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2日的一場論壇討論中,愛奇藝體育執行長喻凌霄稱「電競不算體育」,引發熱議。
2020年,疫情造成體育賽事'真空',線上比賽變得特別重要,但是從遊戲演變而來的電子競技,我堅決反對它是體育。」
喻凌霄這一態度非常強烈:「無論電子競技是怎麼加入的亞運會,怎麼搞定的亞奧分數,但是,我不認帳。資本可以逐利,但是不要假裝是體育!體育需要更多線上產品,但一定是積極健康線上的生活方式。」
論壇上,有人懷疑喻凌霄的觀點,「體育需要身體鍛鍊,體育是人類的最後一道防線,德智體需要全面發展,不能被手指和大腦運動所取代。體育有競技,但競技不都是體育。 」
也有人對此有不同看法,上海市電子競技運動協會秘書長朱沁沁表示,頭腦鍛鍊也是運動,體育的格局在不斷擴大。著名體育營銷專家張慶也認為,電競就是運動的一種形態,選手也需要體力支撐。
被拿到版權就硬酸唄!有本事去讓亞運會把電競取消!「」「電競原本就是遊戲,遊戲穿上了運動服,就可以混跡於體育大類,家長們就不好反對了。「
值得一提的是,愛奇藝體育執行長這番言論說完後,有網友打開了愛奇藝APP,發現在「體育」欄目中赫然有「電競」這一分類。
電競算不算體育?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答案。
早在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就正式批准,將電子競技列為第99個正式體育競賽項。只不過當時,大多數人對電子競技沒有清晰的認識,停留在「打遊戲」,「網癮」 「的印象。但逐步國內電子競技事業的飛速發展,加上英雄聯盟等職業聯賽的誕生和推動,電子競技被更多人取代。
2013年,國家體育總局決定成立一支17人的電子競技國家隊,出戰第四屆亞洲室內和武道運動會。
玩兒遊戲都可以拿奧運冠軍,那我們這些項目練得這麼辛苦真白幹了,乾脆好好玩遊戲算術了了……「隨後體操世界冠軍陳一冰馬上跟帖:」我也要參加國家隊。「
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電子競技表演賽上,中國隊在英雄聯盟項目奪金
其實電競「國家隊」也不是「新生兒」,包括WCG,ESWC,MLG(世界三大電競賽事)內部的眾多電子競技賽事中都曾有中國隊的身影。
2005年,魔獸爭霸選手李曉峰(SKY)首次為中國隊拿到WCG冠軍,2012年在江蘇崑山舉辦的WCG總決賽中,中國隊更是創歷史地拿到三金,首次捧起「國家杯」 。
被譽為「中國電競第一人」的李曉峰
電競算不算體育?現在,或許已經不再是個問題。
2017年,在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指導下的奧林匹克峰會上,成員一致認為:「具有競爭性的電子競技,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體育運動。電子競技選手為之付出的準備活動,日常訓練的強度等,都可以與傳統體育項目的運動員相一致美。」
2018年,上海電子競技運動協會正式發布了《上海電子競技運動員註冊管理辦法(試行)》。註冊在上海的電競俱樂部選手可以進行運動員註冊,試行註冊涵蓋的電競項目包括《英雄聯盟》 ,《王者榮耀》,《 FIFA OL4》,《皇室戰爭》,《 DOTA2》等。
2019年,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聯合發布13個新職業,電子競技運營師和電子競技成員赫然在列;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體育產業統計分類(2019)》,也將電子競技正式歸類為職業體育競賽表演活動。
2020年12月,在亞奧分數第39次全體代表大會上,亞奧分數允準了杭州亞組委提交的關於優化競賽項目設置的方案,在保持40個大項不變的情況下,增設電子競技,霹靂舞兩個項目。
根據「體育需要身體鍛鍊」這一點,電幹預手曾做出過最好的回應。
兩奪WCG魔獸爭霸項目冠軍的李曉峰(SKY)坦言:「我沒有過人的天賦,為了獲得比賽的勝利我曾經連續一個星期天練習16至18小時,連續不斷地重複滑鼠和鍵盤的操作,如果人們真正了解電競的內涵,就不會認為這成為遊戲。」
在電子競技越發職業化後,很多電競手都和傳統運動員一樣需要體能鍛鍊,接受隊醫的康復治療。
英雄聯盟選手簡自豪(UZI)說:「世界上所有體育項目的頂級運動員都是一身傷病,都是在歷經普通人無法忍受的痛苦才能站上巔峰的。這也是電子競技選手需要承擔的代價。」
一位體育教授曾這樣評價電競:「如果要說電子競技不是體育運動,那圍棋,象棋等棋類都算不上了,雖然這些不算身體運動,但都是比賽。其實大家不必太糾結電子競技是否與傳統意義上的體育項目一樣,用大體育觀來看,把它列為體育項目未嘗不可。」
本文來源:東方體育日報 責任編輯: 王程程_NB1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