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有關臺大-國立臺灣大學
13.8萬 10'7"
臺大校歌-臺灣大學
2.7萬 2'43"
臺灣大學圖書館介紹2017版
2萬 2'52"
臺大學校長公開陸生叫停真正原因,直呼兩岸溝通管道鼻塞,很危險
1.2萬 2'43"
>
臺灣大學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 話說當年
臺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簡稱臺大(NTU),成立於1928年,是中國臺灣地區的一所研究型公立綜合性大學,素有「臺灣第一學府」之稱,也是一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學術聲譽的大學。其前身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所建立的臺北帝國大學,為當時日本建立的九所帝國大學之一。1945年,臺灣光復後,改名為「臺灣大學」。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往臺灣,臺大取代了當時尚未在臺復校的中央大學,成為了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資助經費第一的高校。
臺灣大學,自改制起即以傅斯年校長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學者而著稱,其教授、學生與校友皆對當代臺灣歷史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臺大校園亦多次成為民主運動、學生運動的策源地。許多臺大的畢業生擔任了各大行業的領軍人物,包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沃爾夫化學獎得主翁啟惠、沃爾夫農業獎得主楊祥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首位亞裔校長田長霖、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詩人余光中、作家李敖等。
臺灣大學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全球大學高研院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松聯盟等著名高校聯盟成員,入選臺灣「邁向頂尖大學計劃」。[1][2][3][4][5]截至2019年11月,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總面積百分之一。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共約56學系,112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世界級研究中心[6][7],是一所世界頂尖級研究學府,對社會具有高度影響力。
中文名
臺灣大學
外文名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簡稱
臺大、NTU
創辦時間
1928年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快速
導航
首任校長
發展歷程
辦學條件
學術研究
文化傳統
學校領導
校園校區
學術交流
社會評價
知名校友
歷史沿革
1922年,日本駐臺田健治郎總督計劃在臺北設立大學。
臺北帝國大學,正門
1925年,日本政府駐臺伊澤多喜男總督正式編列「帝國大學創設準備費」。
1928年2月,由內閣總理大臣田中義一將臺北帝國大學設置案提請閣議。3月16日,建校案經日本政府裁決,依據《帝國大學令》,17日公布實施。其為當時日本建立的九所帝國大學之一。人文學博士幣原坦受命為第一任總長,校址設於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內,即今校總區現址。初設文政學部、理農學部,以及因取消高等農林學校而設之附屬農林專門部。4月30日,第一屆新生入學宣誓。
1931年3月25日,舉行大學第一屆及附屬農林專校第三屆聯合畢業典禮,計有畢業生46人(文政學部14人,理農學部32人)。其中臺籍畢業生僅五位:柯設偕(史學)、鍾德鈞(政學)、徐慶鍾(農學)、劉興文(農學)、蔡雨澤(農學)。
共4張
臺灣大學
1935年12月26日,公布設立醫學部,由幣原坦總長暫兼部長。
1936年4月1日,將臺北醫學專門學校改為臺北帝大醫學部附屬醫學專門部。5月17日,鑑於綜合大學體制已略具規模,幣原坦總長主持正式開學(創校)儀式。
1937年7月21日,獲淮從臺中州管轄下之能高郡番界地撥山林240甲移交管理,設置山地農場。11月,前總長幣原坦將其所有北投紗帽山寓所及周縁地共570坪捐贈給學校。
1938年4月1日,獲臺灣總督府同意將臺北醫院移為學校教學附屬醫院。
1939年4月28日,公布附設熱帶醫學研究所。
1941年4月1日,成立臺北帝大預科,設置於士林芝山巖下。4月26日,三田定則總長辭職,由安藤正次博士任第三任總長。
1943年3月15日,公布設立「南方人文研究所」及「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31日,公布將理農學部分設為理學部及農學部。4月1日,附屬農林專門部分離獨立為臺中高等農林學校,仍借臺北帝大教室授課。5月28日,公布工學部規程,正式成立工學部。10月1日,臺中高等農林學校全部移轉臺中。
1945年3月29日,農學部植病教室遭聯軍炸毀,全校各部向臺北近郊之汐止、三峽、北投、陽明山及中部的田中、北鬥等地疏散。
首任校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戰爭結束。11月15日,國民政府指派之臺灣教育復員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羅宗洛先生與臺北帝大前總長安藤一雄完成大學接收工作,學校改制為「臺灣大學」,計六個學院:文、理、法、醫、工、農;羅宗洛為臺大首任校長。
共7張
臺灣大學
發展歷程
1946年,醫學院成立醫學專修科。
1947年1月,接收臺灣省立法商學院併入法學院。
1949年3月,為收容回臺之本省籍學生及大陸來臺失學青年,成立一年級寄讀生特別班,同年9月結束。
1950年,醫學院附屬醫院更名為附設醫院,醫學專修科停辦。7月,農學院演習林改稱實驗林,設管理處於南投縣竹山鎮。農學院與經濟部中央水利實驗處合辦水工實驗室,為學校與校外機構合作之始。12月20日,傅斯年校長逝世,由文學院沈剛伯院長代行校長職務。
1951年3月,熱帶醫學研究所改組為公共衛生研究所,該所原有製造血清疫苗部分與臺灣省衛生處有關單位合併,改稱「臺灣血清疫苗製造所」,由學校與臺灣省政府合辦。
1952年,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開始分發寄讀生來校寄讀。農學院成立家畜醫院。
1953年,醫學院高級護士職業學校改稱「高級護理職業學校」。
1954年8月,學校參加大專以上學校聯合招生。本年度起開始實施軍訓。
1955年10月,為供成年人士進修,開辦夜間補習班。
1956年,醫學院與臺灣省政府合辦「臺北兒童心理衛生中心」,農學院與臺灣糖業公司籤訂三年之建教合作合約。
1957年,醫學院高級護理職業學校停止招生。9月,農學院「農事試驗場」 改組更名為「農業試驗場」。
1958年9月,附設醫院開始代辦中央公教人員保險之疾病醫療。
