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餛飩地理

2021-01-11 食味藝文志

撰文 | 魏水華

頭圖 | 熊大白

中國,是一個多元文明的聚合體。

宏觀來看,從高山到大河、從沙漠到海洋,豐富的地貌匯聚了多樣的民族、宗教和風俗,在國家認同的串聯下,成就了共有的歷史記憶。

微觀來看,所謂中國飲食,也是由各式各樣的烹飪方法,和因地制宜的食材,在同一種語言的架構下,成就了一本名叫「中餐」的恢弘巨著。

餛飩,一個典型的例子。

No.1 壹

在中餐裡,餛飩可能是稱呼最多的一種食物,抄手、雲吞、包面、清湯、扁肉、扁食、肉燕、乃至餃子,是各地對餛飩千奇百怪的叫法。

為什麼一種簡單的小吃,會在各地的文化語境中,發展出完全不同的滋味和多元化的表達?

事實上,小麥粉製作的麵皮,天然就適合製作成包裹餡料的食物。它本身帶有紮實的口感和生動的麥香,是一種蒸煮煎烤皆宜的主食;同時,麵皮有一定的防水和防油性,能保持餡料的原汁原味;更重要的是,麵皮導熱慢、儲熱大,能讓餡料更均勻緩慢地加熱。

這些優點,並不止中國人發現。在英語裡,就有ravioli、dumplings等詞。各國人愛吃的餡料也千變萬化,肉禽、魚蝦、蔬菜、香草、奶酪,甚至水果果醬,只有想不到,沒有用不了。

一種世界性食物。

但中國人卻給這種食物起了一個有趣的漢語名字:混沌。這是東方上古傳說中,人們對世界開闢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狀態的形容詞。

因為麵皮包裹餡料的食物,在古人看來無眼無口,沒有七竅,用混沌形容正合適。依據漢字造字法,替換與食物有關的偏旁,就成了今天家喻戶曉的餛飩。

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顏氏家訓》裡記載的一句話「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這句話透露出兩條信息:最晚在南北朝時期,餛飩已經是廣泛流行於漢族社會的食物;本著節省原料的目的,當時的麵皮大多被擀成圓形,摺疊起來包裹餡料,就變成了半圓形的「偃月」。

是的,就是餃子。

今天的安徽江蘇北部、河南西部、山東東部、湖北北部的很多地方,都把豬肉餡兒的半月形餃子稱為「餛飩」,把元寶形的餛飩稱為「水餃」。這種稱謂上的混亂,源自於餛飩餃子同出一物的飲食變遷。

No.2 貳

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食物上最直觀的標誌,就是把填肚子的「常食」和消遣用的「閒食」區分開來。

在經濟文化空前發達的宋代,開封街頭出現一種名為「角子」的小吃。人們用植物油把做得非常小巧的餛飩煎熟,或加入芋頭粉煮成半透明後,當成零嘴出售。

為了滋味更好,麵皮被擀得儘可能薄,餡料則加得儘可能多。從模樣上來看,已經與今天皮薄餡豐、湯汁滿溢的鍋貼,或者小巧可愛的芋餃區別不大。

在淮揚地區,人們吃早茶的時候,有一味必點的小吃「餃面」。顧名思義,這是把餃子和麵條煮在一起的食物,但端上來後,第一次吃到的人往往會非常詫異:這哪裡是餃子,明明就是半透明麵皮的餛飩嘛。

事實上,這正是文人氣濃厚、講究「吃不求飽點心」的揚州風格,對宋代「角子」閒食文化的一種傳續。

而在1500多公裡外的廣東,人們把粵式早茶裡一種與淮揚「餃面」極其類似的食物,稱為「雲吞麵」。「雲吞」兩字看起來頗具詩意,其實用粵語讀一讀,雲吞(wuen tuen)的發音,與吳語裡的「餛飩」一模一樣。

今天的廣式雲吞,是中國餛飩譜系中最重要的種類之一。加了芋頭澱粉呈現半透明的麵皮,包裹著手剁上勁,嚴格按照三肥七瘦選料的肉餡,再加入炒芝麻和大地魚粉調味,一招一式,都充滿了富宋流傳下來的「閒食」風情,和南方開放地區食不厭精的風氣。

