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洪荒,時空恆遠,於我們遙不可及,只能在一些如《山海經》《淮南子》的古籍中尋得隻言片語,或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流傳至今。
如果仔細研讀,我們就會發現,上古時期的諸位大神,絕大多數都是禽獸。
這不是一句罵人的話,而指的是他們的形象要麼是禽類、要麼是獸類,要麼是半人半獸。
先看盤古,《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中寫道:「盤古龍身人首。首極東西。足極東西。左手極南。右手極北。開目成晝。合目成夜。」盤古是龍的身體,人的腦袋。屬於半人半獸。說道龍身人首,不得不說幾個和他很類似的大神。
看看伏羲和女媧,《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再看此書對女媧的描寫「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女。」他們長得是人首蛇身,而且這一形象在出土的漢畫像磚和唐代壁畫中也有展現。
更多的神仙則是出現在了《山海經》中,比如燭龍,《山海經·大荒經》載:「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又一個人面蛇身。
西王母又是什麼樣子呢?可不是王母娘娘那樣慈眉善目咯,《山海經·大荒西經》是這樣記述的:「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山海經·西山經》又載:「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原來西王母是披頭散髮,頭戴配飾,長著老虎的牙齒和豹子的尾巴,住在洞穴中。
我們再來舉一些例子,先說共工,《歸藏·啟筮》載:「共工人面蛇身朱發。」他是人的臉,蛇的身子,紅色的頭髮。再說他的老冤家祝融,《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他也不是人的形狀,他是人的臉,野獸的身體,騎乘著兩條巨龍。
再看除了祝融以外的其他幾個四方神,東邊的句芒是這樣的「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山海經·海外東經》),人的臉,鳥的身子。西邊的蓐收是這樣的「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山海經·海外西經》),兩個耳朵是長著兩條蛇,這個還稍微正常一點,再看北邊的禺疆,「北方禺疆,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山海經·海外北經》)他的形象是人的臉,鳥的身子,耳朵上兩條蛇,腳下還有兩條青蛇作為坐騎。但是禺疆除了是司冬之神,還是風神和海神,所以在曾侯乙墓內棺東側的花紋上他表現出的是「魚鳥合體」的形象。
這樣描寫上古神仙的記載太多太多,我們就不一一贅述了。此時,一個疑問發生了?為何神話中這麼多半人半獸的形象描述,是果真如此還是有什麼隱喻?
我認為這和圖騰崇拜很有關係,上古洪荒時期,先民們不僅力量有限,而且還處於蒙昧混沌的意識狀態,對於各種自然現象無法理解,對於一些大型野獸也難以對抗,此時信仰的力量出現了。
他們對於風雨雷電的發生認為一定有所謂的風神、雨神、雷公電母在掌控,為了讓自己的氏族部落生存下去,他們覺得應該藉助外部的力量,於是,部落中的一顆參天大樹說不定就成神了,樹神賜予我們力量,讓我們打敗臨近的敵對部落,慢慢的,那個神樹就成了他們的圖騰
而臨近的部落附近有很多的黑熊,黑熊力大無窮,兇猛難當,他們希望黑熊賜予他們力量,慢慢的,熊就成了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圖騰。
中華的圖騰是龍,相傳伏羲有神聖之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封禪泰山。伏羲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鬚鯨的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那些蟒蛇、鱷魚、雄鹿、猛虎應該就是被打敗的各個小部落的圖騰,伏羲為了懷柔融合他們,就各取其圖騰的一部分,抽象出了一個龍的形象。
那麼多上古大神要麼是蛇的身體,要麼是龍的身體,我猜測應該就是龍的圖騰引申而來。若他是風神,那就加一對鳥的翅膀,若他是水神,再加一段魚的身體。
神仙們雖然身為「禽獸」,卻有一顆人類的善心;人類卻不能只披著人皮,卻幹一些禽獸不如的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