1959年,增設僑生先修班。7月起,醫學院與臺灣省政府衛生處及臺北市政府合辦「臺北公共衛生教學示範中心」。農學院與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航空測量隊及中國攝影測量學會合辦「航空測量中心」。附設醫院7月1日起代辦省級公教人員保險之疾病醫療。
1960年,試辦夜間部,初設外文、法律、商學、農推等四系。
1961年,僑生先修班結束。
1962年,學校與臺灣研究院進行合作計劃。
1963年,學校與臺灣研究院合聘人員開始實施。本學年起,夜間部停止招收新生。
1964年,農學院成立「農業陳列館」。附設醫院增設石門分院。學校終止與臺灣省政府合辦之「臺灣血清疫苗研究製造所」。
1965年7月,學校與中央研究院及臺灣清華大學合辦「數學研究中心」及「化學研究中心」;與臺灣中興大學及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合辦 「農業研究中心」;與中央研究院及臺灣清華大學合辦「物理研究中心」;與中央研究院合辦「生物研究中心」;與臺灣成功大學及臺灣交通大學合辦「工程研究中心」;與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合辦「語言中心」。
1966年,學校與美國密西根大學進行全校性合作。
1967年,開辦新制夜間部,初設外文、法律、商學等三個系,夜間補習班結束。學校與新加坡共和國南洋大學訂定合作交換學生辦法。
1968年12月,學校校歌正式頒布。
1969年,學校考古隊在臺東長濱八仙洞發現文化層,經李濟教授勘察後,判定為舊石器時代人類史前遺址,年代至少在一萬年以上。
1971年,夜間部增設歷史系。
1972年,夜間部增設中國文學系。
1973年10月,成立臺大校訊社,僑生及外籍學生輔導室。
1975年,與慶齡工業發展基金會合設「工業研究中心」。文學院、農學院與大韓民國忠南大學及私立中央大學結為合作學校。
1976年,開始全面實施電子計算機註冊選課作業。
共6張
臺灣大學
1977年,工業研究中心研究大樓正式啟用。
1978年,設置「校園規劃委員會」。
1979年,蔣經國先生指示整建學校「醫學中心」。學校與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籤訂合作協定。附設醫院為連體嬰忠仁、忠義進行分割手術成功。7月,學校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籤訂學術合作協定。
1980年,「臺灣大學組織規程」奉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核定,座落於濟南路一段二之一號「臺大校友會會館」落成。12月,學校與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籤訂學術合作協定。
1981年,行政會議通過「訪問學人設置辦法」。虞兆中教授接任臺大第七任校長。6月,學校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籤訂合作備忘錄。
1982年,考古人類學系自七十一學年起正名為「人類學系」。行政會議通過將法學院商學系改成為管理學院,惟管理學院遲至七十六年方正式設立。7月,學校與奧地利外籍學生服務處籤訂學術合作協定。
1983年11月,前校長錢思亮博士在「中央研究院」院長任內逝世。
1984年,為紀念錢故校長卓越貢獻,特將新建理學院綜合實驗大樓命名為「思亮館」。學校「醫學中心」整建工程動工。學校與中央研究院、臺灣清華大學、臺灣成功大學、臺灣中興大學等院校合辦之數學、化學、工程、生物等研究中心,原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支助設立,從此該會訂立五科學研究中心辦事細則,各中心性質由原合辦改為委託所在院校協辦。11月,學校與美國夏威夷大學籤訂學術交流協定。
1985年,設立「臺大聯絡中心」並定期出版「臺大校訊」刊物。學校圖書館裝設完成「國際百科資料庫檢索系統」。
1987年,成立「推廣教育中心 」。將原屬於法學院之工商管理、會計、國際貿易、財務金融四系及商學研究所劃出,成立管理學院。
共3張
臺灣大學
1989年1月,醫學院新大樓完工啟用。
1990年底,學校「醫學中心」整建工程完工。
1991年10月,學校「醫學中心」正式啟用,該中心工程耗資達新臺幣91億餘元,為學校歷年來最巨大之工程。聯絡中心易名為國際學術合作聯絡中心。
1992年8月,正式成立「全球變遷中心」。12月,校務會議討論通過「臺灣大學校長人選推舉委員會組織章程」。
1994年9月,成立「校園規劃小組」。
1995年4月,舉行首屆「臺大藝術季」活動。6月,臨時校務會議通過「臺大哲學系事件省司查報告」。10月,學校新修正組織規程業報奉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核定(尚有部分條未核定)。
1996年6月,經校務會議通過「電機學院」、「法律學院」及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並通過 「臺大哲學系事件受害人回後名譽與教職之原則及辦法。10月,經校務會議通過籌建大學博物館。
1997年3月,舉辦首屆「杜鵑花節」,向高中生多元而完整地介紹臺大各院系。6月,校務會議學校「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提出總結報告。
1998年1月,校務會議通過學校師道維護委員會所提之「臺灣大學教師倫理守則」。
1999年1月,校務會議通過成立「臺灣大學生物技術研究中心」。4月,人口研究中心更名為「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6月,學校進修推广部設置辦法業報奉「教育部」核定。
2002年1月,校務會議通過學校與「中央研究院」合作辦理國際研究生學程協定。8月,農學院更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2003年3月,校務會議通過學校「特聘研究講座設置辦法」。8月,成立生命科學院。
2004年4月,署立雲林醫院改制為學校醫學院附設醫院雲林分院。5月,校務會議修正通過學校「組織規模及發展規劃準則」及「教職員額調整準則」。8月,臺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整並為學校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9月,資工系二館德田館啟用。
臺灣大學校門
2005年1月,實驗林林地登記工作自1989年開始辦理,終於在最後一件林農所有權確認上訴案判決後,全部完成。總計登記4061筆,面積32747.31公頃。3月,校門口廣場改善工程,恢復1970年代校門口空間形式,並命名「大學廣場」。10月,成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為落實關懷社會而設立「臺大公共論壇」。12月,秘書室訪客中心正式運作。
2006年1月,獲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第一年補助,成立「藝文活動推展工作室」。5月,成立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8月,施行「特聘教授」制度。11月,首次於校慶典禮頒發「傑出校友」。
