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聊天造就了太多流行語,「呵呵」恐怕是非常不受歡迎的一個。表面上的笑臉回應暗地裡往往是不屑甚至咒罵,女神的呵呵更是讓屌絲們痛苦萬分。但是,你想過這麼兩個字也能研究出洋洋灑灑的論文並且憑此拿到碩士學位麼?據《人民日報》報導,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2012屆畢業生就寫了一篇題為《網絡會話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論文,近日在網上引起熱議。
該論文作者認為,「呵呵」這一類詞在網絡即時會話中有著獨特的意義和功能,對漢語日常口語語篇研究以及網絡狀態下自然語篇變異研究的推進有極大的借鑑意義,但許多網友表示不理解,認為無聊,並由此引發出對當今大學教育質量的懷疑和不信任。
論文「呵呵」褒貶不一
「我覺得這是一篇很好的論文,將社會語言學的基本理論與當下文化實踐相結合,不是那類從概念到概念的空洞乏味的論文,而是充滿學術研究的真正活力。」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師黃平說。
還有網友表示,能把大家每天使用的詞語「呵呵」寫成一篇3.8萬字的碩士論文,真是強人啊!
清華大學研究生邱雨桐說:「難得有人寫這麼貼近生活的畢業論文呢,正所謂生活是學術之源。」
的確,這篇論文很貼合我們的日常生活,「呵呵」一詞近幾年在日常生活以及網絡會話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其意義在網絡語言中也產生了很多變化,如網上流傳的一句話:流言止於智者,聊天止於呵呵。
但大部分人還是對這篇論文提出種種異議:「這樣的論文有什麼意義麼?」「論文有些小題大做吧!」「這論文太譁眾取寵了!」更有網友直接用「呵呵」兩字來表達對這篇論文的不屑、不滿等個人感情,甚至有人認為作者白交了3年學費。
北京市民馮女士說:「現在大學的教育質量以及教育水平真是讓人擔憂啊,研究一個這樣通俗、無聊的詞語居然都可以拿到碩士學位。」
論文導師回應質疑
《網絡會話中「呵呵」的功能研究》論文的指導教師是在華東師範大學任教22年的教授李明潔。在接受採訪時她說:「從選題、寫作過程、答辯表現來看,這篇論文都屬比較平常,不能因為受到大眾的關注我們就美化它或詆毀它。」
針對有人認為這篇論文是小題大做,她回應道:「這可能就是專業人士與非專業人士看法的差距了。任何科學研究都是『小處著眼,大處著手』。在語言學上,我們尤其提倡小題大做。研究生一般學術積累較少,很難擁有全局眼光,所以更應該在小的問題上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對於社會科學來說,大眾關注的問題就應該是學術研究的焦點。『呵呵』大家都在用,也很了解。社會語言學包含社會性質,『呵呵』大家用得這麼多,如果我們視而不見,那我們就是失職了,那才叫白交了3年學費!」李明潔說。
論文「呵呵」為何引熱議
「呵呵」在網絡中的普遍使用是事實,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絕大多數網民並不會看一下論文摘要或讀完論文全文,也不會認真琢磨併合理地解釋這一現象,只是見到該篇論文的題目而產生了好奇心。這麼多人熱議「呵呵」,也從側面反映出它確實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公眾關心的問題。我想,該篇碩士論文在網上引發熱議,並不是有多少網民對語言學研究感興趣,恰恰是由於「呵呵」在億萬網民中的廣泛運用引起的。
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大多是要解決現實問題,公眾有疑惑,社會科學工作者便儘量要給大家解釋清楚。對論文「呵呵」的負面熱議也反映出社會科學普及的缺失。大眾學術素養的養成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之間,社會科學工作者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處賴勤認為,社會科學研究應面向社會,面向民眾。學者應該學會使好「兩支筆」:一支是保證做好學問的「學術之筆」;另一支便是通俗易懂的「大眾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