為什麼廣東人把「角子」又變回了「餛飩」?造成這種混亂稱呼的原因,今天已不可考。可能是嶺南地區遠離中原,口口相傳發生誤讀;又可能是對抗餃子在北方大規模流行,南朝遺老們秉承漢禮、堅持古訓的結果。

No.3 叄

南宋滅亡,蒙元入主中華,除了政治和民族上的同化融合之外,在文化上也產生了深厚的影響。漢語裡的蘑菇(moog,草原上的食用菌)、燒麥(suumai,沒有冷卻的點心)等食物名詞,最早都是來自蒙古語音譯。

但「餛飩」又非常特殊。源自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的「混沌」,在文化傳統單薄的蒙古語裡,沒辦法直譯。但代表了平民閒食的「角子」,卻能翻譯成「bansh」。

這一語言上的機緣,直接產生了兩個結果:「角子」和其諧音「餃子」,在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影響力較大的地區大規模流行,甚至取代了宋以前「餛飩」的稱呼。

同時,餛飩還出現了另一種別名:「扁食」。

在今天的河南洛陽、南陽,山西的晉中、臨汾等地,人們依然把餃子稱為「扁食」,這是對蒙語「bansh」的簡單音譯。

而在福州,當地人則把餛飩稱為「扁食」。福建人喜歡「敲肉」,用物理方式捶打肉糜,出膠後成為彈牙的肉茸,除了做丸子之外,這種肉茸也適合包扁食,有濃烈的肉香。所以福建人也把扁食稱為「扁肉」。

與此同時,福州還有另一種小吃「燕皮」,大多是將魚肉、豬肉,或者兩種肉混在一起,加入番薯澱粉,捶成薄片再曬乾。某種程度上來說,燕皮是午餐肉的進化版,但因為曬乾捶緊,所以質地比午餐肉綿韌耐嚼得多。當地對燕皮的吃法充滿想像力,加入青菜葉煮沸,是燕皮湯;切絲後滾在肉丸子表面蒸熟,是燕絲肉丸;油炸得脆口後沾辣椒醬和番茄醬吃,是類似於鍋巴的炸燕皮。

當然,燕皮最重要的用途是包扁肉——這正是中國餛飩譜系裡一種獨特的「肉包肉」傑作,肉燕。

No.4 肆

角子、扁食、肉燕等稱呼,讓中國餛飩越來越多元化。人們對餛飩的想像力仿佛被開了光,陸續形成了光怪陸離、充滿地域特色的叫法和做法。

因為南明拉鋸、湖廣填川等一系列特殊的歷史事件,四川盆地在清中葉後,成為中國平民文化最興盛、最具煙火氣息的地區之一。當地把餛飩稱為「抄手」,據說是因為百姓喜歡冬天吃這種熱騰騰的食物,就像兩手抄在懷中取暖;又有說是因為餛飩皮薄易熟,雙手在胸前一抄,一兩分鐘後攤主就能端上桌。

畫面感極強的「抄手」二字,決定了抄手這種平民飲食,需要用紅湯、雞油、胡椒等充滿張力的湯頭蘸料來搭配。

濃墨重彩,方顯市井本色。

湖北人把餛飩稱為「包面」、安徽人把餛飩稱為「包袱」,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麵皮裡包裹了豐富的材料。這些地區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肉食曾經比較難得,但各類蔬菜瓜果取之不盡。當地人就在豬肉餡裡加入豆腐、香菇、筍片、蔥姜等各種地裡長出來的東西,豐富了滋味、節省了肉,也讓一頓餛飩吃完,肚子裡的營養結構更加全面豐富。

江西人則把餛飩稱為「清湯」,作為長江中遊全國淡水資源最充沛的地區之一,當地一直有源遠流長的喝湯傳統。老表湯、瓦罐湯,層出不窮。還有人說早湯配拌粉,晚湯配炒粉,才是江西人完整的一天。