2007年1月,電機系研究大樓明達館落成啟用。6月,發行學校《NTU Newsletter》季刊,全版英文。9月,鴻海集團所屬永齡健康基金會與學校籤署150億臺幣捐贈暨合作備忘錄,為設立「第一,世界一流」之癌症專科醫院達成共識。系近40年來,全世界捐給醫學院金額最大的單筆捐款,也是全世界大學捐款金額前十名。11月,學校「博物館群」、「臺大人文庫」正式啟動。
共5張
校園風景
2007年4月24日,與日本名古屋大學籤署全校學術交流協議。[10]
2008年9月,首屆開辦「臺大新生學習入門書院」。11月,創校八十周年校慶,周年慶標語為:八十臺大、前進百大。
2009年6月8日,法律學院新館「霖澤館」及「萬才館」啟用。11月,化學新館「積學館」啟用。12月,竹北產學大樓完工啟用。
2010年5月,雅頌廣場揭牌啟用。7月10日,發育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揭牌。10月1日北海岸金山醫院改制為臺大醫院金山分院。10月27日,與北京大學共同籤署兩校之「策略聯盟備忘錄」。11月12日,人類學博物館於舊總圖後棟西翼大廳剪彩啟用。
2011年2月,博雅館落成啟用。3月7日,「Intel-臺大創新研發中心」正式揭牌運作。
2012年4月,臺大雲端儲存空間服務「NTU Space」啟用。6月21日,校友梁次震捐贈5.7億新臺幣用於基礎科學上,作為興建研究大樓與臺大梁次震宇宙與粒子天文物理學中心永續基金。8月,「藥學專業學院」正式成立。[11]
辦學條件
院系設置
截至2015年11月15日,臺灣大學共設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共約54學系。[6]
學院下屬系別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人類學系、圖書資訊學系、日本語文學系、戲劇學系
工學院
土木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化學工程學系、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理學院
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地質科學系、心理學系、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大氣科學系
展開全部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12月,臺灣大學共有專任教師2044人,其中教授1127人、副教授473人、助理教授394人、講師50人;兼任教師1911人,其中教授714人、副教授337人、助理教授365人、講師495人。專任教師和兼任教師當中有外籍教師248人。截至2014年12月,教師中共有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7人、2014年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講座主持人2人、2013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科學獎獲得者3人、2013年重要學會會士201人。[7] [13]
在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7人):于靖、伍焜玉、周昌弘、周美吟、宋文薰、廖一久、曾永義、朱國瑞、朱時宜、林仁混、林榮耀、林秋榮、林長壽、楊泮池、江博明、沈哲鯤、王瑜、管中閔、羅銅壁、胡佛、胡正明、謝道時、賀曾樸、陳培哲、陳定信、陳永發[13]
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講座主持人(2014年2人):陳榮凱、莊立民[14]
臺灣地區領導人科學獎獲得者(2013年3人):彭旭明、盧志遠、賴明詔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12月,臺灣大學共有105個研究所設有碩士班,94個研究所設有博士班。[7] [15]
重點研究領域
醫學(基因體醫學、磁振造影、獸醫)、歷史學、管理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凝態物理等)、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化學工程)、天文學、宇宙學、大氣科學(颱風預報、氣候變遷)、地質學(臺灣板塊運動、地震預警)、政治學、生物科技、法學、心理學(本土心理學)、電信工程、教育、材料科學、機械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
碩、博士學位授予
開設碩士班的研究所名單
藝術史研究所
語言學研究所
音樂學研究所
臺灣文學研究所
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應用力學研究所
展開全部
開設博士班的研究所名單
藝術史研究所
語言學研究所
臺灣文學研究所
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應用力學研究所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展開全部
學科排名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學科2012年2013年2014年
電子工程
51-100
24
20
地球科學
51-100
49
27
機械工程
51-100
37
34
展開全部
辦學模式
開放式課程
臺大開放式課程專案小組致力於該校 OCW 課程之製作與推廣,由專案工作人員及教學發展中心數位媒體組共同製作課程,同時收錄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臺大新百家學堂系列講座及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臺灣通識網製作之校本課程。[17]
雙語並重
臺灣大學開設各種英語進修班,除了聽、說、讀、寫課程外, 也包含語言檢定及留學考試準備課程,如全民英檢、GRE詞彙、GMAT、TOEIC、IELTS、TOEFL;其中多採用小班化授課,部分課程以全英文授課。
在校人數
臺大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共56個學系、112個研究所、18個碩博士學位學程。另設有4個國際級、6個國家級及51個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總人數現今已近32,000人,其中大學部16,000餘人,研究生15,000餘人,比例接近一比一,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臺大培養出眾多學術界頂尖學者,包含臺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以及多位的政府、企業領導人,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學校。[18]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學校顯示,臺灣大學共有109個研究所,另設有國際級研究中心5個、「國家級」研究中心7個、校級研究中心44個。[19]
國際級研究中心(5個):
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 、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 、跨國頂尖癌症研究中心 、臺灣歐洲聯盟中心 、臺大新能源中心[19]
