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楷模社區」裡的三代勞模故事

2020-12-05 荊楚網

「70後」蘇嶸:她是社區女版「李雲龍」

在京參加表彰大會回滬是晚上,家人早已呼呼大睡。「在他們看來,我都能當勞模,全世界就都是勞模了!」蘇嶸哈哈大笑了起來,又放低聲音偷偷說,「別看我在社區跑得歡,在家裡我可會偷懶了。」

1972年出生的蘇嶸是田林街道長春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在基層做社工已經18年,因為脾氣爽朗,被居民們親切地稱為「蘇大俠」。

「我運氣好,硬骨頭總是被我啃。」徐匯區的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恰出現在蘇嶸負責的小區,這是上海最早的確診病例之一,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借鑑。

那會兒各類防疫物資已經非常緊張,學醫出身的蘇嶸,從家裡拿了兩件雨披,戴著口罩,帶上消毒水,就去幫這家人收垃圾,然後騎著助動車風風火火就衝到醫院給病患送物資。結果,放下「物資」剛離開的蘇嶸就接到了病患的電話:原來「一頓操作猛如虎」的她,把垃圾放在了醫院,把物資又帶了回來。

剛開始確實有些驚慌,但「蘇大俠」很快鎮定下來,「經歷過非典和禽流感,誰還沒個半桶水?」

回來後,她第一時間給社區所有居委幹部打了電話——「都回來!黨員和男人先上,但我是第一梯隊小隊長。我倒下了,你們都是第二梯隊隊長!」

一場轟轟烈烈的社區防疫戰就此打響,蘇嶸100多天基本沒有休過假。這位從小在西北長大,20多歲來到上海,說話嗓門大、音調高,做事雷厲風行的女書記,展現出了自己細膩的一面。

患者家屬自己帶著孩子居家隔離,蘇嶸判斷出其心裡一定很緊張。她用自創的社區工作「土辦法」安慰家屬——「每天晚上,我都打電話唱歌給對方聽,不管我唱得好不好,先聽了再說嘛。」

最初蘇嶸唱的是滬劇經典選段《為你打開一扇窗》和講述紅軍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唱到「橫斷山,路難行」的歌詞,蘇嶸一想不對,這不是加重心理負擔嗎?她立馬又換成了網絡上最流行的《左手指月》《火紅的薩日朗》,還給孩子唱起了《藍精靈》。蘇嶸煞有介事地命名,這叫「心理慰藉法」。

給患者家屬送物資,她說自己就像一個「小偷」一樣,彎著腰悄悄地爬上樓,「想保護他們的隱私,他們心理壓力其實非常大,而且也不想給其他居民們造成恐慌。」

一開始有社區幹部有畏難情緒,不願意幫忙參加社區的消毒工作。蘇嶸沒有單刀直入做思想教育工作,相反,每次消毒時,她不僅自己衝在第一線,還鼓勵社區幹部和社區裡各處盛開的花朵「自拍」,還把照片天天發在了工作群裡。一方面,讓所有居民都能看到,居委幹部一直都在;另一方面,那些從來沒有「自拍照」的社區幹部,後來也紅著臉要求加入隊伍。

「這叫欲擒故縱。」蘇嶸說。

後來,不管哪個居委有疑問,都第一個給蘇嶸打電話。一次,隔壁居委也發現一位確診病例,蘇嶸來到醫院看到社區工作人員要進病房,防護設備卻一般,就拿了個馬甲袋套在了對方頭上。「沒問題,隨時隨刻,我就是你們的12345。」蘇嶸說。

經歷了數個小區工作的蘇嶸,在當地幹部群眾看來,特別善於「處理矛盾」。而蘇嶸的秘訣就是:只要能給居民做事,任何人她都可以去「理論理論」。

2004年以來,蘇嶸先後擔任了5個居民區的黨總支書記,每個都是矛盾較多的「硬骨頭」。有個小區路面因先期設計缺陷,年久失修致使主幹道坑坑窪窪,物業和業委會因此矛盾重重。居委、物業、業委會俗稱為居民區裡的「三駕馬車」,三匹馬各跑一方,問題不得不一再擱置。

蘇嶸不理會這些困難,進社區黨員、困難家庭、居民骨幹家中,哪個人最和居委「對著幹」,她就先從哪裡下手。三個月裡走了一百多戶,在矛盾最集中的幾個居民身上就花了三四百個小時。有個業委會的成員出於私利,始終不願意配合,蘇嶸和居委、業委會偷偷拉了個小群,定下「軍令狀」:一晚上必須把群擴大到150人以上,在群裡收集業主們的同意書。結果,還真讓她幹成了!