所以,當地對餛飩的湯頭提出了很高要求,老母雞熬的湯要清澈鮮美,才能承受烘託餛飩本身的清爽宜人。乾脆改名「清湯」,更符合這種食物的味道。

而對於南宋故地江浙地區而言,扁食、扁肉等充滿異域色彩的詞,曾一度被百姓牴觸。心懷故國的當地人,倔強地堅持著「餛飩」這個古老的稱呼。甚至還演繹出了「大餛飩」和「小餛飩」兩種邏輯完全不同的食物。

大餛飩是主食,要用梯形的餛飩皮,以元寶的形狀,包進更多的食材。餡料的選擇要葷素搭配,豬肉是主角,可以摻入一些海米、乾貝、黃魚、牛羊肉等精貴材料,豐儉由人;蔬菜則根據季節限定,筍、香菇、薺菜、小青菜、雞毛菜、矮腳大青菜或者芹菜都宜。最重要的是要加入一定的肥膘,才能把餡子調得溫柔滋潤。

小餛飩是零食,餡子是次要,一丁點豬肉即可,重要的是麵皮和湯料。早餐攤裡稱為縐紗餛飩,縐指表面皺起,紗指皮薄半透明,少了一個標準都不正宗;夜宵攤裡的則被稱為柴爿餛飩,形容流動餛飩攤用劈柴加熱煮餛飩,並打著竹板叫賣的樣子。縐紗餛飩講究爽滑,不能在湯裡久泡,開水衝紫菜榨菜即成;柴爿餛飩則需要柴火久煨豬骨雞架,燉出的白湯搭配。