「地方級」研究中心(7個):
臺灣實驗研究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當局科技主管部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理論科學研究中心臺北辦公室、臺當局科技主管部門化學研究推動中心、臺當局衛生福利主管部門暨臺灣大學傳染病防治研究及教育中心、臺當局衛生福利主管部門食品安全教育暨研究中心、臺當局科技主管部門臺灣大學貴重儀器中心[19]
校級研究中心(44個):
已建成
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
凝態科學研究中心
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新興物質與前瞻元件科技研究中心
資訊電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
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基因體醫學研究中心
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血管新生研究中心
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
展開全部
科研指標
科研數據
獲獎情況
歷年獲「臺科會」獎助人數
年度
獲獎等級
總計
傑出特約研究員
傑出
展開全部
論文發表情況
2014年12月,英國《自然》雜誌發布了2014全球自然指數(一項基礎性研究的標誌性指標),臺灣大學排名世界第102名。[20]
教師發表論文篇數
年度SCI科技類SSCI社科類
2013
5493
535
2012
5485
508
2011
5178
487
展開全部
科研經費
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自2006年起推動「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分二期執行,後並更名為「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希望五年內打造國內至少一所大學進入世界前一百。2005年10月,臺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公布第一期計劃入選名單,臺灣大學獲得每年30億元新臺幣補助。第二期計劃於2011年4月公布,臺灣大學獲得每年31億元新臺幣補助,為期5年。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藏圖書4101086冊,包括中日韓文圖書1756804冊,外文圖書2344282冊;此外還有非書資料共計3348350件。館藏書刊資料以配合校內師生教學研究學習之需要為主,舉凡文、理、法、醫、工、農、管理、公共衛生、電機、社會各領域之圖書、期刊、小冊子、視聽資料等均予收藏,為臺灣收藏資料量最多的圖書館。此外,該館收藏中外文古籍善本資料逾五萬件,如淡新檔案、明版線裝書、琉球歷代寶案、西洋搖籃期刊本等均至為珍貴。另外,臺灣史文獻、東南亞研究等資料,及日據時代之日文文獻亦相當豐富。該館與六十餘個國家地區、二千餘個學術及研究機構維持出版品之交換贈送關係,達到促進校際、國際間之學術交流之目的。[21] [7]
博物館群
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臺灣大學博物館群成員館共有十處,分別為:校史館、人類學博物館、地質標本館、物理文物廳、昆蟲標本室、農業陳列館、植物標本館、動物博物館、檔案展示室及醫學人文博物館等館室。[22]
學術期刊
期刊類別期刊名稱
人文藝術
《臺大文史哲學報》、《臺大歷史學報》、《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臺大中文學報》、《中外文學》、《臺灣大學哲學論評》、《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臺大日本語文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戲劇研究》、《臺灣文學研究集刊》、《臺大佛學研究》
社會科學
《政治科學論叢》、《大學圖書館》、《臺大管理論叢》、《經濟論文叢刊》、《圖書資訊學刊》、《農業與經濟》、《人口學刊》、《臺大社會工作學刊》、《建築與城鄉學報》、《國家發展研究》、《Asian Journal of WTO & International Health Law and policy》
自然科學
《Taiwania》、《地理學報》、《醫殿園》
展開全部
文化傳統
校徽
臺灣大學校徽的制訂,在閻振興校長時期即開始醞釀,虞兆中校長任內開始推動,歷經校務會議集思廣益之後,於1982年11月15日校慶典禮上虞兆中校長正式宣布校徽,校徽圖案是以校名、校訓、傅鍾,和大王椰樹為主要內容,深具意義亦很美觀。
共2張
臺灣大學校徽
校徽圖說:
臺灣大學歷史悠久,黌舍宏開,師資優良,設備完善。創校以來,多所育成,對國家社會貢獻匪淺。為發揚光榮傳統,並開示來者,爰將該校之作育目標與立校精神,融會於校徽之中,俾全體師生知所勗勉。
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為立教之根本,修身之準則。
傅鍾:作息定時,生活有序,俾聞聲惕厲,精進不已。
椰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步康莊大道,養恢宏志氣。
至若圖案中之梅花布局,藍白設色,及雷文邊緣,乃融合立國精神與文化傳統之精蘊,庶臺大人之三復斯義焉。
此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校徽中的大王椰樹是抽芽的。這是專案小組同仁的建議,象徵學校的生生不息。[24]
校訓
敦品、勵學、愛國、愛人[25]
臺灣大學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系傅斯年校長在1949年該校第四次校慶紀念會演說詞中,期勉師生之訓示。不過,當時他所用的是「力學」,不是「勵學」。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校長猝逝後,為紀念傅校長,由洪炎秋、洪耀勳、蘇薌雨三位教授提議,以「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八字為校訓。
釋義:
「敦品」,即敦厚的品行。傅斯年認為,一個社會裡品行好的人多,這個社會自然健全;好的人少就很危險。青年是下一個時代的領導人,他們的品行在下一個時代必然影響很大。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與其責備對方,不如責備自己,責備自己的第一件事是自己是不是守信。在政治上,立信是第一要義,在個人也是如此。說話不算話,必然不會有好結果。話到這裡,他似有所指地說:「這一個時代,真是邪說橫流的時代,各種宣傳每每以騙人為目的,在宣傳者不過是想用宣傳達到他的目的,但是若果一個人養成說瞎話的習慣,可就不得了。人與人之間,因為說瞎話不能放心,團體與團體之間,因為說瞎話不能放心,社會上這個風氣如果厲害了,社會就不上軌道。」這就是說,要想尋求真理,就不能說一句瞎話。如果大學生也養成說瞎話的習慣,科學發明與學術研究就可能造假,整個社會就會喪失誠信。所以他認為,「立信」不僅是做人、做學問的基點,也是組織社會、組織國家的根本。