「非典」時蘇嶸只有30歲出頭,讓她在居民區「一戰成名」的是與一位美籍高管的「較量」。這名高管最初並不配合社區防疫,蘇嶸義正詞嚴地說:「請你戴上口罩再跟我對話。」對方被蘇嶸的氣勢折服,問她是誰。在得到「我是一名中國社區工作者」的回答後,這位美籍高管感嘆:「中國社工了不起。」

曾獲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優秀黨務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蘇嶸也算是一個社區名人了,「生活有什麼變化嗎?」記者問她。

「榮譽多了,請我出去講課的人就多了;講課費多了,就能給居民做更多公益了。因為『買汰燒』都是老公承擔,所以工資是要嚴格交給他的。」蘇嶸又爽朗地笑起來。

「80後」方進:公交車界的「一拳」超人

一天3個來回,每個來回有49個站臺,共計147個公交站點,每次公交車停靠進站,車身離站臺都精準保持「一拳」的距離。

作為上海最知名的紅色公交線路71路的「一號車」司機,方進時刻把這個標準放在心裡:這個距離,可以讓乘客更方便地上下車。

公交車司機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日復一日的枯燥勞動背後是深入骨髓的細緻,最終形成一種「肌肉記憶」,這就是屬於方進的「匠心」。

從最早過彎需要站起來才能扭動方向盤的汽油車,到駕駛柴油車、「辮子車」(電車),再到現在的中運量新能源電車,1982年出生的方進已經是開了16年公交車的「老司機」。

1949年就曾開出線路、2017年重新開啟的71路,沿途經過上海不少知名紅色地標,是公交車司機都希望開行的線路,考核標準自然苛刻:需要5年以上駕齡、30萬公裡安全裡程,還有年齡限制。

即便是像方進這樣的「老司機」,依然要重新學起——考電車的N駕照、練車、背熟交通法規,「1400個題目重新學一遍」。

這還只是個開始。

晚上11點半運營結束後,到第二天凌晨4點半發車,中間的5個小時才是「新手」做任務的機會。電門的走向、站臺的位置……18米的公交車像巨龍一樣,如果站臺有弧度,怎麼把「車屁股」甩進去,更是技術活,每人每晚可能只能輪到一個小時練車。

這一小時對於方進來說特別寶貴。為了能通過考核,連續一個月,他都在夜間練車,力求每次都能「一拳」到位。

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師傅、另一位「勞模」徐美玲。

徐師傅有個百寶袋,裡面裝著針線包、暈車藥等物品。起初,方進搞不明白:公交售票員,帶這些幹什麼?有一次,一位白領在車廂滿臉通紅,做起「金雞獨立」的動作,徐師傅從百寶袋裡掏出創可貼遞上——原來,這位白領的腳被高跟鞋磨破了,正需要創可貼。

讓顧客感受到無聲的關照,這是方進從師傅身上學到的特質。

於是他自己設計了大量為乘客省心的「奇招」:老年人上車後掏卡不安全,就為他們設計出掛脖式的收縮卡套;上下車的臺階上,貼滿了反光的條幅和防滑條;途經盲童學校,他就把車門精準對準校門接盲童上下。

因為這些特別的「關照」,那些隨機走上這輛車的乘客,好像也無意間走進了方進的人生:家裡有喜事,老乘客可能會留一盒喜蛋、一包喜煙在調度站;水果攤主感受到了照顧,偷偷地在調度站留下了一箱水果……

最戲劇性的是,幾年前的一天,一位老太太問他「談戀愛」了嗎?方進說沒有。沒幾天,老太太遞給他一張紙條,說她帶著女兒乘過方進的車了,這是她女兒的QQ號,希望他聯繫。如今,這位乘客已經成了方進孩子的媽媽。

「做老百姓的專職司機」,在方進看來,這就是能讓人快樂一輩子的事情。

所有的71路公交車司機都有一個心照不宣的默契:每周六早上7點前後的吳寶路公交站,都要掐著點,儘量等候一位固定的乘客。

這樣的舉動,方進已經堅持兩年了。每到那時,一位已過半百的阿姨會推著輪椅,送她的兒子去武警醫院做血透。如果公交車快到,遠遠地,方進看到這位阿姨還沒到達站臺,就有意識地放慢車速,多等一個紅燈,讓她能推過來、搭上車。

