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恆志、張豈之兩位學界大師的世紀一「握」
西工大新聞網11月19日電(趙珍 鄭真 郭肖 董泉潤 攝影記者 張海蘭 盧致宇 張阿嬌)初冬的上午,空氣略帶幾分寒意。87歲的傅恆志院士像往常一樣,拄著拐杖向辦公室走去。路上,一幅報告會的海報引起了他的注意:「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張豈之教授報告會」,熟悉的名字勾起了數十年前的回憶,上世紀80年代,當傅恆志擔任西北工業大學校長時,張豈之正是西北大學的校長。同一時期同樣的經歷,讓兩位中國的材料學大師和歷史學大家相互欽佩,惺惺相惜。
傅院士當即決定全程參加報告會。當天下午,他提前趕去會場,迎接老友的到來。整場報告會,傅院士認真聆聽,全神貫注。報告會結束後,在校領導的陪同下,兩位老人相互攙扶,走出會場。
臨別時,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緊握雙手,久久不願鬆開,令人動容。
憶往事,敘當下,感慨萬千。細柳微風,蒼松翠柏,無不見證了這次跨越世紀的交談。
這一握,彰大國之志,巍巍高溫合金之巔意更濃
這一握,跨世紀之交,萋萋人文思想綠洲草更盛
兩位大師的重逢,是思想與智慧的碰撞,是人文與科學的交融。
鬢髮如霜懷壯志
老驥伏櫪展雄風
耄耋滄桑心未泯
百戰歸來再相聚
西工大黨委書記張煒與張豈之、傅恆志二老
見面相敘 說不盡幾十年滄桑巨變
2016年11月17日,下午2:30,張豈之教授做客西工大翱翔名家講堂。會場上早已人頭攢動,同學們絡繹不絕地趕到會場,想要儘早一睹這位國學大師的風採。現場的氣氛十分熱烈,同學們用經久不息的掌聲歡迎著這位老教授的到來。先生學貫古今、識通中外,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求學故事中,娓娓道來、深入淺出、趣味盎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張豈之先生在臺上講得精彩絕倫。
傅恆志院士在臺下聽得全神貫注。
他是一代材料宗師,是西北工業大學鑄造專業的創始人之一,培養出中國第一位鑄造工程博士,在國內率先建立了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質再分配和定向組織超細化的概念。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及技術發明獎3項,省部級獎11 項,發表論文800餘篇,培養博士生50餘名,出版專著6部。
2013年,傅恆志院士獲「中國鑄造終身成就獎」。
他是一代國學大師,長期從事中國思想史、哲學史和文化素質教育研究,在半個多世紀的研究和教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學術研究及學術領導經驗,主持過多項重大、重要科研項目。主編、自著的著作有18部,2001年以來主編完成的有《中國思想學術史編年》(6卷)、《中國思想學說史》(6卷9冊,400餘萬字)、《中國歷史》6卷本。
2016年,張豈之教授獲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
他們曾並肩而戰,帶領著陝西兩所高校,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御風而行。
作為西北工業大學前校長(1984-1992),傅恆志深具戰略眼光,高瞻遠矚。在校長負責制的八年任期中,憑藉自己的留學教育背景、享譽國際的學術威望和社會活動家的交際能力,為學校打開國際交流的大門,把西北工業大學一次次帶出國門,推向世界。1985年以來,學校幾乎年年被評為「先進單位」;航空部組織的兩次對高等院校的教學評估,西工大均名列榜首;1992年國家教委公布的對全國高校科研的統計結果:科研經費西工大排序第四,獲獎數名列第一。
擔任西北大學校長(1985-1991)期間,張豈之勇於創新,引入合作辦學機制,轉變辦學思路,衝破條塊分割的體制束縛,積極開展橫向合作,帶領學校走出一條充滿希望的新路。在他的引領下,學校先後成立了經濟管理學院、文博學院、石油化學化工學院,辦學規模和層次極大提高。1988年,西北大學被原國家教委列為全國6所綜合改革試點院校之一。改革僅僅10年後,西北大學的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學生人數6700多人,專業35個,校園建設生機勃勃。
他們共同見證了NPU&NWU的發展,見證了一代代西工大人和西大人的成長和成才。
憶往昔崢嶸歲月
回首崢嶸歲月,多數人都知道抗日戰爭時期位於雲南省的西南聯大,但對於同時期存在於陝西地區的西北聯大卻知之甚少。在那段國家和民族的艱苦歲月裡,「西北聯大」真正成為了一所「飛機炸不倒、艱苦難不倒」的抗戰大學,被譽為抗戰烽火中的「教育聖地」。
人們更不知的是,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北大學的前身都是西北聯大的重要組成部分。
傅恆志院士曾自述:「埋首研究工作,不知老之已至。看看,還有這麼多工作需要去做,況正值空前大好時機,更當有所作為。來日雖已不多,願將它奉獻給我一生為之奮鬥的理想––共產主義。」
傅恆志青年時期
張豈之教授曾坦言:「西安即古長安,文化積澱深厚。我有機會在這裡的綜合大學教書,又有老師的指教,應當是最理想的職業場所,我於1952年底興致勃勃來到西安西北大學,當時西大百廢待興,生活艱苦,我沒有悔意。」
張豈之舊照
兩位大師用一生實踐著他們的自白。如今,二老雖已為教育名家、學術擎柱,仍為教育興國奮鬥不已,崇德治學,言傳身教,桃李滿天下。
公誠勇毅,揚民族之重器
公誠勤樸,融世界之精粹
飛天巡洋,鑄大國之利劍
勤奮求實,強西北之威嚴
抗戰烽火,滾滾硝煙
風風雨雨,一路走來
從「壩上長夜古路燈火」的西北工學院到今天「逐夢藍天航空人」的西北工業大學
從「抗戰中教育聖地」的西北聯大到今天「肩負建設西北之重任」的西北大學
攜手與共,執手前行!
(編輯:鄭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