臺灣大學校訓
「勵學」,就是勤奮地學習。傅斯年對自己的學生說:「在我這樣年齡,一年就是一年,在諸位這樣年齡,一年有十年之用。」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覺得幾年的大學生活,對於同學們的一輩子特別重要,因此萬萬不可鬆懈。他還說:「這些年來,大學裡最壞的風氣,是把拿到大學畢業證書當作第一件重要的事,其實在大學裡得到學問乃是最重要的事,得到證書乃是很次要的事。」這些話對於如今的大學生也很重要。
「愛國」。傅斯年指出:「現在世界上的民族中,沒有一個文化像我們這樣久遠而中間不斷的,埃及比我們的文明古,但現在的埃及和古代的埃及並不是一個民族。印度的文明同樣發達,但印度經過很多的民族的和文化的變化。現在世界上一脈相承的文明古國,只有中國了。」因此,大家千萬不要辜負「我們這個文明先覺者的地位」。
「愛人」。傅斯年認為僅僅愛國很容易流於空談,因此還應該愛人。他引用「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的古訓,要求大家克服自私自利的心理,立志「走上愛人的大路」。[26]
校歌
臺灣大學校歌為第二任文學院院長沈剛伯教授提出製作的,並將草擬之歌詞致呈錢思亮校長,經多次修正,於1963年12月17日行政會議通過後,函請趙元任博士譜曲,1968 年12月5日正式頒布校歌。
歌詞:
臺灣大學校歌
沈剛伯作詞 趙元任作曲
臺灣大學校歌
臺大的環境鬱鬱蔥蔥,
臺大的氣象勃勃蓬蓬。
遠望那玉山突出雲表,
正象徵我們目標的高崇。
近看蜿蜒的淡水,
他不舍晝夜地流動,
正顯示我們百折不撓的作風。
這百折不撓的作風,
定使我們一切事業都成功。[27]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校長:管中閔[28] [29] [30]
副校長:陳良基、張慶瑞、李書行
參考資料:[31]
歷任領導
學校名稱姓名職務任期
臺北帝國大學
幣原坦
總長
1928年3月~1937年9月
三田定則
總長
1937年9月~1941年4月
安藤正次
總長
1941年4月~1945年3月
展開全部
校園校區
臺灣大學校地分布臺北、宜蘭、新竹、雲林,以及臺灣中部高山地區,校地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總面積的百分之一。[6]
校區分布
臺灣大學校總區,臺北市大安區,108.62公頃;
法學院、社會科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臺北市中正區,4.75 公頃;
醫學院,臺北市中正區,9.81公頃;
臺大醫院,臺北市中正區,7.79公頃;
農業試驗場,新北市新店區,19.5公頃;
文山植物園試驗地,新北市石碇區,5.03公頃;
實驗林場,南投縣信義鄉、水裡鄉及鹿谷鄉,33310.29公頃;
實驗林管理處,南投縣竹山鎮,25.87公頃;
霧社山地農場,南投縣仁愛鄉,1019.08公頃;
竹北校區,新竹縣竹北市44公頃(計劃);
雲林校區,雲林縣虎尾鎮60.38公頃(計劃)。
學術交流
臺灣大學與大陸及世界各國著名高校籤署了校際間學術交流協議,包括64個國家的630所高校或科研機構。臺大的主要合作高校包括:[33] [34] [35]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貴州大學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普渡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芝加哥大學、華盛頓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匹茲堡大學等。
日本大阪大學、東京大學、名古屋大學、早稻田大學、北海道大學、慶應義塾大學、京都大學、九州大學、東北大學等。
英國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諾丁漢大學、牛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南安普頓大學等。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慕尼黑大學、漢堡大學、科隆大學、海德堡大學等。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昆士蘭大學、阿德萊德大學等。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渥太華大學、多倫多大學等。
社會評價
臺灣大學被多個主要的世界大學排名及地區性排名列為中國臺灣第一,QS研究總監斯沃特說:「臺大已進入世界頂尖大學之列」。
軟科
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世界第201-300名[36]
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世界第151-200名[36]
2018年軟科中國百強大學排名第9。[37]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4):世界第101-150位之間,亞洲第6-15位,中國臺灣第1位。[38]
THE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120名。[39] [40]
2019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170名。[40]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13/14):世界第142位,亞洲第14位,中國臺灣第1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13):世界第51-60位,亞洲第8-10位,中國臺灣第1位。
QS
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66名。[41]
2020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69名。[42]
2019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72名。[43]
2018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76名。[43]
2017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68名。[43]
2016Q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70名。[43]
QS世界大學排名(2014/15):世界第76位,中國臺灣第1位。[44]
QS世界大學排名(2013/14):世界第82位,亞洲第15位,中國臺灣第1位。[45]
QS亞洲大學排名(2013):亞洲第22位,中國臺灣第1位。[46]
QS世界大學排名(2012):世界第80名。
U.S. News
2020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世界第186名。[47]
MosIUR
2020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世界第88名。[48]
