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間,有名曰萬戶者,為探近地軌道,在凳腿上綁了四十七支衝天炮。
直至半路火藥燃燒殆盡,飛船化作一顆流星。
當代世界,B站有王者,為攀逃逸層,在後院自製全離心式噴注器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
馬赫環,核聚變,應有盡有,直至焊口爆裂大火燒向院子後面的豬圈。
為探索太空,古今中外人類開了無數不可名狀的腦洞。
而那些為逃離引力束縛而做出的事情。
有的遠比我們想像的下沉,有的比我們以為的更深。
航天飛行器可以說是現階段地球上最強大腦的集合。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智慧結晶裡,你依然需要一些土法來實現自己的宇航目的。
比如太空人上了太空後必須全過程穿襪子。
否則你的腳皮和腳氣會因無重力環境而在艙內變成紛飛的精靈。
當然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據美國資深太空人,上過四次天的Scott Kelly透露。
從天上下來後,腳後跟的肌膚會嫩得像嬰兒。
在太空,維繫太空人正常生命體徵的關鍵設備是風扇。
因為無重力環境下空氣不會流通,所以睡覺必須對著吹,否則你會被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悶死在睡夢裡。
火箭上的乘客入座前都需做好一去不復返的覺悟,但沒有哪個保險公司開設有升天方面的業務。這就讓太空人家庭陷入了失去頂梁柱的困境。
1969年,阿波羅11號執行人類首次登月任務前,其三位太空人均籤了大量籤名照留給家人。
如此一來無論是否成功,這些照片都會在這次行動後在社會上變作不菲的硬通。
當然天上的問題也不總是惱人,有些甚至不需要解決。
譬如在無重力環境下,人體筋骨間距會鬆散增大,導致太空人返回地球後一般會比上天前高几公分。
對此,至今尚未有工程師研發相關應對裝置。
只是,專業如NASA也得承認一件事:天空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歸根到底還是你們的。
三十萬英裡的高空,專業團隊憑藉家電和日用品保證任務與旅途的正常進行。
1.49億平方千米的地面,廣大個人愛好者靠著《大英百科》與《2001太空漫遊》,推動研發時間兩天半的載人火箭獨立升空。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一男子因缺乏資金無法圓太空夢,竟以上天驗證地球是平的之名,跑去誘騙美國地平說協會投資其飛船項目(該協會堅持並宣傳地球是平的)。
後該男子順利拿下天使輪,並於屋頂獨自徒手裝配了一枚小型載人火箭成功飛升。
再早些時候圈裡還有一綽號「火箭俠」的奇人,三十年間私射上了百枚火箭。
據說這位仁兄喜歡看火箭拉著各種東西上天。
有幸上過他火箭的乘客包括有書架、洗衣機、摩託車、電視機,還有他的兒子。
其實在人間宇航愛好者是一個非常大的圈子。
他們常相互攀比射程與直徑。
今天你在陽臺放了顆衛星,明天我就一定要在小區發個空間站。
B站有一UP,人稱院壩火箭人·馮·布勞恩。
人們不知道這位爵爺平時靠什麼營生。只知道每個周五的傍晚,他的莊園裡都會準時火光沖天響起陣陣類似巨型灶臺的噴鳴聲。
從NASA投了無數個億還沒搞定的硝酸-混胺液體火箭馬達,到蘇制經典全離心式液氧煤油發動機。
院壩火箭人獨自一人掌握全套核心科技。
其帳號個性籤名一欄寫著:幻想與現實的搬運工。
名副其實,表裡如一。
B站火箭人圈喜歡把發射火箭稱作試車。
以「車」象徵火箭,表現了他們與自己事業的親和。
而用「試車」指代火箭發射,體現了這群夢想家在面對風險時豁達無畏的高尚品格。
在不了解之前,航天技術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是極度尖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瀆的。
但在B站上接觸到國內火箭圈後,你會發現什麼馬赫環。
液體火箭發動機。
等離子火箭推進器等和國家級實驗室配套出現的東西,原來在臥室在廚房在樓道裡都能成型。
甚至只要有心,高中生也能獨立發射衛星。
最炸的是B站平臺方也親自下場參與太空競賽。
近期B站發射了一顆名為「嗶哩嗶哩視頻衛星」的遙感衛星。
該衛星重約172公斤,搭載雙高能載荷相機。最高可獲取解析度優於0.92m、幅寬大於11km×9km的超高清彩色視頻。
其所獲遙感視頻、圖片等數據將被用於B站科普。
這顆衛星的表面還附有一層金箔,上面刻錄著諸如:「你是誰?」「時間的盡頭是什麼?」「來我家吃飯嗎?」等來自B站用戶和B站公益項目「美麗小學」學生們的提問。
問題深富哲理,形式浪漫聰伶。
只希望掌握了時空穿梭技術的外星叔叔們看到以後反應不要太過激。
上世紀七十年代,全美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不是綜藝,也不是答題贏現金,而是火箭發射直播。
然而到了後期,火箭直播的收視率斷崖式下降。
原因是新鮮感過去後,人們認為這是一件高投入零回報的事情。
無論在會廳還是在客廳,大家開始追問:這麼做的意義在哪裡?
誠然,一個少年若立志成為太空人,或許樂不思蜀的生活與他自此無緣。
一個丈夫若當上了太空人,或許合家歡樂自此只能通過連麥實現。
神十乘組02號航天員張曉光自1998年加入航天員大隊,到2013年首次升空,足足等了十五年。
他說:「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在很多人看來是玩笑,但對我來說是真的。」
目前月球上有且僅有一件人類藝術品,其名為:隕落的太空人。
這尊酒瓶大小的太空人雕像,是一次任務時隨阿波羅15號上去的。
雕塑旁邊還插有一張卡片,上面寫滿了為宇航事業獻身的人的名字。
追夢者們並非不知代價是什麼,自己能獲得的是什麼。
但他們依舊如萬戶般義無反顧。
因為人之為人,好奇與探索便是意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