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鞭草清新淡雅,
一朵朵紫色的小花,
隨風搖曳,
匯聚成一片浪漫的花海…

其觀賞價值高,易於種植養護,
花期一般為6-8月,長達3個月,
種上一片馬鞭草,
不用去普羅旺斯也能欣賞紫色美景啦!
馬鞭草
verbena
擁有不遜於薰衣草的花香和顏值,
而且花期長久花朵繁茂,
極其適合做花境的背景材料,
為花境添加一份神秘浪漫的美感!
FIRST--馬鞭草的花語傳說
馬鞭草的花語是:正義、期待,期待自己的愛情回來。
在古埃及的傳說中,受愛戴的女神伊西斯在丈夫奧西裡斯被塞特沉入尼羅河後,非常悲傷,她的淚水化成了馬鞭草。她沿河追尋,終於在尼羅河的入河口找到了丈夫的屍體,並帶回埃及請求天神將其復活。然而,賽特得知後再次使用毒計,將西裡斯分成14塊,分散在埃及各處,並使其迅速腐爛。但是,伊西斯沒有退卻,她再次踏上了尋找丈夫的路程,並且再次請求天神,讓丈夫復活成了冥王。而伊西斯獨自撫養兒子荷魯斯長大,最終幫助他打敗了賽特。

伊西斯作為勇敢、忠貞、善良、慈愛的化身,一直受到埃及人的崇拜。而作為伊西斯思念丈夫淚水化成的馬鞭草,被賦予了正義、期待愛情回來的寓意,Tears of Isis/伊西斯的眼淚也成為了馬鞭草的通用名。
在基督教傳說中,馬鞭草是在耶穌受難的十字架下被人發現,耶穌受難後用馬鞭草止血才得以復活,因此馬鞭草被認為是「惡魔的剋星」,可以用來治癒重傷、闢邪。在文藝作品中對吸血鬼有克製作用。
而現代研究表明,馬鞭草具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在古代歐洲戰場上,戰士們都會攜帶馬鞭草用於治療和急救,其用於止血、治療傷口的功能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
在國外,馬鞭草更多是作為神話中的象徵而存在。在中國,我們的傳統醫學將馬鞭草作為中草藥運用到了各種疾病的治療中。
馬鞭草始載於魏晉時期陶弘景所著的《名醫別錄》,被列為草木下品。《本草經集注》記載:馬鞭草,主治下部瘡。唐《新修本草》為馬鞭草名稱進行了解釋:苗似野狼牙及茺蔚,抽三、四穗、紫花,似車前,穗類鞭鞘,故名馬鞭,都不似蓬蒿也。
馬鞭草微苦、性涼、歸肝、脾經,具有活血散淤、利水、退黃、截瘧等功效。近現代,更是被運用於治療皮膚類疾病。
看來馬鞭草不僅顏值出眾,更是歷史長久、功能豐富。
SECOND--馬鞭草在花境中的使用
馬鞭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葉暗綠色,叢生於基部。莖直立,細長而堅韌。花序頂生,花微小,藍紫色,冠徑60釐米,夏秋開放。馬鞭草搖曳的身姿,嬌豔的花色,繁茂而長久的觀賞期,開花植株可高達1.5米,花高卻不倒伏,花色柔和尤其適合與其他植物配置,適合作花境的背景材料。
馬鞭草性喜溫暖氣候,生長適溫為20~30℃,不耐寒,10℃以下生長較遲緩,在全日照的環境下生長為佳,如果在日照不足的環境下栽培會生長不良,全年皆可開花,花期長,觀賞價值高,以春、夏、秋開花較佳,冬天則較差或不開花,對土壤選擇不苛,排水良好即可,耐旱能力強,需水量中等。
01.土壤選地
選擇土層較厚的壤土或沙壤土為種植地,翻耕深18~25釐米,每畝施充分腐熟的廄肥2000~2500千克作為基肥撒勻,做成上寬50釐米、高15釐米的畦,耙平畦面,兩畦間留作業道25~30釐米,也可以做成農田小壟。
02.播種時間
馬鞭草的播種時間為4月下旬~5月上旬,開溝條播。首先將畦面土耙細,在距畦邊5釐米處順畦開溝,行距25~30釐米,溝深15~2釐米,踩平底格,再施少量生物肥做底肥,每畝用量15~20千克,肥上覆土少許,將種子均勻地撒入,覆土厚度1~1.5釐米,稍加鎮壓,每畝用種量0.5千克。
03.養護防治
只要及時排水、鬆土就可以避免根腐病發生。藥物防治以50%的多菌靈500~600倍液根部澆灌即可,嚴重時隔7~10天再進行1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