託馬斯安德森,與駕駛著電磁船混跡於廢棄地下管線的黑客尼奧,這兩個相差懸殊的身份集中在了電影的主人公身上。以往的通行解釋偏向於將尼奧看成是基督教觀念下的「上帝之子」耶穌。Neo因為的換音詞是「one」,也就是後來墨菲斯他們對其的稱呼「the one」,暗示著他「被選中之人」的身份。
但事實上他的另一個名字「Thomas Anderson」同樣大有深意。諾斯替教派在最為興盛的時候也有自己的福音書,相當於他們的《聖經》,其中最著名的一本便是《託馬斯福音》,對應著他的名字「Thomas」。同時Thomas還有雙胞胎的意思,象徵著主人公擁有雙重身份:其一,他是至高神所選中來到黑暗世界中傳播「諾斯」的神聖使者,其二,他的姓氏Anderson在希伯來語中意為「人之子」,意味著他具有一幅肉體凡胎,這也成了阻礙他自己的靈性碎片重返完美世界的障礙。
尼奧發現自己所處世界的真相的過程也十分具有諾斯替的意味。尼布甲尼撒的艦長名叫墨菲斯(morpheus)來源於古希臘神話中的夢神。「夢」與「覺」的概念在諾斯替的世界觀中也十分重要。一個「屬靈人」唯有在「諾斯」的啟示之下才能從黑暗宇宙中的「沉睡者」蛻變為「覺醒者」,認識到自己並不屬於這裡並踏上尋回故鄉的漫漫旅程。而墨菲斯喚醒尼奧的方式就是讓他自己選擇是否與願意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即紅色藥丸與藍色藥丸之抉擇。因為接受「諾斯」啟示的前提條件必須是發自內心主觀意願。
我們會發現,尼奧從程式設計師轉變為黑客後的進步是飛速的。不論是槍械還是體術他都能很快能運用自如。因為他已經憑藉「諾斯」參透了虛擬世界的本質,因此他不但能夠在成功地擊敗「三頭特工」史密斯,甚至能夠擺脫那個世界的物理法則像超人一樣自由飛行。而其它黑客即便再強悍,也僅停留在像崔妮蒂一樣做一個「懸空飛踢」的動作。在第二部中,尼奧甚至能夠徒手從崔妮蒂腹中取出子彈。電影也多次用尼奧的主觀鏡頭展現世界,我們會發現原本無比真切的現實事物都失去了形貌變成了一條條滾動變化的代碼,因此尼奧能夠憑藉強大的精神力量直接觸及事物的本質。
尼奧在天台躲避史密斯射擊的「子彈時間」中,靜態動作與動態鏡頭的結合令人津津稱奇,成為影史一大經典。其中不但有導演拍攝手法的創新出奇,更蘊含著深厚的宗教意味。在諾斯替宗教中「靜止」也是一個相當具有象徵意味的概念。其典籍中有言:「自我中有一靜止,我聽到福澤就知道了正確的自我。」可見,靜止是接受福澤的必要狀態。另外這一「靜止」元素也體現在尼奧伸手逼停手槍子彈的超能力中。在時空的忽然靜止中,尼奧釋放思想戰勝恐懼,完成了從認識世界本質到利用世界本質的飛躍。
03
重建錫安到逃離錫安
大家應該還記得,在諾斯替主義的宗教觀中整個宇宙的製造者「德穆革」為了囚禁落入自己手中的「屬靈人」,不但製造了重重的「物質世界」加以封鎖,而且在每一層都安排了自己的手下把守逃離的「大門」。以這一觀念為線索,我們便可以對《黑客帝國》系列的世界觀進行解析。
第一層,是程式設計師託馬斯安德森所在的虛擬世界,其本質上是Matrix(母體)程序營造的虛擬空間,以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國社會為藍本設計的一個虛擬城市。類似的「虛擬世界」設定還出現在《異次元駭客》和《移魂都市》中。這個虛擬空間中的「守門人」便是影片中以史密斯為首的「三頭特工」,他們Matrix(母體)中維護虛擬世界平穩運行的安檢程序程序,因此在虛擬世界中也擁有一定的超能力。在母體管控之外私自潛入虛擬世界的黑客們,便是在這個世界傳播「諾斯」(拯救知識)的神聖使者,他們企圖喚醒沉浸在虛擬感官體驗的一個個「沉睡者」,尼奧便是其中之一。
第二層,是火車人所管轄的領域,介於虛擬世界和matrix機械城的世界之間,相當於數據鏈路層協議,是物理層和數據層溝通的中介,也就是是USB插口和插口到硬碟的連線。而「火車人」就相當於U盤的驅動程序,他的作用是連接伺服器裡的軟體和與伺服器連接的硬體設備,所以就是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過度。所有想要把意識接入Matrix的人都必須通過火車人的認證。所以火車人會說「這是我的地盤,在我的地盤我就是神」,所以尼奧固然強大,但在火車站卻不得不受其牽制。
第三層,也就是最後的城市「錫安」和matrix同時並存的世界。前者是那些在母體中覺醒並脫離母體控制的反抗者建立的反抗基地,其深藏於地下厚厚的混凝土掩體之中,時刻處於機械大軍的威脅之下。後者,是一座機械之城,AI擊敗人類後在地球上建造的堡壘。因為人類在滅亡前用厚厚的雲層覆蓋了地球表面所以,AI只能掠取數以萬計的倖存人類作為「人體生物電池」來供能,並且在周圍布設了大量的機械章魚(哨兵)嚴加戒備。
在尼奧和「造物主」的對話中,我們得知「錫安」只是Matrix默許那些本能排斥母體程序的人開闢的一塊「世外桃源」,它的一切仍舊在「造物主」嚴密的監控之下。錫安的人民自以為牢牢緊握在手中的「真實」實則依然虛假。「造物主」還告訴尼奧錫安之前已經被毀滅了六次。因為前幾任救世主都選擇自保讓錫安毀滅,然後自己再帶著倖存者重建錫安。這也是尼奧能夠在這個世界中僅用意念就能擊潰機械章魚的原因,因為這層世界仍舊不是真實的,是「造物主」營造出來的假象。
三部曲在尼奧犧牲自我挽救錫安城後便戛然而止了。Matrix利用尼奧消除了病毒史密斯完成的又一次系統更新,「造物主」也答應同那些逃離虛擬世界的人類和平共處。
但人類是否就此自由了?在第三層世界之外,那個邪惡的造物主「德穆革」是否還布設了更多的陷阱和鎖鏈?電影僅流露出來一些蛛絲馬跡的暗示,把追尋最終答案的權利交給了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