2019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世界第108名。[49]
知名校友
政治界
馬英九
前臺灣地區領導人,前中國國民黨主席,前臺北市市長,前亞太經合組織中華區代表
法律系
連戰
前臺灣地區副領導人,前中國國民黨主席 ,現中國國民黨名譽主席
政治系
蔡英文
臺灣地區領導人,民主進步黨主席
法律系
陳建仁
臺灣地區副領導人
動物學系
吳敦義
前臺灣地區副領導人,前高雄市市長,前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前民意代表
歷史系
陳水扁
前臺灣地區領導人,前民進黨主席
商學系
呂秀蓮
前臺灣地區副領導人
法律系
蘇貞昌
前民主進步黨主席,前臺灣地區領導人秘書長,前臺北縣縣長
法律系
謝長廷
前臺灣「行政院」長,前高雄市市長
法律系
李登輝
前臺灣地區領導人,前中國國民黨主席,前臺灣大學教授
農學院農經系
張昭雄
親民黨副主席,前長庚大學校長
醫學系
蔡同榮
前臺灣民意代表,「臺聯黨」第一任主席,臺灣人公共事務會首任會長
法律系
陳文茜
前民意代表,前民主進步黨婦女部主任
法律系
黃昭堂
前「臺聯黨」總本部主席
經濟系
林洋港
前臺灣「監察院」院長
政治系
羅福全
前臺灣當局「駐日代表」、前亞東關係協會會長
法律系
彭明敏
1964年臺灣自救運動宣言三位起草人之一
政治系
許世楷
前臺灣當局「駐日代表」,前無黨團結聯盟主席
政治系
鄭南榕
自由時代周刊發行人
哲學系
趙少康
時事評論員,飛碟電視臺董事長,現任中廣董事長
農機系
李敖
作家,前民意代表
法律系
辜振甫
前海基會會長
政治系
學術界
李遠哲
前「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譽退休教授。
化學系
錢煦
美國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藝術暨自然科學院四院院士。
醫學院
勞思光
哲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哲學系
金耀基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
法律系
李歐梵
著名學者、文化批評家,哈佛大學東亞系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外文系
成中英
哲學家,國際東西大學校長,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
外文系
李鎮源
前臺大醫學院院長、前國際毒素學會會長。
李志文
中國教育部特聘「世界著名學者講座」教授、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美國杜蘭大學弗裡曼商學院的「弗裡曼講座」教授兼副院長。
經濟研究所
田長霖
前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
姚期智
電腦科學家,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
物理系
翁啟惠
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化學系Scripps Family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特聘研究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沃爾夫化學獎得主。
化學系
張炎憲
臺灣史學者,前「國史館」館長。
張光直
人類學者,前「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考古人類學系
施敏
臺灣納米實驗室主任、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正明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傑出講座教授,微電子學家,美國工程科技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美國國家技術和創新獎獲得者。[50]
電機系
周芷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醫學院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農業化學系
李羅權
美國阿拉斯加大學物理系教授,國家太空計畫室首席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海外院士。[51]
物理系
廖俊智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教授,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發明家學院院士。[52]
化學工程系
廖國男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氣科學與海洋系傑出教授及美國噴氣動力實驗室共同創立的「區域地球系統科學與工程聯合學院」的首屆院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53]
楊祥發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沃爾夫農業獎獲得者。[54]
許峰雄
計算機科學家,深藍的創造者與主要設計者。[55]
電機系
林毅夫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上海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名譽院長。[56]
農工系
李遠鵬
臺灣交通大學講座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德國宏博基金會宏博研究獎,日本光化學會本多-藤嶋獎,中國化學會化學學術獎章獲得者。[57]
化學系
李遠川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系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58]
農化系
王倬
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馬林克拉德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院士。[59]
化工系
莫宗堅
美國普渡大學數學系教授,華裔數學家。[60]
數學系
林本堅
臺灣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臺灣清華大學—臺積電聯合研發中心主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61]
電機工程學系
陳定信
原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亞太地區及世界肝臟病學領域傑出學者,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62]
醫學系
範良士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化學及分子生物工程學系傑出大學講座教授及C. John Easton工程講座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63]