方進至今不知道這位阿姨的名字,阿姨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每次總能準時上車。

「來自陌生人不經意間的一絲溫暖,這就是家門口的公交車吧。」方進說。

「70後」王承:瑞典同事說我是「Chinese Hero」(中國英雄)

要去北京參加表彰大會,王承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和瑞典籍店長安迪解釋自己的請假理由。同事七嘴八舌地說了半天,安迪說了一句,「我知道了!勞模就是Chinese Hero(中國英雄)。」以至於參加表彰大會回來,安迪聽說王承帶著幾位同期的勞模到公司交流,就來要求合影,因為這是一支「Chinese Heroes Team(中國英雄聯盟)」。

王承是上海宜家家居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安全風險經理,迄今在宜家工作15年。入職時,這家外資企業剛進入中國市場時間不久,「宜家是一個內循環,以往對外部的依賴度很低。相當於企業最初就是關門關窗的,慢慢地才願意請你來坐坐。」王承說。

在王承看來,工會不是一個只搞搞文體活動、群眾喜聞樂見就行的地方,而是一個讓職工發聲,在合理場合提出合理訴求的平臺。

剛到工會任職不到一年,在職工的支持下,王承就有了一個「出圈」的想法:他決定代表工會、代表職工,向公司行政方提出開展集體協商的建議。

當時,店長是一位法國籍店長,他對工會的文體活動比較支持,但對中國工會工作帶有偏見。不出所料,管理層婉轉地拒絕了這一要求。

權益談判,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換位思考,資方的許多顧慮,也並非有意刁難。王承收集了大量數據、事例和政策法規,一次次尋求和管理層溝通,抓住一切可能探討集體協商的優勢與必要性的機會。管理層最終坐到了談判桌前,和王承以及職工代表們進行平等協商。

王承有理有據地詳述提高工作效率、職工滿意度的重要性,並介紹了職工對改善企業經營的眾多建議。很快,資方認識到,談判過程中職工並沒有提出過分的要求,「不是來搞對抗的」,無論對於企業還是職工,籤訂集體合同都是一種互利共贏。

2012年5月29日,宜家家居有限公司籤訂了華東地區首份集體合同,覆蓋了上海宜家位於徐匯、浦東北蔡兩家商場的750名職工。在這份來之不易的集體合同裡,連為每一位女收銀員訂做小尺碼的安全鞋等細節,都寫在了裡面,成為維護宜家職工合法權益的一道有效屏障。

從交流、到交鋒、再到交融,如今,全中國的宜家商場都已陸續成立了工會並與職工籤訂了集體合同。

藉助這樣「一手拉企業,一手拉員工」的做法,王承有了一個更「出圈」的想法:利用工會等平臺,讓企業和居民、社區更深度地融合起來。

宜家家居所在的徐匯區田林街道,成立於1985年,居民區的很多基礎設施相對比較陳舊,無法滿足周邊居民的需求。

「能不能把宜家搬到社區裡去?」

老城區停車難?協調之下,宜家徐匯商場夜間向居民們開放地下停車庫,提供「潮汐式」停車服務;

企業自建「愛心媽咪小屋」有難度?就把宜家設計師送入市總工會的公益項目訓練營裡手把手教,貼心地為企業設計分星級的建設「菜單」,讓企業可按樣板間「點菜」,優先配送安裝,如今已有2000餘家企業加入「愛心套餐」。

在王承看來,「出圈」的前提條件是「雙贏」,找到企業和社區深度融合的平衡點。如今,宜家越來越覺得自己是社區的一部分,積極參與到社區的各種綜合治理工作中。

在街道的支持下,王承組織挑選了幾位熟悉宜家產品的同事,一個居委一個居委地走訪、測量,了解社區工作的需要,匹配適合社區的設計風格、價位。田林街道的一些鄰裡小匯、黨建服務站、居民區活動室,有了全新的公共「客廳」設計,打破了原有行政化的模式,用開放、互動的方式,打造了一個「家外之家」。

「宜家的願景一直是:為大眾創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我們希望企業願景能和實實在在的社會服務結合在一起,讓外資企業和社區深度融合起來、共同發展、共建共享。」王承說。

