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陣風」戰鬥機打頭陣,拉開了西方空襲利比亞的大幕。
在利比亞問題上,法國一改平庸形象,態度鮮明地跳出來打頭陣。有輿論認為,法國總統薩科齊最近的一系列政治決策,都是他想要重返世界中心野心的表現。對此該怎麼看?
專題編譯撰文:本報記者李文
打響對利比亞的「第一槍」,
意在挽救支持率?
出兵利比亞,法國一改過去的低調、平庸,出人意料地打響了第一槍。薩科齊為何有此激進的動作?評論指出,從薩科齊個人意圖上,2012年總統大選在即,但他本人的民眾支持率屢創新低,搶個頭響是他挽回支持的一個手段。如果這是他的目的,他的這個決策確實起了一些作用,起碼滿足了國內想重振法國大國之威的派別。據報導,法國19日率先對利比亞展開空襲後,在法國議會裡,明確反對出兵利比亞的只有法國共產黨。法國廣播電臺20日這樣評論說:「19日的巴黎成為世界中心,法國外交在多年低調和平庸後,終於在利比亞問題上發揮帶頭作用……法國如此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還得追溯至上世紀科索沃危機時期」。
打一場硬仗,目的卻是推行「軟帝國主義」
讓法國重返世界中心,是薩科齊上臺以來的野心。薩科齊上臺之初曾經宣稱,要重塑「道德」、「工作」、「權威」的價值觀,讓「法國人找回作為法國人的驕傲」。他上臺之後,這個思路倒也是一路連貫的。在判斷金融危機後的美國步入相對衰落的曲線後,薩科齊就曾在傳統的駐法外國使節新年招待會上適時提出了「相對大國時代論」,為重振國威鋪路。薩科齊當時就表示,告別了過去的美國時代,相對大國時代雖然有「動蕩」、「角逐」和「碰撞」的風險,但是通過共同努力達成的妥協和原則也可能形成更為持久和牢固的合作關係。歐洲應在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發揮倡導作用,法國將致力於建立符合21世紀現實的有效的多邊機制。法國明確地將自己定位於「西方大家庭」,法國向西方大家庭回歸。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李永成教授曾經指出,薩科齊上臺之後,所奉行的正是「軟帝國主義」的外交大戰略。美國受金融海嘯掣肘,同時也受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牽制,這使薩科齊覺察到了法國和歐盟發揮國際領導作用的空間的增大,一種法國帶領歐洲領導世界的戰略衝動,在薩科齊的心中空前強烈。
李永成認為,薩科齊的這種戰略衝動及其影響下的國際行動可以稱為「軟帝國主義」。「軟帝國主義」既跟二戰前的「硬帝國主義」不同,也跟冷戰後的美國「新帝國主義」相區別。
李永成指出,「硬帝國主義」主要表現為「領土徵服+殖民主義」模式,其典型政策是軍事殖民主義,主要是以軍事徵服和暴力幹涉他國事務為手段,來實現本國利益、塑造本國的國際地位。美國的「新帝國主義」則主要表現為「民主改造+幹涉主義」模式,其典型政策是以武力為後盾,以民主為幌子,通過對特定對象採取單邊主義和軍事行動強制實現他國政權的變更和西式民主化改造,從而實現本國外交利益,塑造、維持和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
李永成說,薩科齊的「軟帝國主義」主要表現為「自我中心+價值觀主義」模式。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不以軍事工具為後盾,而是以所謂的歐洲價值觀為基底,假借推進西方式自由、人權之名,施行幹涉他國主權和內政事務之實,我行我素,缺乏對他國根本利益和關切的足夠尊重,試圖據此塑造自己的國際影響和領導地位。
李永成的論斷,放在2008年的法國很貼切。但在利比亞戰爭爆發後,恐怕要重新定義。薩科齊的「軟帝國主義」也同樣利用了軍事這樣的硬工具。這是薩科齊的衝動、譁眾取寵,還是他所奉行的「軟帝國主義」的必然?一切有待隨著戰事的發展和其他國家的反應來考量。正值法國擔任八國集團 (G8)和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有評論認為,薩科齊想要同時打贏利比亞與G20兩場戰爭。順著薩科齊上臺以來連續性的思路來看,他的野心,正需要這難得的機遇和出口,來給自己的口號、理念做最好的實踐詮釋。
宗主國舊夢新曲
利比亞的問題,法國為什麼這麼著急介入?非洲歷來是法國傳統的勢力範圍,特別是在北非、西非,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尤為突出。在地理上,法國與非洲大陸隔地中海相望。殖民時代,法國的資金、技術和商品可以最便捷地輸入非洲大陸,同時從非洲也可最便利地獲取自然資源和戰略物資。
二戰以後,隨著非洲國家的紛紛獨立,在後殖民時代,法國仍以對外援助國和受援國之間的新關係繼續延續前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的各種特殊關係。薩科齊就任總統後,多次出訪非洲大陸,努力擴大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地中海聯盟」就是薩科齊於2007年5月競選總統時提出的一個構想,即建立一個涵蓋南歐、北非和部分中東國家的聯盟。
在北非,相比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埃及、摩洛哥這些法國舊殖民統治和法語滲透比較多的國家,利比亞算是不那麼法國的區域,卻在地理和戰略位置上,在法國看來,屬於應該「法國化」的區域。利比亞曾經是義大利的殖民地,在20世紀40年代,曾短暫地被英法共同殖民統治過。
薩科齊第一個打卡扎菲,一些媒體評論,薩科齊就像個好鬥的小孩,一邊拼命揍另一個據說也很野蠻的壞小孩,一邊不時看看人群有沒有喊好。應該說,薩科齊更想當教訓這個壞小孩的虎爸虎媽,乖的時候給糖吃,不乖的時候,就打屁股。
薩科齊的野心華而不實?
但是,薩科齊的這場秀和野心能走到什麼程度呢?他的西方盟友們可不太願意唯他馬首是瞻。《紐約時報》指出,薩科齊未通知盟友便單方面決定對利比亞率先發動襲擊,讓英美甚是不悅。薩科齊雄心勃勃的外交風格,引來「反覆無常、譁眾取寵、過於衝動、隨意性過大」等批評和諷刺。當法國外交部長朱佩還在布魯塞爾談判時,薩科齊就宣布承認利比亞反對派。薩科齊的行為激怒了歐洲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和外交部長,因為歐盟正要在1天後就利比亞局勢進行緊急磋商。薩科齊的冒進和急於表現,讓他在盟友內部就招致了不少非議。
除了謀求在非洲的影響力以及現實利益外,尋求2012年大選連任的薩科齊多少有些拿利比亞來賭一場的意思。如果取得成果,對他的大選將極為有利,同時也讓法國在解決國際爭端上掙足了面子。但同時,這場賭博的風險也是巨大的。法國歐洲電視1臺網站的網民投票顯示,52%的網民擔心軍事介入行動會演變成危險的泥沼。
不談西方盟友們是否同意薩科齊的野心,世界本身已不是冷戰前後的世界。這一點想必薩科齊也心知肚明。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一個中心的時代很可能是漸行漸遠的。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獨自決定世界的命運,也沒有哪一個國家會甘心仰望一個中心,樹別人為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