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少俠小黃雞 物種日曆
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在家裡憋了整整三個月才收到單位逐步復工的通知。重返水生所,我做的第一件事既不是立刻推進手頭工作,也不是去博物館和標本們打個招呼,而是直奔二樓的辦公室看看我的「小藍」是否安好。
由於長時間無人照料,魚缸的水位下降了一大半,缸壁布滿了慘白的水垢;再看缸內,水體昏黃,水面還泛著氣泡。
正當我滿心絕望要去拿瓶酒精安葬「小藍」時,一抹淡藍色的身影從渾濁的水中浮起,緊接著看到一個小嘴「啪唧」一聲吐了個泡泡,隨後流蘇般的尾鰭划過水面,倏忽又消失不見。
原來它還活著!
今天的主角,我的小藍,一條叉尾鬥魚。圖片:少俠小黃雞
泰國和中國的「鬥魚」
想必看到這裡,大家都知道了小藍是一條魚的名字。可是回想一下我們平時養魚的經歷:水裡氧氣不足,小魚會死;水質出現渾濁,小魚會死;一段時間沒有餵食,小魚會死。為什麼偏偏小藍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活數月,依舊生龍活虎?這是因為小藍是一條鬥魚,不是我們之前講過的「泰國鬥魚」,而是一條「中國鬥魚」。
叉尾鬥魚。圖片:Daniella Vereeken / Wikimedia
幼年的小藍。圖片:少俠小黃雞
之所以強調「國籍」,是因為產自中國的鬥魚和產自泰國的「鬥魚」是同科(絲足鱸科)不同屬的親戚。泰國鬥魚的屬名為Betta,翻譯為「搏魚」屬更為貼切。
體型小巧的泰國鬥魚,或者說暹羅搏魚會更合適。圖片:Daniella Vereeken / flickr
不同於體型迷你的搏魚們,鬥魚們的體型要大得多。此外成年鬥魚的腹鰭鰭條還會出現絲狀延長,這也是它們的屬名Macropodus的由來(macro=great,podus=foot,意譯為發達的腹鰭),加之其生性好鬥,故而稱作鬥魚。
懟起來的圓尾鬥魚。圖片:Taucher Flieger / YouTube
在我國共分布有四種鬥魚,分別為:左上圓尾鬥魚 M. ocellatus 、右上叉尾鬥魚 M. opercularis、左下斯氏鬥魚(又稱黑叉尾鬥魚)M. spechti 和右下香港鬥魚(圖中靠後的個體,又稱香港黑叉尾鬥魚)M. hongkongensis。其中以叉尾和圓尾較為常見,前者主要分布於南方,而後者多見於北方。圖片:Andrew Bogott / Wikimedia、Daniella Vereeken / Wikimedia、少俠小黃雞、Chong Fat / Wikimedia
儘管存在分布重疊,但叉尾鬥魚和圓尾鬥魚卻十分容易區分。顧名思義,這兩種鬥魚除了顏色花紋存在顯著差異外,一個尾鰭呈叉狀,一個尾鰭呈圓形,而小藍就是一條人工選育過的叉尾鬥魚。
成年小藍的叉尾。圖片:少俠小黃雞
幾乎養不死的魚
小藍之所以能在沒有任何增氧設備的水體中安然生活數月,得益於它鰓腔內的一處特殊結構。和搏魚、攀鱸等其他攀鱸目成員一樣,叉尾鬥魚生活的環境大都是沿岸水草叢,以及淤泥底質的農田淺水等水流緩慢甚至是靜水的水域。這樣的環境意味著更少的天敵和競爭,但同時,也意味著空間和水體溶氧量會十分有限。
暹羅搏魚的迷鰓(Labyrinth organ)、鰓(Gills)和鰓耙(Gill rakers)。圖片:watershed3.tripod.com
為了對抗長期缺氧的環境,叉尾鬥魚的鰓骨特化為花朵一般的鰓上器,其表面覆蓋著布滿毛細血管的呼吸上皮。這一結構形似迷宮,故又被稱作迷鰓,而擁有鰓上器的魚類,則被統稱為迷鰓魚。
不同於其他魚類正常的鰓,通過迷鰓的血液會經由靜脈回流到心臟,因此該器官的功能與陸生脊椎動物的肺類似,但必須保持其溼潤。憑藉這一奇妙的「呼吸器」,叉尾鬥魚可以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
不過由於迷鰓結構複雜,擠佔了鰓腔很多空間,所以用於水中呼吸的鰓因此大大萎縮,甚至不能滿足魚體存活所需要的氧量。因此叉尾鬥魚必須經常將頭伸出水面吞吐空氣,否則它們會因缺氧而「暈厥」,甚至「溺斃」——這也是為什麼小藍會出現在水面吐泡泡。
到水面呼吸空氣的小藍。視頻:少俠小黃雞
由於靜水環境不同於流水,水質大多渾濁惡劣,為了保護己身不受病害侵擾,叉尾鬥魚還演化出一身厚實的鱗片和黏液緊緊包裹全身,看上去就像一個鱗甲森然的小將軍。
此外叉尾鬥魚抗逆性也十分出色,不僅對水中汙染物耐受性極高,而且可以長時間自如生活在食物匱乏、空間狹小、氣候炎熱的惡劣環境中。於是經常會有人出差回家發現,缸裡其他魚團滅煮湯,唯獨鬥魚生龍活虎。
能打又抗揍
