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就像一個熊熊燃燒的大火球,每時每刻都在向外釋放出光和熱,其中的極小一部分(大約22億分之1)傳遞到了地球上,地球也因此而變得溫暖和舒適。
太陽每秒鐘釋放出的能量大約為3.8 x 10^26焦耳,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太陽每秒鐘會損失大約400萬噸的質量,假如將計時單位換成小時的話,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令人吃驚的結論,即太陽每小時會「燒」掉144億噸的物質。那麼太陽在未來會不會變得越來越小呢?
一般來講,既然太陽在不斷地損失物質,那麼太陽在未來應該會越來越小才對,但科學家卻告訴我們,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在未來的日子裡太陽的體積將會持續增大,在大約50億年以後,太陽還會變身為一顆巨大的「紅巨星」,其表面甚至會膨脹到地球軌道附近。
首先要說的是,太陽的質量大約有2千億億億噸(2 x 10^27噸),由此可見,與太陽本身的質量相比,144億噸根本就不算什麼,按照每小時「燒」掉144億噸的速度,即使在50億年以後,太陽因此而損失的質量也不過佔其總質量的萬分之3左右,對太陽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那麼為什麼太陽在未來還會越來越大呢?這需要從太陽的內部機制來解釋。
從本質來看,宇宙中所有的星球都是大量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凝聚而成,太陽當然也不例外,由於太陽的質量很大,其星體就會因為自身的重力而不斷地坍塌,越往內部的物質,其壓縮程度就越高,物質密度也就越大。
隨著坍塌過程的持續,太陽的核心區域的物質密度就越來越大,同時溫度也越來越高,當達到一個臨界值的時候,太陽核心的氫核聚變就被點燃了,這就是太陽的光和熱的能量來源。
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是相當巨大的,在太陽核心的核聚變啟動之後,其釋放的能量就會洶湧而出,進而在太陽內部產生一個向外的壓力,我們可以將其稱為輻射壓,它可以有效地阻止太陽的坍塌。
當太陽核心的核反應較弱的時候,重力就會佔上風,這時太陽的體積就會因為重力而縮小,而體積縮小了,太陽核心的物質密度和溫度就會進一步增加,所以核反應就會趨向於更加劇烈,從而使輻射壓大幅增強,於是輻射壓就佔了上風。
在這種情況下,太陽的體積就會膨脹,而在膨脹之後,其核心的物質密度和溫度就會降低,這又會使核反應變弱,於是重力又會重新佔到上風……
也就是說,太陽的自身重力能讓太陽的體積持續收縮,而太陽內部的輻射壓則能讓太陽的體積膨脹,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太陽的體積大小取決於這兩種力量的平衡狀態。那麼這兩種力量會一直保持現在這種平衡狀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太陽的「核燃料」終歸是會被「燒」完的,所以重力將會是笑到最後的一方。
但在這個過程中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太陽內部輻射壓卻會逐漸加強,從而讓太陽越來越大,為什麼這麼說呢?
氫核聚變的最終產物是氦,而太陽核心的溫度以及物質密度是不足以點燃氦核聚變的,因此這些氦就會在太陽核心不斷聚集,這就會造成太陽核心殼層向外擴張,從而使氫的聚變區域越變越大。
聚變區域變大了,同等條件下的參與核聚變的氫就會更多,而太陽的重力卻幾乎一直不變,所以太陽的輻射壓就會逐漸增強,並導致太陽在未來越來越大。事實上,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太陽從誕生以來就一直在變亮,相應的其體積也在不斷地增大。
由於太陽內部的輻射壓非常強勁,以至於太陽外層的氫根本就無法進入太陽的核心區域,因此現在的太陽其實只有核心的一小部分區域在「燃燒」,其半徑只有太陽半徑的4分之1左右。
在大約50億年後,太陽核心的氫就會被消耗殆盡,在這種情況下,太陽就會因為內部失壓而急劇坍塌,從而使其核心形成一個溫度和物質密度更高的環境,這就會使太陽外層的氫在太陽核心外圍發生劇烈的核聚變反應,從而集中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這種現象被稱為「氫殼層核聚變」,在此之後,太陽內部的輻射壓將會急劇增長,以至於其自身重力根本就無法與之抗衡,於是太陽就會像「吹氣球」一樣迅速膨脹,從此演化成一顆「紅巨星」。
與此同時,因為太陽的核心依然沒有輻射壓,所以它還會繼續坍塌,其溫度和物質密度會進一步增加,當達到一個臨界值的時候,太陽核心的氦核聚變就會被點燃,並在極短的時間釋放出比之前的氫核聚變高出上億倍的能量(單位時間內),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氦閃」了。
簡單總結一下,雖然太陽每小時會「燒」掉144億噸的物質,但是這種質量損失對太陽來說是極為微小的,而太陽之所以在未來不會越來越小,而會越來越大,其實是因為受到太陽內部的輻射壓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當上述的一切結束之後,太陽會演化成一顆緻密的白矮星,屆時它的體積將會和地球差不多大。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