小餛飩們的共性是,單獨一份吃不飽,只能當成豆花、粥或者牛奶的替代品,用來搭配生煎、油條、燒餅等「紮實」的點心,才稱得上一頓早點或夜宵。

| 巴蜀抄手|

| 山西扁食|

| 湖北包面|

| 江西清湯|

| 兩淮餃子、江浙大餛飩|

| 江浙小餛飩|

| 福建肉燕|

| 兩廣雲吞|

-END-

木心說,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而波德萊爾有時不如一碗餛飩。

這句話說得有點玄乎,但如果把「人生」理解為柴米油鹽的當下,「波德萊爾」理解為詩與美的遠方,就容易懂得多。

對當下和遠方的泛泛而談,真的都不如一碗慰藉人心的熱餛飩更加美妙。

相關焦點

  • 扁食與餛飩的區別是什麼?餛飩的包法有哪些
    扁食和餛飩,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有吃到過的,它們的做法大致相同,基本上都是用白色的皮,包裹著餡料,然後下鍋燉煮之後就可以食用,很多人就在疑惑扁食與餛飩的區別是什麼?餛飩的包法有哪些? 一、扁食與餛飩的區別是什麼
  • 著名的傳統小吃餛飩
    古代的中國人其實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把它稱之為「渾沌」,然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被稱之為「餛飩」。在這個時候,其實餛飩與水餃它們並無區別。千百年來水餃並無明顯改變,但是餛飩卻在南方發揚光大,越來越火,佔據了獨立的風格。從唐朝起,就真正的開始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 青菜餛飩的滅亡
    伐曉得從撒晨光開始,菜肉餛飩麼了,手鏨芯子麼才是上海寧切額餛飩咯。現在統統才是薺菜肉額,大概是千裡香進來?@暴走小豬:上海沒有青菜餛飩這個叫法的只有菜肉餛飩 或 薺菜餛飩菜肉餛飩= 青菜+豬肉糜+豬油渣+榨菜末+香菇(可選)
  • 愛吃餛飩的看這裡,教你做草頭餛飩,手把手教會你餛飩的包法
    大家好,這裡是【劉一手美食】,關注老劉,每天分享一道好吃又實用的家常菜1、餛飩是一個漢語詞彙,漢語拼音是hún tún 或者hún tun 輕聲;粵語:wn3 tn1,音同「雲吞」;山東話:hún dùn;英文名:Wonton、Huntun
  • 鮮蝦餛飩餡的做法竅門 鮮蝦餛飩餡的做法竅門
    非常的好剝;2、保存:找一個大的平底盤(可以保證放進冰箱冷凍倉的盤子)鋪上一層保鮮膜,把餛飩互補粘連的碼在盤上,送入冰箱冷凍倉,1個小時之後,餛飩都凍硬了,將餛飩裝進保鮮膜袋裡紮好口,繼續放冰箱冷凍倉保存即可;3、在下冷凍餛飩吃的時候,記得水開後下餛飩,然後轉小火煮餛飩,適當的用鏟子推動餛飩,防止粘鍋。
  • 餛飩皮居然還能這樣吃,感覺以前的餛飩白吃了!
    其實就菜場買點餛飩皮,回來也能做很多的美味,隨小編一起來看看。 一:快手香蕉派 1、準備好香蕉和餛飩皮2、香蕉對半切開後再分四段,分小段切片 3、並將香蕉片放置餛飩皮中 4、用手輕推,使其均勻鋪在餛飩皮上 5、餛飩皮對摺,四邊粘緊 6、用叉子再按一下四周,加固,防止煎的過程中漏餡 7、平底鍋刷一層植物油,包好的香蕉派放入
  • 餛飩的做法配方大全
    餛飩的做法配方大全。據西安蜀湘情緣的老師介紹,大概是因為它的玲瓏精緻,或者是因為它的味道鮮美,受到太多人的喜愛並成為早餐桌上的常客,所以便很快在南方也發揚光大起來。很多人不僅喜歡吃餛飩,也喜歡在家製作餛飩,而在家做的是餛飩,吃的卻是家的味道,餛飩的製作,不僅在於表皮和包製,更在於餛飩餡的做法,下面西安蜀湘情緣的老師就為大家分享一下好吃的餛飩餡製作方法和步驟。
  • 溫州的大餛飩,兒時的美味,全國各地餛飩的叫法各不同
    這種售賣餛飩的敲擊方式是本土最古老的喊法,再加上用炭火爐子來烹煮,冒著還未充分燃盡的煙火氣和餛飩的熱水氣。這種美好的場景已經隨著孩童時代消失了,真是一件遺憾的事情。現在經歷過那些的人不是在家裡吃飯就是在飯店,已經很少有機會再見到當年的樣子。如果想找的話也得專門去特定的街頭小巷,可謂是很困難了。
  • 餛飩和餃子有啥區別?
    餃子和餛飩都是中國的傳統美食。是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美食,也可以是主食。餃子和餛飩它倆的名氣一樣大。雖然都是麵食,都是包餡,可是就是不一樣,有人說它們是一樣的沒有區別?也有人說它們區別很大?尤其是外國人吃完後,都說沒有區別?說一個在早上吃,一個在晚上吃,還說一個論斤賣,一個論碗賣!」
  • 北京人常說「冬至餛飩夏至面」,餛飩好吃,但你知道它的由來嗎