「90後」陳慶云:70年只愛一種化學元素

在田林十村一棟老房子的頂層,一對老夫妻的房子尤為安靜,他們很少出來遛彎,屋子裡也鮮有聲響。鄰居們並不知道,這裡住的陳慶雲院士是我國有機氟化學領域的創始人之一。

陳老今年已經91歲了,卻依然每周二、四、五的上午到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所上班,帶博士、碩士,做課題,看文獻,幫助學生修改開題報告,全程參加組會。其餘大部分時間,他就安靜地待在房間研讀氟化學方面的文獻,從20多歲到如今,陳老已經堅持氟化學研究近70年。

1956年,陳慶雲前往莫斯科留學,攻讀副博士學位。在沒有進入實驗室前,老師一對一教他俄文。那會兒正好趕上蘇聯的人造衛星上天,跟老師學的第一個詞就是「人造衛星」。

「那時我就感到,國家實力和科技創新密切關聯,科技創新又離不開基礎研究。」陳慶雲說。

上世紀50年代,「兩彈一星」工程所需新型化工材料——氟橡膠,可以用於航空、飛彈、火箭等尖端技術和儀器、機械等工業領域,美國杜邦1948年就已成功實現商業化生產,但對中國一直進行封鎖。

回國後,陳慶雲所負責的,就是氟橡膠中一個成分的獲取方法。那時,這一成分需要電解製作,費勁費力氣。在陳慶雲和團隊的不懈努力下,兩三年後找到了新辦法。直到今天,全世界都還在使用這一新方法進行合成。

儘管科研成果已經從實驗室走到了工廠,但陳老依然時常談起自己的兩大遺憾:一是理論方面的儲備不夠,如果再上一次大學,一定把物理和數學等基礎學科學得再深一點;二是應用方面做得還不夠。

在他看來,基礎研究的「最先一公裡」很重要,有效銜接成果轉化、市場應用的「最後一公裡」同等重要。數十年來,他一直和自己的學生強調,「終究要做對社會有用的東西才可以」。

「我到杜邦去參觀,誇他們幹得好,他們說我們老闆有錢,掙來的錢不是滿足於今年賺錢、明年賺錢,而是投入下去,十年以後賺大錢。所以杜邦厲害啊,不賺小錢。」陳慶雲說,我們現在的基礎研究,也得同步考慮怎麼轉化應用,「科研最終要從瓶瓶罐罐,走到工廠裡去,走到對國民經濟起作用的地方去。」

2017年,一位愛爾蘭化學家在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詳細介紹陳老開發的一種化學試劑「陳試劑」的研究和應用情況,作者認為這一有效的試劑沒能得到充分利用,希望通過評述讓更多讀者注意到。

看到文章,陳老不僅沒有因為自己的研究被國際同行關注而高興,反而憂心忡忡,「文章說『陳試劑』是被遺忘了的試劑,這從一個側面反映的是,從基礎研究走向工廠應用,中間還有很多阻礙要突破。這些困難,是每一個科研人都需要去攻克的。」

在陳老和團隊長達70年的持續努力下,到本世紀初,國外的同行給了上海研究「氟」的團隊一個特別的稱號——「上海氟化學」。只要是這一領域的同行,都知道這支力量強悍的研究團隊。

「我們做學術研究有三個『金標準』:The first,你第一個發現的;The most,你做得最多;The best,你做得最好。」陳慶雲說,團隊中所有人都用這個「金標準」來要求自己。「最終,不看頭銜、不求表彰,看的是有沒有做原創性引領性的工作,在中國形成一個點一條線,甚至一個面,最終帶動一個群體。」

陳慶雲雖已退休多年,依然堅持參加各類學術會議,閱讀最新的學術文獻。在他的學生看來,陳老似乎是一個閱讀量巨大的「百科全書」,當學生遇到問題,陳老可以一口說出哪個最新文獻是和這個問題相關的。

「如果我一個星期沒看文獻,就會心裡發慌。那麼多新材料,就算不睡覺我也看不完啊!人活著就是要渴望新的知識,不然就沒意思了。」陳慶雲說。(記者周琳)

