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發展總是伴隨著起起落落,曾經的無憂無慮的孩童總是各奔東西。在忙碌的城市中往往會迷失了自己,但永遠都不會丟失掉那一顆兒時赤誠的心。這篇文章記錄下作者兒時的家,一個曾經輝煌的煤礦資源重地,如何轉變成為人去樓空,老齡化的一個工業小鎮。
圖中多數為轉載,出自{林下鬼吟}以及攝影愛好者{青青河邊草}
這是一個坐落在松花江牡丹江黑龍江的平原的小鎮,擁有富饒的煤炭資源,從老一輩人的時代開採,工業上年GDP4.65億元。擁有著亞洲第一大氣化廠。兩家企業承擔了小鎮以及外來居民的就業問題。曾經的同學,家長大多數都是煤礦上或者氣化廠上班的。
記得氣化廠倒閉前的排放導致氣味很臭,但天空依舊湛藍。兒時的記憶依舊美好。
記憶裡的氣化廠有兩個碩大的甲醇乙醇罐子。高的合成塔尖總是噴著火焰。在夜晚時。廠區映出的燈光就好像一座繁華的城市。每到下午五點,是依達公路上最熱鬧的時候。廠區裡下班的工人都會買菜回家做飯。是一天當中最幸福的時刻。
但輝煌總會有落幕的那一天,因為礦業煤炭枯竭,產出的化工產品氫,重油,氣,柴油,烯烴價格低於成本,運營虧損,氣化廠宣布倒閉,多數的工人通過分配以及協商買斷。
煤礦是再往清河渡口的路上。擁有幾大採區,洗煤廠,選煤廠,深不見底的露天礦區。承載著幾輩人的青春,以及那些在不復返,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光。那將是他們一生的回憶,也是他們一生中最匆匆而過的時光。煤礦和氣化廠有一條運煤道。土質的路總是被經過的運輸車弄得塵頭大起。忙碌的人們臉上總是帶著笑容,揮之不去的永遠都是真實的他們。後來採區資源枯竭,多數的人們都被逐漸分配到陝西,山西等多個採區,而有些上年紀的人們選擇買斷方式。
記得兒時在外呆過幾年,七歲回到這個地方,剛剛下車就坐上了倒騎驢。郵局兩旁的路還沒有完善,側旁類似於排水溝一樣的建築。一些倒騎驢等著接活。還記得老客運站門前的{大板撬}一群勤勞的人們等著接一些雜活。
有一些太老的圖片沒法去追溯,當年的老政府,老派出所。
王家酒坊。處於依達公路東大橋。一個樸實無華的七旬老人,用著最良心的古法手藝。釀造著糧食酒。
百貨大樓門前的生意人,相信很多老達連河人都會記起這個熟悉的面容,一個常年在此的商人。
老田家,在達連河有30幾年了。最早田家老爺子是開鎖的,後來後輩做上了電子產品維修。在科技落後的小鎮裡。足以做到技術壟斷的地位。
老田家旁邊的新華書店,相信很多人小時候的課外資料都是在那裡買的。老闆是一個戴眼鏡的大叔。兩口子經營的書店。圖片是找不到了,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做了。
記得以前第二小學在新政府那裡。還有荒廢的高級中學。以前政府和煤礦上的學校是分開的,後來又合併了。
小時候的玩處,當然要有文化宮,機電處和一區了。每天孩子們都會在晚飯後前往的地方。
以前的氣化廠商業街,是經商的重地。因為離氣化廠比較近 所以一片繁華。現在卻空空蕩蕩。
唯一媲美的就是三十八家了。
還記得聚興樓的精品屋,都是一些童裝店。
朗朗書屋。曾經充QB。點卡,交話費都要來這個地方。
還有大碗麻辣燙,開了好多年了。多少外地回來的青年都要去吃。這麼多年秉承如一,味道永遠都是記憶中的模樣。
還有更早的農貿市場,在作者小時候就已經倒閉了,但也是老一輩人留下過足跡的地方。
雖然小鎮不大,但是在這裡生活的人們都是其樂融融。遠離大城市的繁華,享受寧靜的安逸。雖然人們收入都不高,但是往往活得最真實,最快樂。
像達連河這樣的城市有很多。類似於黑龍江的鶴崗 甘肅的玉門。如果你的家鄉也像我的家鄉一樣,那麼請你記住。歲月總是匆匆即逝。這一張張照片承載著我們的青春,承載著上一輩的年華。承載著老一輩的一生。雖然我們為了生活天各一方。但那些記憶仍然是我們人生最美好的最不可磨滅的片段。 前行的腳步愈來愈遠,但是回頭時。總有一個叫家的地方在默默的注視你。雖然身處他鄉,願你三冬暖,願你春不寒。願你天黑有燈。下雨有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