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考生入臺讀大學早已不是新鮮事,很多同學都被臺灣大學獨有的氛圍和學術環境吸引,小編整理臺灣最著名四所國立大學的相關資料,和同學們分享。
「國立」臺灣大學
建校時間:1928年
總校區地址: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世界排行榜:第124名(2008年)
1928年,「國立」臺灣大學建立,前身是日據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1945年,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1949年,臺大成為島內投注最多社會資源的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是許多莘莘學子嚮往的理想之地,她不僅是臺灣的最高學府,也是臺灣建校時間最長,佔地面積最大的「巨型」高校,據說,佔據臺灣面積的近百分之一。
拋開臺大的育人、學術研究功能,僅就她的校貌而言,絕對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氣息相互交融的生態旅遊勝地。
寬闊的椰林大道,一枝擎天的椰樹,象徵著臺大開放淵博的氣度,無與倫比的光榮與驕傲。僅是行走在椰林大道,就能讓人感受到海闊天空的包容與曠達。而這椰林大道,正是臺大享譽世界的標誌性景物。
置身於臺大,隨著腳步的移動,眼前逐次展開的風姿獨特的畫卷。巴洛克式風格,氣勢雄偉的圖書館;充滿靜謐詩意,浪漫風情的醉月湖;林蔭夾道,青春洋溢的舟山路;瀰漫著熱帶雨林氣息,隱立著西洋建築的傅園;綠意盎然……
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數那每次只響21下的傅鍾。輕小精緻的形體,傳出的是無形卻悠遠震撼的理性迴響,那是一代教育大師傅斯年睿智遠矚的學者風範。
「我們每天需要深思3小時。」這就是臺大的無形的理念和精神。因著無數學子那每天至少3小時的沉思,賦予臺大博厚的育人功能、濃鬱的學術氣息。
「國立」成功大學
建校時間:1931年
總校地址:臺南市大學路1號
世界排行榜:第351名(2008年)
向來就有「北臺大,南成功」之說,「國立」成功大學的歷史僅次於臺大。
不可顧名思義,「國立」成功大學取名「成功」並非上過成功大學的人都能取得卓越成就之意,而是為了紀念我們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成功大學也就坐落於鄭成功曾經的府城,歷史名勝赤嵌樓不遠處。
因著紀念一位英雄而建立一所高等學府,其用意,辦校理念和育人精神不言而喻。
「國立」成功大學紅磚式的維多利亞建築,與校園內滄桑的古城牆,橫跨於幽靜湖面之上的古橋,中西合璧,既有典雅之風,又有古韻之意,構成獨具特色的另類風情。
而讓許多遊人流連忘返的,還要數榕園和成功湖。有近百年歷史的,千奇百怪的粗壯樹幹,撐開濃鬱蒼翠的枝葉,像一把把巨傘懸浮在綠色的草坪之上,遮擋出一片片的陰涼。或佇立於校園走道兩旁,蓋天蔽日,營造出一條幽深的靜徑。
碧光粼粼,草波生姿的成功湖,映著藍天白雲,古藤舊橋,放眼望去,古樸中流蕩著淡淡的詩意,令人心胸爽朗。
即便是遊覽,也會有捧書輕誦於湖水邊,榕樹下,幽境間,或約兩三友人屈膝長談於湖邊草坪的衝動。而在不經意間,便有那搖曳多姿的鳳凰樹,妖嬈嫵媚的鳳凰花,急切地擠進視線,目不暇接。
成功大學分三個校區,分別是新潮的自強校區,西洋式成功校區,古樸式光復校區,僅是名字,均體現著不同的時代氣息。
成功校區,有一座鐘樓,是成功大學精神的象徵。而在以後,這座鐘樓不僅是成功大學的標誌,還是臺南市的地標性建築。因為,在這座鐘樓之上,將會安置一座島內最大的西洋式擺鐘。
「國立」交通大學
建校時間:1958年
學校地址: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
世界排行榜:322名(2008)
看過臺灣交通大學的校史,就會發現,她有著「國立」清華大學同樣的遭遇。只是,她的前身是如今的上海交通大學。
1896年,交通大學誕生於上海,起初名為南洋公學。1912年南洋公學改稱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1921年,中華民國將分散三地的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平鐵路管理學校、北平郵電學校組合,並稱交通大學。
1949年,中國大陸的交通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原國民政府下的交通大學校務則中斷。
1958年,臺灣國民黨政府成立公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1964年設立大學部。1967年正名為公立交通大學工學院。
1979年7月,恢復為公立交通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現在有三大校區,新竹市大學路光復校區是目前最主要的校區。