相關焦點

  • 上海這個社區,住著130餘名勞模!那裡有什麼故事?
    位於上海市徐匯區的田林街道,是個生活和工作著10餘萬人的社區,有退休和在職的勞模及先進工作者130餘名,其中在職全國勞模10名,市級勞模41名,他們最大的91歲,最年輕的才33歲。讓一位勞模成立一間工作室,帶動一方社區、一家企業、一車乘客……最終形成一支榜樣隊伍;街道以黨建引領、勞模示範,全方位打造先進服務陣地圖、資源區域圖和聯動共建圖,一個「楷模社區」是這樣幹出來的首發:12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成風化人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琳「70後」蘇嶸
  • 民族精英 人民楷模 共和國功臣 勞模、職工、工匠暢談如何弘揚勞模...
    勞動美」新篇章——全國勞模、巴士三公司71路中運量公交車駕駛員方進  本屆全國勞模、巴士三公司71路中運量公交車駕駛員方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道,習總書記近40分鐘的講話,多次響起熱烈的掌聲。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黨和國家給予勞模的榮譽,是對他們日常工作高度的肯定。
  •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我省首個勞模工匠主題展館...
    1月6日,山東省第一個勞模工匠主題展館——青島市勞模工匠展示館正式開館,向社會講述青島特色的勞模故事、勞動故事、工匠故事,向一代代創造和見證了青島榮光的勞模工匠致敬,向一批批以勞模工匠為代表的島城勞動者致敬。
  • 為「時代楷模「立像——八步沙「六老漢 三代人專題美術作品展在...
    ,12月4日,由甘肅省委宣傳部、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家林草局宣傳中心主辦,甘肅省文聯、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市委、市政府承辦的為「時代楷模」立像——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專題美術作品展在中國文聯中國文藝家之家展覽館隆重開幕。
  • 四川省勞模工匠宣講團走進西華師範大學 聆聽勞模致敬工匠匠心築夢...
    四川在線記者 郝勇聆聽勞模故事,致敬工匠精神,11月19日,「時代楷模」其美多吉、「大國工匠」潘玉華、「世界技能大賽冠軍」曾正超等3位四川省勞模工匠宣講團宣講員走進西華師範大學,現場講述了他們匠心築夢的故事,在學校師生中迅速掀起了一股崇尚勞模
  • 他們帶著112枚獎章載譽歸來——市總工會即將開展勞模精神大討論
    10667個集體,31515人次——這是自1950年至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召開的15次全國勞模表彰大會累計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總數。2020年,這個數字再次刷新——新一批勞動楷模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至高褒獎。上海在今年確定了112人,他們榮獲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代表的榮譽稱號。
  • 奮鬥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裡的新時代楷模——記全國勞動模範、時任...
    >奮鬥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裡的新時代楷模——記全國勞動模範、時任虎豹局綏陽局局長付景峰 人民創造歷史,勞動成就偉業。他被評為全國勞模,都是大家口口相傳,做的實事也擺在那了。」這就是從大家口中了解到付景峰最多的描述。 2017年9月,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綏陽局掛牌成立,付景峰兼任虎豹局綏陽局局長,至此,他在平凡崗位上不斷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勞動精神、林草精神、虎豹精神,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學習的榜樣。
  • 書評|《中國夢·勞動美—勞模精神伴成長》:以夢為馬 不負韶華
    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吳向紅 吳韞麗 曹曉彤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自1950年黨和國家首次表彰勞動模範的70餘年來,我國各行各業、各條戰線英雄輩出、群星燦爛。用勞動模範的先進事跡,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國大中小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2020年12月,面向幼兒園、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和高中學生的《中國夢· 勞動美——勞模精神伴成長》系列讀本(5本)正式出版面世。這套讀本由湖南省總工會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這是全國首套以勞模精神為素材的讀本。
  • 這梗代指行業中的楷模
    這梗代指行業中的楷模時間:2020-04-14 18:16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業界標杆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行業中的楷模 行業中的楷模,因其 而受到人們的追捧的存在。在土味美食吃播裡指那些擁有獨特技術的吃播。例如快手美食吃播雲子!!!
  • 草莓地裡種出「勞模」來