裴正康
美國聖述德兒童研究醫院腫瘤系主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兒童白血病生物學和治療學領域是全球的領軍人物。[64]
文學、藝術界
余光中
文學家、詩人
外文系
白先勇
作家
外國文學系
簡禎
作家
中文系
陳芳明
散文家、詩評家、歷史人物傳記作家
歷史研究所
陳錦芳
畫家,曾獲2001年聯合國「全球寬容獎」
外文系
陳匡怡
演員,臺大五姬之一
國企系
劉乃潔
藝人,臺大五姬之首
獸醫系
周華健
歌手、演員
數學系
蘇有朋
演員、歌手、導演
機械工程系
溫尚翊
樂隊五月天吉他手兼團長
社會系
齊豫
歌手
人類學
黃舒駿
歌手
大氣科學
曾寶儀
歌手、演員、主持人
社會系
範鴻軒
演員
電機系
寇乃馨
主持人
外文系
韋禮安
歌手、詞曲人
外文系
翁滋蔓
藝人,臺灣女子組合黑澀會美眉一員,臺大五姬之一
農推系
吳依潔
藝人,臺大五姬之一
戲劇系
餘函彌
藝人,臺大五姬之一
資訊工程學系
鄧有宗
樂隊八三夭貝斯手
化學工程學系
劉彥輝
樂隊八三夭吉他手
環境衛生研究所
商界
蔡宏圖
臺灣國泰金控董事長。
法律系
林百裡
臺灣廣達電腦集團董事長。
電機系
楊臺瑩
吉利德藥品開發及製造部門執行副總裁。[65]
化學系
高民環
美國Garmin公司董事長兼CEO。[66]
電子工程系
參考資料:[67] [68] [69] [70] [71] [2] [72] [73] [74] [75]
收起
參考資料
[1] 姚期智.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9-08-03]
[2] 臺「中研院長」獲沃爾夫獎 地位僅次於諾貝爾獎.中國新聞網 [引用日期2019-08-03]
[3] 田長霖:第一位亞裔世界名校校長.中國科學院官網 [引用日期2019-08-03]
[4] 新聞背景:馬英九簡介(圖).中國新聞網 [引用日期2019-08-03]
[5] 松聯盟.香港中文大學 [引用日期2019-08-03]
[6] 有關臺大.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14-12-01]
[7] 臺灣大學2013統計年報.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14-11-14]
[8] 臺灣大學排行:「國立」臺灣大學居首(圖).新浪網.2008-12-15 [引用日期2020-08-06]
[9] 管中閔今日就任臺灣大學校長.澎湃新聞 [引用日期2019-01-08]
[10] 臺灣大學(臺灣)と全學間學術交流協定を締結.名古屋大學 [引用日期2019-04-26]
[11] 大事系年.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15-06-07]
[12] 學術單位.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14-11-14]
[13] 院士所在地分布一覽表.臺灣「中央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5-04-22]
[14] 「教育部」國家講座 8人獲選.中時電子報 [引用日期2015-04-22]
[15] 學術單位一覽表.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15-04-21]
[16] 獨家:2014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行榜全榜單.人民網 [引用日期2015-04-23]
[17] 關於臺大開放式課程.臺大開放式課程 [引用日期2015-06-08]
[18] 有關臺大.國立臺灣大學.2018-9-30 [引用日期2020-02-19]
[19] 研究發展.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14-11-14]
[20] 《自然》發布2014自然指數:中國科研產出僅次美國排第二.網易 [引用日期2015-04-09]
[21] 館藏資源簡介.臺灣大學圖書館 [引用日期2014-11-14]
[22] 關於博物館群.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15-04-08]
[23] 臺灣大學學術期刊資料庫.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引用日期2014-11-14]
[24] 校徽.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14-11-13]
[25] 校訓.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15-04-08]
[26] 敦品、勵學、愛國、愛人——臺灣大學校訓.中國高校之窗 [引用日期2014-11-14]
[27] 校歌.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15-06-07]
[28] 管中閔當選臺灣大學新任校長,曾因率性言論被稱「管爺」.澎湃新聞.2018-01-07 [引用日期2018-01-07]
[29] 管中閔獲同意任臺大校長.人民網 [引用日期2018-12-25]
[30] 管中閔今日就任臺灣大學校長_港臺來信_.澎湃新聞-The Paper [引用日期2019-01-08]
[31] 行政組織.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15-04-08]
[32] 歷任校長姓名與任期.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15-04-08]
[33] 清華大學與臺灣大學籤署校際合作協議.清華大學新聞網 [引用日期2014-12-01]
[34] 臺大與清華、北大、港大等高校成立交流聯盟.中國日報網 [引用日期2015-06-07]
[35] 合約統計表.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19-05-01]
[36]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 Shanghai Ranking.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引用日期2020-08-06]
[37] 2018軟科中國大學最新排名發布,清華蟬聯第一.澎湃新聞 [引用日期2018-11-28]
[38] 上海交通大學學術排名2013(官網).ARWU 2013 [引用日期2014-11-14]
[39] 泰晤士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臺大升50位至120名.中國新聞網 [引用日期2019-09-12]
[40]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 [引用日期2020-08-06]
[41] 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QS中國 [引用日期2020-06-12]
[42] 最新Q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清華北大取得歷史最高名次.新浪網 [引用日期2019-06-20]