    其實,還有一種食物和餃子非常的相近,那就是餛飩。餛飩在每個地方的叫法是不一樣的,在廣東被稱為雲吞,四川叫做抄手,湖北稱包面等,反正是叫法繁多,不過的都是同一種食物。說到餛飩,你知道他的來歷嗎?之前聽老人說是由一場戰爭得來的,在北京,有種說法叫做「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又為啥要吃餛飩呢?
  • 餛飩和餃子有什麼區別?論混沌與餃子的起源
    南方人喜歡吃餛飩,北方人喜歡吃餃子,這是飲食習慣的地區差異之一。餛飩和餃子都是用細麵粉包起來,蒸或煮,吃的原料和方法都一樣。不同的是,餛飩的形狀像西方修女的帽子,而餃子的形狀像一個半圓形的月亮。我認為「餛飩」是「渾沌」,包含「太極之初,混沌未分」,「混沌相連,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之意。
  • 餛飩又叫抄手?全國各地你知道關於餛飩有多少種叫法嗎?大寫服!
    抄手,在北方地區統稱為餛飩,是我國漢族傳統的一道麵食,因為各地風俗不同,對於餛飩的叫法也有所不同。  在江南,包括上海、浙江等地的吳方言中,抄手的叫法變為了餛飩,與粵語的發音頗為相似。上海餛飩也是著名的美食,起做法就是滾水煮熟,然後放入高湯中,食用的時候加入香油及少許醬油。
  • 流傳千年的餛飩背後蘊含著怎樣的故事?
    餛飩是中國的傳統食品,源於我國北方。餛飩,形如彎月,起初也是用於祭祀的,直到宋代,每逢冬至時節,市鎮店肆停業,各家包餛飩祭祖,祭畢全家長幼分食祭品餛飩。三國吳徐《三五歷記》所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
  • 餛飩和餃子有什麼區別?細說混沌和餃子的來歷
    南方人愛吃餛飩,北方人愛吃餃子,這是地區飲食習慣差別之一。餛飩和餃子都是用薄面裹餡,或蒸或煮熟後吃,原料和做法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餛飩的形狀像西方修女的帽子,而餃子的形狀卻像半圓的月亮。其實,早期並沒有餛飩和餃子之分,形式也比較簡單,都是薄面裹餡的食物統稱為「餛飩」。據考證,餛飩起源於漢代。
  • 中國頂級餛飩大賞,小小混沌承載的溫暖
    學生時代,複習功課到深夜時,媽媽總會端來親手包的鮮肉小餛飩做宵夜,一碗下肚,連夢境都是香甜的;上了大學,學校邊不起眼的小攤上的一碗餛飩,對於吃夠了食堂大鍋飯的學子們來說,卻是了不得的美味,即使畢業了也還念念不忘;剛剛工作時手頭拮据,出去吃飯,卻只能跟戀人分享一碗幾塊錢的餛飩,可是兩人頭碰頭的吃上這麼一碗,心裡都要樂出花來……一碗小小的餛飩,卻在不經意間承載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回首想來,讓人感覺到無比的溫暖
  • 雲吞、抄手、扁食…餛飩有多少個名字?
    上海大餛飩 上海餛飩鋪要是只賣一種餛飩,那麼非薺菜肉餛飩莫屬。餛飩的老式湯底裡,經常加紫菜、蛋皮和蝦皮,一勺清湯衝下去,幾隻透明蝦皮浮上來,幾口餛飩滑溜進嘴裡,神清氣爽。
  • 上交音樂廳小名叫「餛飩皮」(圖)
    「高大上」音樂廳  使出賣萌新招  一方面,一系列「高大洋上」、「喜大普奔」的開幕大戲之後,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在一眾名家站臺力挺的光芒下「閃亮登場」;另一方面,為了改變公眾對於古典音樂高高在上的「小眾」印象,在昨晚的音樂會後,上交公布了新廳的暱稱—餛飩皮。
  • 壽司陀螺,餛飩分裂者與基金會中國分部的大決戰!
    ……近來,餛飩分裂者對於我分部南方站點的襲擊日漸增多,嚴重幹擾了我部收容的進行。為此,我方提議借用貴部的SCP-1134-JP,利用[已編輯],將「壽司」的概念擴展至「東方主食」,以執行對餛飩分裂者的一次打擊。
  • 早起一晚熱氣騰騰的餛飩,讓你一上午經理充沛
    餛飩以餛飩和水餃來比較的話,餛飩皮為邊長約6釐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釐米,底邊長約7釐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釐米的圓形。餛飩皮較薄,煮熟後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沉三浮』,方可保證煮熟。
  • 冬至「大如年」:北吃餛飩南吃湯圓 一衰復一榮
    這是一年最後一個月份裡的特殊日子,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  這個「大如年」的日子,承載著民間「吃了湯圓、長一歲」的傳統習俗;  這個意味著冬天到了的日子,在撥開塵封之後發現其中蘊藏的智慧多多……  本期《地理》,我們講述「冬至」的來龍去脈及其民俗意蘊……  ■蔡榆 文/圖  一、曆法中的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