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氣壓波動會令珠峰「變矮」

2020-12-26 參考消息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2月23日發表題為《氣壓使珠峰「變矮」數百米》的報導稱,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但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旗下的EOS新聞博客報導稱,珠峰有時讓人感覺它只能排到第二位。

報導稱,這是因為最新研究顯示,珠峰全年氣壓波動巨大,致使其「可感知高度」偶爾會降到世界第二高峰K2以下。

研究報告撰稿人、英國拉夫伯勒大學氣候學家湯姆·馬修斯說:「有時K2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

報導稱,馬修斯的科研團隊研究了40年來由珠峰附近氣象站和歐洲航天局哥白尼衛星記錄的氣壓數據。

報導還稱,氣壓與珠峰上的含氧量密切相關。按照EOS網站的說法,氣壓下降時,空氣中的氧分子會減少,使簡單的呼吸動作變得更加費力。因此,許多珠峰攀登者前往海拔更高、空氣更稀薄的地方時需要補充氧氣(研究報告指出,只有169名男性和8名女性在沒有補充氧氣的情況下登上珠穆朗瑪峰)。

但科研人員同時發現,氣壓不僅隨海拔升高而逐漸降低,也會因為天氣變化出現波動。從1979年到2019年,珠峰峰頂附近氣壓因季節不同在309百帕至343百帕間波動,約為海平面大氣壓的三分之一。

科技記者凱薩琳·科爾涅伊在博客中寫道:「與5月份測量的珠峰平均氣壓相比,上述波動幅度相當於從含氧量角度來看,珠峰高度出現了737米的變化。」

換句話講,有時珠峰上的含氧量讓人感覺這座高峰比實際矮了幾百米,高度超過8800米的珠峰偶爾會讓人感覺比不上海拔8600米的K2。

報導指出,科研人員還發現,珠峰夏季氣壓始終最高,所以單純從含氧量來看,夏季是攀登珠峰的最佳季節。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地球大氣因氣候變化持續變暖,珠峰的「可感知高度」甚至可能永久降低。