    江蘇句容白兔鎮草莓種植始於1983,經過30餘年,草莓產業得到發展,白兔草莓取得了中國草莓之鄉的美譽,成為全國各次評獎金獎的常客,先後有4位莓農獲得全國、省、鎮江市及我市勞模。在全國草莓種植行業中有句話廣為流傳:全國草莓看江蘇,江蘇草莓看句容,句容草莓看白兔。白兔草莓緣何如此受到青睞,勞模的示範帶動作用功不可沒。
  • 求是網評論員: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並向全黨全國發出號召,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著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 上海首部記錄社區記憶的文字集發布 回望百年社區歷史
    原標題:這位99歲老人,曾給鄰居董竹君送去一個水果籃,籃裡藏著一封信  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在新書《回望》中講述了自己父輩的故事  日前,上海首部記錄社區記憶的文字集《社區記憶——百位長者口述歷史》(下簡稱《口述史》)正式發布。長寧區江蘇路街道歷時一年,採訪了社區內106位老人,在總時長180多個小時的對話中整理出27萬字口述資料,匯同500餘張歷史照片集結成冊,完成了對社區歷史跨越百年的回望。
  • 感動社區人物楷模獎|孔暉:給孩子們打開窗,看看外面的世界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26年以來,孔暉在村子裡義務教學,給不同年級的孩子們上英語課。每到周六,孩子們都會準時到達,低年級和高年級分不同時間段上課,最多時候能有30多個孩子。1月8日,作為新京報第十四屆感動社區人物楷模獎獲得者,孔暉做了個人故事的分享,她也是此次活動中,最為年長的獲獎人。1966年大學畢業,孔暉被分配到新疆,退休後在北京南地村開始資助村民。
  • 弘揚勞模精神 凝聚奮進力量
    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在民族復興新的歷史進程中,更需要弘揚勞模精神,凝聚奮進力量。大力弘揚勞模精神是引領教育廣大職工的重要抓手。勞模精神代表著社會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的主人翁精神風貌,包含著社會主義價值內涵,對於全社會弘揚勞動光榮的價值理念,形成熱愛勞動、勤奮勞動、尊重勞動的社會氛圍,激發勞動者的創造活力,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 「醫」起學四史|紅色故事誦讀(五):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黃大年
    「醫」起學四史|紅色故事誦讀(五):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黃大年 2020-06-27 04: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堪稱「作死」勞模的動漫角色,除了白井黑子,還有這些角色也是
    「作死」指的就是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做了會有危險,但是還偏偏要去做的行為,這不論在二次元還是三次元都是很常見的情況。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主要要說的就是二次元中那些堪稱「作死」勞模的動漫角色!在看到這個主題的時候,你們第一個想到的角色是誰呢?是不是《某科學的超電磁炮》中的白井黑子?
  • 重慶勞模團集合完畢 即將赴京接受崇高禮讚
    全國勞模、肛腸專家何朝剛為勞模團成員做健康知識講座2020年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行前動員會現場  11月20日,重慶市赴京出席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的勞模團在指定酒店集合完畢,並按照2020年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籌委會辦公室的統一要求
  • 精神燈塔點亮時代,年度盛典致敬楷模
    這些楷模均來自基層一線,行業、地域分布廣泛,覆蓋60後、70後、80後、90後等各個年齡層次,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發布儀式以「光耀新時代」為主題,用紀實短片、現場採訪等多種形式,再現楷模們的真情故事,感人至深。「荊楚楷模」推薦評選工作自2014年啟動以來,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先進性、時代性的楷模,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榜樣的力量深深植入荊楚大地。
  • 今夜,重慶的「封面」給了這位來自大山深處的「時代楷模」
    中宣部近日授予重慶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時代楷模」稱號。今(18)日晚,重慶全城地標建築交相輝映的燈光裡,流動著毛相林在懸崖絕壁上鑿出脫貧致富路的光影故事。得知「時代楷模」是全國重大先進典型,毛相林也是我市第3位「時代楷模」,退休教師黃明清直言:「在毛相林身上體現的就是一心為了群眾的精神,遇到危險願意站出來,遇到難題也不退縮,所以才受到那麼多群眾的支持,時代楷模的榮譽他當之無愧。」
  • 扎心了,楷模人!2018我們的那些大事記
    楷模作為一家從來務實、不玩虛的企業,即便面臨行業環境的嚴峻考驗,依然堅守初心、砥礪拼搏,在全體同仁的努力下,2018楷模同樣取得了優異成績,成為今年「經濟寒冬異軍突起」的另類典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2018楷模經歷的大事記。  1.大家居整裝時代「朝聖之地」:楷模家居西安生活館  2018年初,楷模家居全新生活館在西安驚豔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