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趙柏聞
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在近日召開的海澱區大中小學聯動培養創新人才成果交流研討會上透露:該校一名優秀學生高中未畢業便被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錄取,並且在科研項目中成為團隊帶頭人。然而,由於未按部就班完成高中學業,這個學生沒有領到國家承認的高中畢業證,甚至無緣進入國內重點大學深造。
劉彭芝提到的這名學生,名叫趙柏聞。兩年前,正上高二的趙柏聞突然找到校長劉彭芝,稱自己不想上高三了。起初,劉彭芝以為他想出國留學,後來接到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教授的一封來信,才明白原因。信上說,他們發現了奇才,希望「奇才學生」趙柏聞能夠去研究基因。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名中學生,是否有能力去研究深奧前沿的基因科學?一時間,趙柏聞成為學校的明星人物。
其實,趙柏聞與基因結緣多年。上初二時,他和父親的一位朋友中國農科院基因測序專家聊天,便對基因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這位專家送給他幾本關於基因測序的書,更激發了他對基因的研究興趣。初三暑假,趙柏聞就來到中國農科院的一家研究所實習。隨後,他在老師的指導下做了很多分子植物學實驗,並參與了國際黃瓜基因組測序計劃,還在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遺傳學》上發表了論文。高二暑假,趙柏聞被基因專家推薦去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實習,結果被科學家發現,便放棄了高中學習。
高中肄業,竟去研究基因,這在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趙柏聞如此解釋:「想用別人準備高考和讀大學的時間來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在趙柏聞眼中,研究重於學歷。
可當初聽到他要退學的消息,他的父母曾連夜從北京趕到深圳。得知趙柏聞希望學到更多東西、積累更多經驗,而不是只想做一名普通大學生後,開明的父母同意了他的決定。
實際上,趙柏聞並不想放棄讀書,但搞科研的心思佔了上風,於是他決定:先從事一段時間的科研工作。
如今,19歲的趙柏聞已經是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人類認知能力的基因組學分析」科研項目的團隊帶頭人。從去年開始,他帶領華大基因和國內外十幾位數學、物理以及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始從事人類智力差異如何產生以及與基因的關聯研究。
《華盛頓郵報》曾對趙柏聞進行了採訪報導,文中稱:年紀輕輕他便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究中心挑起大梁……古老的中國將重返世界科技強國之林。
現在,趙柏聞又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但是,他只在大學中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這些課程或許有助於他的研究。
觀點:學校應滿足
學生個性化需求
據了解,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大學,都對學生的高中學業有一定要求,學制可以縮短,但如果學生達不到基礎學習的底線,或者沒有特殊的考查加以替代,即使學生很有特長,國內外大學都不會輕易接收。
首都師範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海燕認為,在培養特殊人才方面,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平臺,必要時可以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為其單獨設計課表,滿足其個性化發展需求。
對話
建立成績之外的人才選拔標準
就趙柏聞現象,記者採訪了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桑錦龍。
記者:《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視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您如何看待像趙柏聞這樣的特殊案例?
桑錦龍:儘管不能把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僅僅寄希望於學校教育體系,但不可否認,一個充滿活力的學校教育體系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大量湧現具有重要意義。這位同學的案例至少說明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我國的學校教育體系還很僵化封閉。基礎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之間,特別是高中階段與大學之間還沒有建立起多樣的、靈活的銜接機制,沒有形成符合創新人才成長需求的人才培養體制。
第二,現行的教育評價導向包括高考制度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特別是不適應創新人才成長的需要。具體來說,就是我們還沒有建立起科學的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機制。許多事實都說明,僅僅依靠幾門課程的考試成績、特別是一次考試成績的高低,是難以發現人才的,但是對於成績之外的人才選拔標準,目前受到社會公眾認同的、科學評價標準還沒有建立起來。
此外,在現有的社會氣氛下,之所以很多高校不敢對「奇才」、「怪才」敞開大門,在招生制度上不敢創新,很大程度上也是顧慮到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的機會均等的觀感,怕有「走後門」的嫌疑,不敢擔當!從這個意義上講,要實現《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體制改革取得突破,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升」,任重道遠。
記者:要破解當前制約創新人才培養的問題,您有何建議?
桑錦龍:關鍵是要紮實落實《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一方面積極開展普通高中特色發展試驗,推動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發展,切實讓「探索高中和大學的合作途徑,開展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建設試點,為學有餘力的學生開展拓展性學習提供資源支持」的政策部署落在實處。另一方面要打好改革攻堅戰,深入推進人才培養體制和招生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特別是要加快推進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開展高校本科自主招生試點,建立健全招收有特殊才能、特殊貢獻及拔尖創新人才的公平、有效的人才選拔機制。
當然,從全社會來講,也要為教育體制改革營造寬鬆的環境,鼓勵和支持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創新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有利於創新人才積極主動、自由全面、生動活潑成長的環境。(記者賈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