馬修斯說:「氣候變暖會讓珠峰變矮一點。」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珠峰「變矮」了?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2月23日發表題為《氣壓使珠峰「變矮」數百米》的報導稱,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但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旗下的EOS新聞博客報導稱,珠峰有時讓人感覺它只能排到第二位。報導稱,這是因為最新研究顯示,珠峰全年氣壓波動巨大,致使其「可感知高度」偶爾會降到世界第二高峰K2以下。
  • 美媒:天文學家觀測到疑似太陽系中最小的矮行星
    來源:經濟日報美媒稱,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高對比度系外行星研究儀器(SPHERE)發現,小行星健神星可以被歸類為矮行星。健神星是小行星帶中僅次於穀神星、灶神星和智神星的第四大天體。天文學家發現,健神星是球狀的,有可能取代穀神星,成為太陽系中最小的矮行星。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0月28日報導,作為小行星帶中的天體,健神星滿足了被歸類為矮行星的四項要求中的三項:繞太陽運行,不是衛星,而且與行星不同,它沒有清理軌道周圍區域。最後一項要求是,它的質量足以讓自身重力把它拉成一個大致的球形。
  • 珠峰是世上最高的山峰,之前8848現在8844米,怎麼30年內矮了4米
    雖然珠峰有一半位於我國,但由於早些年的技術水平不夠、設備器材不夠先進等原因,所以我們國家對於珠峰的高度測量的結果來得比其他國家要晚得多,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依賴其他國家的結果的。而現在被大眾廣為熟悉的珠峰高度有兩個,一個是1975年測量的8848米,還有一個是2005年測量的8844米,可能大家會疑惑了,怎麼過去了30年以後,珠穆朗瑪峰不但沒有長個子咋反而還變矮了呢?其實會有兩個數據只是由於30年過去了,科技水平得到了大規模的提升的原因。
  • ...珠峰高度為什麼一直在變?從專業角度解讀珠峰新身高地理意義!
    要了解珠峰身高的情況,我們先來追尋珠峰測高的歷程。  ?8840、8882之說  1852年,印度測量局和英國測量隊先後用大地測量的方法測出珠穆朗瑪峰高度為8840米。首次確定珠峰為世界最高峰。20世紀初期,國外曾採用氣壓測定的8882米作為珠峰高程,中國也採用過。  ?
  • 丈量珠峰新高度 中國2020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是高了還是矮了為什麼再測珠峰曾經,很多人對於珠峰高度的記憶是8848米。2005年,我國對珠峰的測量顯示珠峰高度是8844.43米。 事隔多年,如今為什麼再測珠峰?為測量一座山峰如此大動幹戈,值得嗎?要知道,此次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是第三次攻頂,此前兩次皆因天氣原因撤回。
  • 為什麼珠峰有兩個身高?原來有這樣的區別
    昨天(5月6日)下午,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伍從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出發,踏上登頂之路。 我國曾在1975年和2005年分別對珠峰進行過精確的高程測量,兩次的數據分別是8848.13米和8844.43米。那麼為什麼兩次測量的數據會有4米的差距呢?為什麼珠峰有兩個身高?戳視頻↓漲知識!
  •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登頂 將揭曉「世界高度」新答案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拉薩5月27日電 (龐無忌 張偉)作為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高」了,還是「矮」了?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簡稱「測量登山隊」)攻頂組登頂珠峰,將揭曉「世界高度」新答案。
  • 女子因個子矮而感到自卑,堅持健身塑造出好身材後,變美了!
    女子因個子矮而感到自卑,堅持健身塑造出好身材後,變美了!一般身材好的女性,都長得比較高挑,還擁有大長腿,身高也是衡量身材是否好的標準之一。對於個子矮的女性來說,基本上是與大長腿無緣了。難道個子矮的女性就不能塑造好身材?
  • 珠峰為什麼有兩個「身高」?精確數據怎麼量?「挺直腰」也要「站穩...
    昨天(6日)下午,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伍從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出發,踏上登頂之路。我國曾在1975年和2005年分別對珠峰進行過精確的高程測量,兩次的數據分別是8848.13米和8844.43米。那麼為什麼兩次測量的數據會有4米的差距呢?
  • 美媒:為什麼軟體機器人令科學家著迷?
    原標題:美媒:為什麼軟體機器人令科學家著迷?參考消息網1月6日報導美國《財富》雜誌網站1月1日刊發一篇報導,題為《為什麼「軟體機器人」讓NASA、醫生和技術專家如此興奮?》。全文摘編如下:多才多藝「軟體機器人」的吸引力在於其靈活性和通用性。
  • 手機的氣壓傳感器靠譜嗎?
    x測試環境介紹 測試手機:Galaxy Note II,測試地點:深圳南山區、福田區,測試方法:三星手機工程模式、氣壓計軟體S Baro雖然現在現在針對手機氣壓傳感器的軟體還不多,但是三星手機本身的工程模式自帶氣壓傳感器的測試項目,而且三星官方也有針對氣壓計的軟體S Baro。
  • 美媒稱長徵九號比肩土星五號 令獵鷹重型火箭相形見絀
    美媒稱長徵九號比肩土星五號 令獵鷹重型火箭相形見絀  核心提示:報導稱,長徵九號的研製工作正在進行之中,其設計方案也在不斷更新和修改,不過其最終目標是打造出一款比肩土星五號並將中國人送上月球的火箭。
  • 別誤會,這不代表珠峰「長高」了
    此前,我國曾兩次測得珠峰「身高」。1975年,中國登山隊首次測得珠峰海拔高度8848.13米。2005年,我國測得珠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此次公布的新高程8848.86米似乎刷新了珠峰的新高度,這是否意味著珠峰「長高」了呢?
  • 珠峰氣壓高得不像世界第一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高度的浮動是因為珠穆朗瑪峰的氣壓全年波動很大,導致珠穆朗瑪峰的「感知高度」偶爾會低於K2。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拉夫堡大學氣候科學家湯姆·馬修斯說:「有時K2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在這項新研究中,馬修斯及其同事們研究了珠穆朗瑪峰頂峰附近的兩個氣象站,以及歐洲航天局哥白尼衛星40多年來記錄下的氣壓數據。
  • 我們為什麼要測量珠峰?
    ▲ 尼泊爾側眺望珠峰。圖/視覺中國並不是這樣的,甚至反倒可以說,這兩個數據的差異是科技水平提高的結果。珠峰身高會變和人會長高一樣,珠峰的身高也是會變的。作為世界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位於血氣方剛、不斷上升的青藏高原。
  • 珠峰測量丨關於中國的珠峰高程測量
    珠峰測量丨關於中國的珠峰高程測量 2020-05-08 0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夏爾巴人可以不用氧氣設備也能登頂珠峰?
    夏爾巴人雖然是無氧登頂珠峰人數最多群體,但也是珠峰遇難人數最多的,他們雖然能更好地適應低氧環境,但是依然是有限制的,而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登頂珠峰的。人的肺部是通過增大和縮小內部氣壓的方式呼吸空氣的,外界氣壓大於肺內氣壓吸氣,外界氣壓低於肺內氣壓呼氣。
  • 珠峰測高:設備很尖端,原理很簡單
    中科院院士、大地測量學家陳俊勇用通俗易懂的比喻,道出了珠峰測量的意義。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測繪作業,獲取各項相關數據。此前,中國曾多次組織珠峰高程測量,並於1975年、2005年兩次公布珠峰高程精確數據。相比這兩次,今年的測量運用了更多的高科技設備,但高程測量的原理其實很簡單,中學課本裡都有。
  • 蘇州「南北坡雙登珠峰」第一人劉萍分享攀登的故事
    克服萬難攀登頂峰極致經歷引發感嘆2019年5月,蘇州姑娘劉萍從尼泊爾境內登上世界之巔,成為蘇州首位從南坡成功登頂珠峰的女性。2020年,時逢中國登山隊首次成功登頂珠峰60周年,劉萍追隨著攀登者的足跡,於4月10日從蘇州出發前往拉薩,信心滿滿地踏上再攀珠峰的徵程。
  • 美媒:冥王星及冥衛一全球地圖面世
    新華社北京7月17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冥王星及其衛星冥衛一(亦稱卡戎,其是否為冥王星衛星仍存爭議——本網注)的全球地圖首次被繪製出來,這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視野」號探測器的任務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