[43] 臺灣大學QS歷史排名.QS TopUniversity [引用日期2020-05-18]
[44] 英國QS全球大學排行榜出爐 麻省理工三連冠.騰訊網 [引用日期2014-11-14]
[45] QS世界大學排名 2013/14(英文官網)亞洲大學部分.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3/14 [引用日期2014-11-14]
[46] QS亞洲大學排名 2013(英文官網).QS 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 2013 [引用日期2014-11-14]
[47]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U.S. News & World Report [引用日期2020-08-06]
[48] Three University Missions Moscow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Ranking 2020.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官網 [引用日期2020-09-26]
[49] 排行-2019.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官網 [引用日期2020-09-26]
[50] 胡正明 - 華擎匯智.華擎匯智 [引用日期2020-10-06]
[51] 臺灣大學評選傑出校友 島內政治人物全出局.www.vos.com.cn [引用日期2020-09-24]
[52] 恭賀本系校友廖俊智教授榮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Member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臺大化工系.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20-09-18]
[53] 廖國男.愛普網 [引用日期2020-09-24]
[54] 楊祥發.華夏經緯網 [引用日期2020-09-24]
[55] 微軟亞洲研究院許峰雄博士受聘擔任我校客座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引用日期2020-09-24]
[56] 被蔣經國親自接見的臺灣連長,改革開放後遊到大陸,現為北大院長.搜狐網 [引用日期2020-10-02]
[57] 院士簡歷.中央研究院 [引用日期2020-10-06]
[58] 院士簡歷.中央研究院 [引用日期2020-10-06]
[59] 王倬教授.全球華人專業人士網絡 [引用日期2020-10-07]
[60] 張益唐不願回母校——普渡大學.凱迪 [引用日期2020-10-07]
[61] 2018 臺灣大學傑出校友-林本堅先生 | 臺大電機之友.臺灣大學 [引用日期2020-10-08]
[62] 陳定信.華夏經緯網 [引用日期2020-10-09]
[63] 範良士院士.中國工程院 [引用日期2020-10-11]
[64] 裴正康.中國工程院 [引用日期2020-10-11]
[65] 吉利德瑞德西韋,該藥由臺灣大學校友楊臺瑩主導研發 - 分析行業新聞.www.antpedia.com [引用日期2020-09-24]
[66] 4位華裔學者入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新聞中心 [引用日期2020-10-02]
[67] 敬悼勞思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引用日期2017-02-06]
[68]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的終極願景是「文明」.鳳凰網 [引用日期2017-09-30]
[69] 著名學者李歐梵:張愛玲太火 想為蕭紅多說幾句.新華網 [引用日期2017-10-11]
[70]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 代表作《鄉愁》.人民網 [引用日期2017-12-18]
[71] 翁啟惠接替李遠哲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鳳凰網 [引用日期2019-08-03]
[72] 美國四院院士錢煦教授參觀脈衝強磁場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 [引用日期2019-08-13]
[73] 李志文班:為中國培養商業領袖.科學網 [引用日期2019-09-22]
[74] 臺著名學者施敏院士應邀到山東大學講學.人民網 [引用日期2019-09-22]
[75]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教授周芷蒞臨臨床醫學院開展交流座談會.吉林大學 [引用日期2019-09-22]
猜你關注廣告
2020韓國的大學 語都新出爐留學動態
根據文中提到的大學為您推薦
韓國的大學 青島語都,15年專注留學,2020大學排名,留學看這裡,韓國的大學 語都專業為您申請出國留學,辦理籤證不操心。
青島語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世界大學排名一覽表 查看_51offer整理匯總 助力留學申請
根據文中提到的臺灣大學為您推薦
查看世界大學排名一覽表 了解世界大學排名一覽表詳細情況,規劃好留學院校!51offer 17年留學經驗,與1200所學校戰略合作,海外名師助力衝刺世界top學校!
上海匯紫商務諮詢有限公司
百科星圖 發現萬物之間的聯繫
2020年全球高校網中國臺灣大學排名前十強
全部
臺灣大學
排名:1
臺灣陽明交通大學
排名:2
臺灣師範大學
排名:3
臺灣清華大學
排名:4
臺灣成功大學
排名:5
臺灣淡江大學
排名:6
臺灣政治大學
排名:7
國立中央大學
排名:8
國立中山大學
排名:9
臺灣中興大學
排名:10
搜索發現
大學留學
外語學院
臺灣國立大學研究生申請
臺灣大學
日本東京大學
臺灣大學58同城
臺灣大學世界排名
電力雲平臺
單向街書店 單向街書店官方帳號
終於,我們把孩子培養成了上等人
擠在學校/班級公告牌前,眼睛在貼出來的成績單上掃射,內心小心翼翼又心驚膽戰,前半秒希望第一眼就看到自己的名字,後半秒卻想要閉上眼睛逃避即將可能出現的慘劇。上學時,看成績單的經歷給你留下了多深的印象?
2019-03-20229閱讀24383
hot【Hot】百度百科9月十大熱詞盤點!
new科普大調查 邀你參加!
百度百科吧 意見反饋 權威合作 百科協議
內容均由網友貢獻,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 詳情
詞條目錄
百科名片
歷史沿革
首任校長
發展歷程
辦學條件
院系設置
師資力量
學科建設
辦學模式
在校人數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科研指標
學術資源
文化傳統
校徽
校訓
校歌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校園校區
學術交流
社會評價
知名校友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