懷著歷史變遷賦予的沉重心情,遊走於光復校區,即便是隨意一個角落,似乎都流露著無言的傾訴。於是,一片靜湖,一棵蒼樹,一枝細竹,一隻划過頭頂的鳥雀,一道落英的飄逸,都化成獨特的精緻,出現在眼裡,收藏在心底。
這,也是經常縈繞於胸的情愫。因著這種情愫,校園裡那些沉默無語,平淡無奇的事物,總會輕易地將我俘虜,流連忘返於一草一木,一湖一牆前,感覺到素昧平生的它們,竟是有種難以言說的親切。
何況,在「國立」交大的光復校區,獨特的校園布局,蓊鬱的校園植被,相互映襯,逐次呈現著青埔朝陽、風亭九思、思園春曉、荷塘月色、曲道夾蒑、竹園映亭、竹湖晨風、松林立翠、綠掩重樓、玉樹向榮等十六大景點,還有眾多藝術家的精妙絕倫,寓意深邃的雕塑、繪畫、攝影,以及難得的手跡。
這裡,濃鬱的中華文化氣息無處不在地呈現,如同緩緩流淌的古箏曲,輕盈,真切,又飄渺,時而夾雜著激昂的悲切和憂鬱。
可是,半個世紀的風雨滄桑,她釋放和孕育的依然是同根同源的中華文明。
如交通大學傳承的人文精神——飲水思源。
「國立」清華大學
建校時間:1955年
學校地址:新竹市300光復路二段101號
世界排行榜:第309名(2008年)
不說別的,憑藉這名字,就足以讓人心生遐想。
不是重名,而是北京清華大學與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本來就是同一所大學。只不過,「國立」清華跟許多臺灣人一樣,是當初隨著國民黨政府遷至臺灣的。於是,隔著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一個中國,出現了兩個清華,遙遙相望。
不得不說一下那一段遠去的歷史傷痕。
1911年,國民政府利用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退款,在北京設立清華學堂,並於1928年改建為清華大學。對日抗戰期間,清華大學遷至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國共內戰後,清華大學被分成兩所。北京的清華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而實際接收庚子賠款的中華民國政府,則請1949年以前清華最具聲望的梅貽琦校長主事,1955年於臺灣新竹市復校,命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也因著這份骨肉可分,濃情難割掉淵源,兩所清華大學的校訓,一直沿用著民國三年梁啓超在原清華大學演講時所用之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我校莊嚴,巍然中央!」的校歌,亦是兩岸的清華學子同歌共勉的。
而在校內外觀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可以說,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校內建築及布局,完全是出於北京清華大學的翻版。
在大學的行政大樓前,同樣樹立著一道與北京清華大學一模一樣的「清華園」門樓,只是臺灣清華的略小。清華園內亦有山水密布,相思湖、昆明湖、成功湖等湖塘之間曲溪相同;置有假山,曲徑,石橋,亭廊;植有垂柳,荷花,榕樹,鳳凰樹。波光粼粼,流水潺潺,楊柳依依,荷花溢香。也有蜻蜓探芳,白鷺捕魚,飛鳥輕掠起微微漣漪。若是月夜,很容易讓去過北京清華大學的人想起「水木清華」前的那一片荷塘,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誕生的地方。
唯一明顯的不同,只是臺灣「國立」清華大學的建築沒有北京清華大學的老建築那種古樸滄桑的韻味和氣質。半個世紀與一個世紀,歷史文化的沉澱自有輕重。
所有的這一切都在無聲地訴說,同根之源的兩個清華辦學理念和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文化傳承和歷史使命,是兩肩同擔的。
其實,臺灣值得說道的大學還有幾所,每個都有別致的風情,每個也都有獨特的校史,以及對臺灣和中華文明的傳承與振興做出的卓越貢獻,培養出的那些赫赫有名的各類人物,讓中華歷史的進程演繹得精彩紛呈。
當時臺灣發布的「排行榜」也引起過爭議。最大的爭議是:在島內享有盛譽的政治大學竟排行榜第四十八位。政治大學有人指出,這一評比對以商學、政法、傳播等人文學科見長的政治大學很不公平,做評比時應該按學院來分,例如商學院、文學院等。而且,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論文有相當比例是用中文撰寫的,而此次評比採用的3個資料庫都是英文期刊,不能作為全面評比一個大學學術表現的完整指標。
只有去臺灣高校溜達一圈,懷揣著它們的歷史,感悟著它們蘊含的氣質,才算是真正地將這個秀麗的島嶼,遊歷和品味了個透。
(責任編輯:賈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