儘管我在向養魚新手推薦時,總會首推叉尾鬥魚,但我養鬥魚可不只是因為它好養,更多的還是因為它好看。野生的叉尾鬥魚體色大多為紅綠橫紋相間,大紅配大綠在它身上不僅沒有顯得豔俗,反而相得益彰。而在水族箱飼養中,它們的綠色會逐漸轉為耀眼的金屬藍色,紅色則轉變為鮮明的橙紅色,因此叉尾鬥魚也稱為「紅藍鬥魚」,南方一些地方則叫它「花手巾」。
發色的叉尾鬥魚。圖片:Matthias Kloszczyk / Wikimedia
和被稱作「屎光皮」的高體鰟鮍一樣,原產於我國的叉尾鬥魚由於顏值高、產量大,深受飼養者們的喜愛,因而也成為了「原生觀賞魚」的重要代表之一。
不過飼養叉尾鬥魚的樂趣遠遠不止養在缸裡好看這一點,更多的則是它獨特的習性。叉尾鬥魚生性好鬥,在繁殖季節裡,兩隻發情的雄性鬥魚一旦相遇,便免不了一場惡戰。
在大戰開始前,鬥魚們會先像古代兩軍對壘一樣「叫陣」:雄魚首先會將身體彎曲,亮出體側閃耀的花紋;緊接著它們會張大嘴,展示自己用於搏鬥的厚實口唇;之後會將鰓蓋打開,使自己看起來儘可能兇猛猙獰;與此同時,它們的尾鰭也會儘可能地展開,宛如孔雀開屏一般——往往尾鰭面積越大、張角越開的雄魚,就越容易獲得雌魚的青睞。
陷入惡戰的兩條雄性叉尾鬥魚。圖片:XIAOZHONG LI / YouTube
當恐嚇無效後,兩條魚便會撕咬在一起,戰鬥不久便能分出勝負,失敗的一方會帶著一身的傷灰溜溜地逃走。而高頻率的爭鬥也讓鬥魚獲得了驚人的恢復能力,只要不是致命的傷勢,哪怕魚鰭全部破損,用不了兩個月便又會重新長成原來的樣子。不過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鬥影響鬥魚的美觀,通常人們會將它們隔開單養。
左側為體色黯淡的雌性。相較於雄魚宏大的誇示行為,雌魚不僅顏色黯淡,魚鰭也要短小得多。圖片:Wikimedia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腹鰭外,雄性叉尾鬥魚的背鰭、臀鰭、尾鰭鰭條也會出現延長拉絲的情況,魚友們稱之為「爆針」。尾鰭爆針數目越多、越整齊,鰭條拉絲越長,則認為其品相越是上佳。
在野外人們經常能捕到長絲飄飄的雄性叉尾鬥魚,或許是由於其尾鰭也具有形似網格的紋路,像極了佛教徒身披的袈裟,故而一些地方又稱其為「菩薩魚」。
英語裡稱叉尾鬥魚為「paradise fish」,意為「天堂魚」。或許是當年為其命名的外國學者,覺得叉尾鬥魚飄逸的魚鰭像是天使翅膀吧!圖片:Wikimedia
負責的好爸爸
除了飼養時欣賞鬥魚的誇示頗為有趣外,繁殖鬥魚同樣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在交配成功後,雄性叉尾鬥魚會為它的寶寶構建一個與眾不同的小房子——泡巢。巢穴由雄魚製造的密密麻麻的氣泡組成,整體漂浮於水面上。之後雌魚便將魚卵產於其中,靜待孵化。在孵化過程中雄魚會不吃不喝守護在一旁,驅趕一切可能的威脅,並在不斷修補泡巢的同時,將掉落的魚卵重新放入巢中。
雄魚建造的泡沫巢,裡面是即將孵化的魚卵。圖片:Wikimedia
小藍便是在我的水族箱中繁殖出的子二代,只不過由於當時我育幼水平不佳,一窩兄弟姐妹就只剩下了它這一個獨苗。
小藍和(已故的)兄弟姐妹們。圖片:少俠小黃雞
此外,養熟了的鬥魚會出現極佳的互動性,在飼主餵食時會上浮至水面從手中接食,或是在飼主靠近時主動接近,並隨著飼主手指的搖動而左右舞動。
事實上除叉尾鬥魚外,國內其餘三種鬥魚的觀賞價值同樣很高,且都是原生觀賞魚中的熱門。例如部分圓尾鬥魚的尾鰭會呈現桃心狀,其上點綴著星點般的螢光色斑點;又如黑叉的體型較大,誇示起來更有氣勢;再如香港鬥魚尾鰭的紅色拉絲等等。
不僅如此,最為常見的叉尾鬥魚還出現了類似泰國鬥魚的人工選育,培育出了許多觀賞品系:如最常見的以藍色為主的「藍叉」品系,白化的「白兔」品系,通過雜交等手段培育的、沒有橫紋的「火焰」品系,甚至純藍色的「無紋」品系。小藍便是一條無紋藍叉尾鬥魚。
白化的叉尾鬥魚。圖片:Arizona Aquatic Gardens
然而和野生泰國鬥魚一樣,人工種群的繁盛背後,卻是很多野生魚類種群面臨的共同問題:棲息地消失和環境汙染。
此外中國鬥魚們還面臨著農田被進一步開發的威脅,包括農藥的使用和農田硬底化。農藥會使農田裡的生物大量死亡,硬底化則使食物的獲取變得更加困難。
想到這些美麗而頑強的小魚們未來該何去何從,我把目光投向了辦公桌上的小藍。小藍和之前一樣慢悠悠地浮上水面吐了一個泡泡,又重新沉入水底。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6年第156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館 少俠小黃雞。
原標題:《這種生命力逆天的魚,我看看誰能給養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