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坤元
公冶長的村莊四周到處都是樹木廊林,各種各樣的飛禽有的是。鳥兒不稀罕,也沒有養鳥、玩鳥的。公冶長竟破天荒地養上了一隻鸚鵡。他發現這隻小鸚鵡心靈口巧,別的不愛,就愛學舌,心想:光任它學別的鳥叫無出息,不如學說人語好。
這天就對小鸚鵡說:「夥計,來,我教你句接客話。你說『打狗打狗』。」
小鸚鵡心不在焉。教一遍,它不開口,再教一遍,它還是不開口。他耐著性子教了大半天,一點作用不起,急得他臉上冒汗。
奶奶走過來開導他:「它是鳥,不是人,你拿它當人來教,它能學?」
公冶長一想也是,蒼蠅頂個綠豆皮兒,它喜歡什麼帽兒,得給它什麼帽兒戴。這可得好好地琢磨琢磨。
夜晚睡不著覺,他就海闊天高地想:夜間,這隻狗一咬,那隻狗也汪汪,一犬吠形,百犬吠聲。傍天明時,這隻公雞一叫,那隻公雞也啼,一雞報曉,百雞皆合。天亮了時,這隻喜鵲一鳴,那隻喜鵲也喳喳,一鳥高唱,百鳥接應。從而悟道:天下萬物,各從其類,鸚鵡也毫不例外。我如能從鸚鵡行裡給請個老師來教它,它是肯定樂意學的。可是這個會人語的鸚鵡老師到哪兒去請呢?
公冶長常到野外去放牛。這一天,他放飽了牛要到塘邊飲水。那口曠野之塘很大,塘水澄清澄清的,水面明亮得像面鏡子。有隻錦雞在水面上空翩翩飛舞。他聽別人說過,這種鳥兒自愛羽毛美麗,愛在水面上空照鏡子。他曾仔細觀察過,究其實,錦雞並非愛照鏡子。
原來這種鳥兒稟性勇健善鬥,它誤把投入水中的自身影兒當成了另一隻錦雞,非要和水中的「錦雞」較量一番不可,於是不顧一切,盡在水面上空飛下飛上。公冶長對著奇景兒,想了想,不由得眼睛忽然亮起來了:呃,教小鸚鵡有方了。
次日,天微明時分。他把一盆清水放置到小鸚鵡的眼皮底下,然後,對著架上的小鸚鵡道:「我給你聘請來老師啦,你瞧。」
小鸚鵡低頭一看,猛見水中也有一隻鸚鵡,還在瞪著眼瞅它,誤以為那是老母親來看望它。歡喜極了。
閃立在一旁的公冶長乘機開教:「打狗,打狗。」
小鸚鵡以為這話語是出自它媽之口,當然樂意學。於是,忙接口學說道:「打狗,打狗。」
從此以後,人們也仿效著公冶長的辦法,養訓起鸚鵡來了。
(原載1990年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的《濰坊民間故事》)
作者簡介:李坤元, 1930年6月生於山東諸城,中共黨員,諸城文化館副研究館員,1990年9月離休。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山東民俗學會會員,曾任省民協理事,濰坊市民協副主席,濰坊市曲協顧問等。在省級以上文藝刊物上發表作品二百多篇(首),並多次獲獎,榮膺國家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表彰。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