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11月30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張雅靜)走進江西省分宜縣分宜鎮介橋村的檔案室,窗明几淨、溫溼適宜,6組標準檔案櫃一字排開,隨手打開第一節櫃門,映入眼帘的是依據年份及序號整齊排列的十幾本黨群類文書檔案,陳舊的紙墨味撲面而來,好似訴說著這個文化古村的悠久歷史。幾個月前,這裡還是一間物品雜亂的收納間,而現在,它已經成為這個文化古村的「走馬燈」。
如今,分宜鎮的鎮村兩級幹部都感嘆鄉村檔案室建設給基層工作帶來的新變化。「以前村裡的檔案按照村幹部的分工由不同的人整理,村民來查資料的時候很不方便,哪怕是村幹部要找一些時間久遠的資料也很費時,現在村裡的各類檔案集中整理、分門別類收集在檔案櫃裡,找起來方便很多,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介橋村婦聯主席曾志媛說道。
建出來的「標準樣」。為貫徹落實全市檔案工作服務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國家試點工作,分宜鎮抓早、抓全、抓細,大力推進村級檔案硬體提升工程,在一個月內將1個鎮級、16個村級檔案室全部打造成「五有」「八防」的標準化檔案室。為檔案工作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三農打下了堅實基礎。
整出來的「規範化」。檔案整理關鍵在於「整」,將檔案收集全、整理好是重中之重。分宜鎮多次邀請相關業務部門的專業人士入村指導,召集各村檔案員現場學習,通過召開布置會、培訓會、現場會提升大家的業務能力。「大臺村檔案室8號箱櫃裡面有14本扶貧移民項目檔案資料,記錄著大臺村2005年-2019年移民項目檔案。其中,茅棚下村小組就有水泥路、自來水、山塘、亮化工程等幾十個項目資料。近十幾年來,茅棚下村莊多次實施扶貧移民項目工程建設,內容由產業發展到民生工程,由基礎設施到休閒文旅活動場所建設,由人居環境整治到美麗家園建設,共投入項目資金400多萬元。每一個工程項目檔案都是鄉村振興的見證,這些檔案見證了茅棚下由一窮二白蛻變為富裕新村。」大臺村會計嚴梨生感慨道。
理出來的「安全感」。檔案不僅僅承載著歷史,還提升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群眾生活,更有效解決了信訪糾紛。很多村都嘗到了檔案整理工作的「甜頭」。水北村村幹部葉平介紹:「水北村橋背組集體土地被同村塘邊組部分村民長期霸佔,今年橋北組幹部上戶要求塘邊組歸還時遭到強烈拒絕,並且說這塊土地是自己村小組的不屬於橋背組,兩組村民關係一度惡化。後來村裡引導橋背組村民到村檔案室查閱地籍檔案、翻閱圖紙,證實該土地確實屬於橋背組集體,最終幫助橋背組集體解決了這次土地糾紛。」「新村村以檔案整理工作為契機,對於村、組的三資清理工作進行全面清理和核查。找到了村組的房屋、店面出租協議、合同,特別是時間跨度很久的房屋、店面等出租協議、合同的原始憑證,對於存在不規範、不合理的出租協議、合同,按照規定的時間節點整改到位。在為三資清理工作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的同時,清理出不規範村組出租協議、合同13份,預計可以增加村組集體經濟收入約3萬元。」新村村幹部彭漢政說道。「真沒想到,都過了三、四十年了,我的退伍軍人檔案還保存的這麼好。我今年滿60了,村幹部說有優撫政策,每個月可以領退伍軍人補助。但是我的退伍證找不到了,可急壞了我,村幹部說幫我到檔案裡找退伍軍人登記表,這下可以享受補助了,可幫了我大忙。」從檔案室查找到退伍軍人登記表的萬溪村退伍軍人黃秋生感激地說。
每一份檔案都是一個故事,它見證歷史變遷、見證時代發展,更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為了夢想而奮鬥的模樣。分宜鎮抓住全市檔案工作服務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國家試點工作契機,堅持「以民為本、服務基層」理念大力抓好鄉村檔案工作軟硬體提升工程,打造「標準化、規範化、信息化」的鄉村檔案品牌。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而對於平凡的村民們來說,吃得飽、穿的暖、生活富裕、環境優美,實現脫貧致富、鄉村振興、土地確權等等才是他們平凡而又偉大的夢想。這些夢想的實現,不僅呈現在他們幸福的笑容中,也都藏在這些小小的檔案盒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