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FoodProgramme)。頒給這樣一個組織,或許比頒給某個政治家更令人信服。諾獎委員會說世界糧食計劃署為維持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並且有力阻止了以「飢餓」作為戰爭武器的行為。
諾獎委員會的說法沒錯,世界糧食計劃署確實在阻止一場永恆的戰爭——飢餓。有人說,已經進入21世紀了,飢餓為什麼還會是一個問題?事實上,自古以來,控制人的飯碗就是控制戰爭的最有效手段,並且展望未來,人類中的某些陰謀家,依舊會將飢餓視作一種縱橫捭闔的手段,創造永不停歇的戰爭。
不要以為現在能吃飽的國家就會躲避這個危險,任何國家都會陷入糧食短缺的困境,因為人類既然能製造出增產的方法,也就能發明減產甚至絕收的手段。1960年的聯合國大會上,美國總統艾森豪發表了一場經典演說,大聲疾呼糧食問題,警告當時世界上還有數億人吃不飽飯,並受營養不良的折磨,但與此同時,有些國家卻糧食生產過剩,人類不能坐視不管這種奇怪的現象。
艾森豪希望各國共同建立一套國際制度,援助聯合國成員國中出現糧食問題的國家。正是在他的推動下,1961年成立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時至今日,世界糧食計劃署已經發展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道組織,下轄1.7萬名工作人員,僅去年一年,就援助了全球88個國家的9700萬人。
如果某地出現了天災或是戰亂,他們有直接糧食援助計劃;當危險過去,他們還會教導人們重建農業,增加糧食產量,務求達到自給自足。當今世界,全球有78億人口,但有8億多人吃不飽,也就是說,全球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忍飢挨餓。因為全球疫情的影響,很多人失去工作,預計這個數字會在短期內翻一倍。
其實,除了天災、氣候變暖、科技落後等原因外,世界上大多數人的飢餓與政治和戰爭有關。有些國家和軍隊會把飢餓當作武器,一方面控制糧食,製造饑民,以便實現某種目標;另一方面,他們阻止世界糧食計劃署對自己敵人進行援助,以削弱對方的戰鬥力。過去一段時間,阿富汗、南蘇丹和葉門都因為戰亂而爆發饑荒,或是反過來,因饑荒而爆發戰亂。
這是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當人們流離失所,失去土地和工作,不得不忍飢挨餓,就會變得易怒和衝動,於是戰爭就爆發了。因為戰爭的破壞,更多人陷入飢餓中,更多的戰爭就出現了。正如馬基雅維利所說,當走投無路的時候,不遵守規則就是正確的選擇。艾森豪當年憂心忡忡地說:當一個地方,人們對未來失去希望,戰爭的種子就會生根發芽。
60年前,世界糧食計劃署成立,60年後,它們發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道組織,這是一種悲劇,也是一種功績。此次諾貝爾獎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世界糧食計劃署,就是為了警醒世人:我們做得不夠好,我們的世界不夠和諧,想要獲得和平和安寧,必須要保證人們不餓肚子。未來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