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小小的一碗餛飩,大約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都有著獨特的地位。學生時代,複習功課到深夜時,媽媽總會端來親手包的鮮肉小餛飩做宵夜,一碗下肚,連夢境都是香甜的;上了大學,學校邊不起眼的小攤上的一碗餛飩,對於吃夠了食堂大鍋飯的學子們來說,卻是了不得的美味,即使畢業了也還念念不忘;剛剛工作時手頭拮据,出去吃飯,卻只能跟戀人分享一碗幾塊錢的餛飩,可是兩人頭碰頭的吃上這麼一碗,心裡都要樂出花來……一碗小小的餛飩,卻在不經意間承載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回首想來,讓人感覺到無比的溫暖。
餛飩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西漢時期已經問世,南北朝時已十分普遍。《都門雜詠》中記載說:「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清湯潤物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且人們對它有不同的稱呼。如北京、江浙滬一帶仍稱之為餛飩,廣東則因口音不同而沿「餛飩」之音稱為雲吞,福建、臺灣稱之為扁食,四川則叫它抄手……今天,我們一起來見識一下各地的特色餛飩。
上海|薺菜肉餛飩
對上海人而言,最最深入人心的大餛飩莫過於薺菜肉餛飩了。上海是吃菜肉餛飩的老家,尋常要是說,「今朝吃餛飩好伐」,那一定是指菜肉餛飩。現在一年四季都買得到薺菜,但最鮮美的薺菜肉餛飩,一定是用陽春三月裡的野生薺菜製作的,那種鮮美柔嫩的滋味,是大棚薺菜難以望其項背的。
南京|辣油小餛飩
南京人是出了名的愛餛飩。如果要評一道人氣最高的本地早餐,小餛飩配辣油毫無懸念地穩居榜首,不少南京人幾乎天天早起都要來一碗,理所當然地如同一項例行公事,永遠也不會厭煩。著旺火,煮著餛飩。湯頭一衝,辣油一舀,路人紛紛循香而來,在小攤前排起長龍。打扮入時的姑娘和穿著汗衫的大爺,擠在同一張桌子上喝餛飩喝得不亦樂乎。
正宗的南京小餛飩必然要以輕薄的方形餛飩皮包餡兒,餡料只用豬肉靡和姜蔥調味,筷子或竹篾少少地一刮,粉色的肉餡在皮中央拓開硬幣大小的薄薄一層,手指輕攏,就猶抱琵琶半遮面地收了口。如此體量,滾水裡浮兩下,餛飩起,半透明的皮子粉紅的餡,紗裙一樣在鍋裡飄著,當即便能撈進湯頭裡。至於湯頭,各家自有講究,不過萬變不離其宗,不論用什麼湯頭,都不會少一勺榨菜末、一勺幹蝦米、一勺豬油、一把蒜花,以此吊出鮮味。皮薄可以透光,湯鮮而燙,餛飩被煮的滑溜直接一吸就入口吞下,所以叫喝餛飩。南京人為了喝餛飩甚至還作了一首南京話唱的本土歌曲。也許歌詞已經記不甚清,但是那一句「啊要辣油啊?」卻成為了連外地遊客都會說的經典對白。
蘇州|泡泡餛飩
泡泡餛飩,可算是餛飩家族裡的袖珍品,即便將三四十個聚到一起也僅一捧而已。「泡泡」二字,便是喻指其外形之小巧瑩潤。泡泡餛飩可歸入小餛飩之列,但做法較之尋常小餛飩更為精細。要點有兩個:一是皮子,二為包法。機制皮子只是半成品,店家在包餛飩前,還需用空瓶(擀麵杖也可)對其進行再度加工,直至將皮子擀到幾近透明時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