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坤元
春秋時代,齊國有位名士,複姓公冶,名長,傳說他通曉鳥語。
每年春天,成群的燕子都到公冶長居住的村子來落戶,戶戶的屋梁上都築上了燕窩,唯獨村西頭有戶人家,南屋北屋空著,一個燕窩也沒有。
這個戶三口人,兩個大人領著個小孩過日子。小孩旁的不喜歡,就喜歡燕子。望望這家有了燕子,瞅瞅那家也有了燕子,唯獨他家沒有,心裡很不是個滋味。
這天,小孩哭喪著臉,見了少年公冶長就說:「哥哥,俺媽叫我問問你。燕子怎麼不上俺家壘窩呀?」
公冶長笑眯眯地安慰著那小孩說:「小弟弟,你別急躁,等我給你問問燕子。」
他問問這隻燕子,這隻燕子回答:「不知不知!」他問問那隻燕子,那隻燕子回答:「不曉不曉!」燕子們好像不願意回答公冶長提出的問題。公冶長想,我何不到那家去看看呢?他到了那家,進屋望了望,見這戶人家很不講衛生,屋笆梁棒間灰塵很厚。他料定這就是燕子不願意在這裡築窩的原因,便對孩子的爹媽說:「燕子愛在乾淨處壘窩。您這屋笆上有灰,啣上泥不粘。燕子不喜歡這種髒地方。」孩子的爹媽一聽忙說:「這好辦,掃屋。」
一家三口趕忙動手,屋裡屋外拾掇得乾乾淨淨。等了幾天,燕子還是沒有來壘窩。孩子滿臉愁容,又來找公冶長探聽:「哥哥,俺媽叫我來問問你,燕子怎麼還不去呀?」
公冶長問:「你們家餵了大狸貓嗎?」小孩說:「沒餵呀!」公冶長說:「我再去看看吧。」公冶長第二次走進這家院子,見院子裡空蕩蕩的,一棵樹也沒有。他平時聽燕子們說話、唱歌,知道燕子最喜歡院裡有樹。打來食餵小燕時,母燕常常先在院裡的樹上停一停,瞅瞅進屋方便不方便,然後再往屋內飛;餵罷小燕子飛出來,仍在樹上停停腳,揩揩嘴,稍一思索打食的方向,然後,一撅尾巴飛走。公冶長想到這裡,便對孩子的爹媽說:「燕雀愛往旺枝兒上飛。您家連棵樹也沒有,燕子嫌無處停腳,無處歇涼,它不愛來!」
這兩口子一聽在理。沒兩天功夫,院裡院外植了樹。院裡還栽上了葡萄,架起了葡萄架。
這天,公冶長不等孩子來,就主動上門去了。他很關心這家人家的心願實現了沒有。誰知道剛進門,就聽見孩子的爹媽在吵架。男的掀翻了吃飯桌子,吼聲如雷。女的放聲號啕,大哭大吵,嚇得大鵝嘎嘎地叫,驚得喜鵲撲啦飛走了。
公冶長想勸,勸不成。他不喜歡看吵架的,緊皺著眉頭走出門來。走不幾步一抬頭,望見那小孩正在樹下痴痴地瞅燕子。他十分同情地對那小孩說道:「燕子膽小,就怕有大響聲。燕媽媽見你家愛吵架,擔心將來抱窩不得安寧,驚嚇著燕娃娃。人家怎敢再去壘窩啊……」
小孩以為這話是公冶長從燕子那裡聽到的,忙回家告訴了爹媽。
爹媽聽了很羞愧:「吵架吵得出了名,連燕子也瞧不起啦!往後再不能吵架啦。」
可是燕子還是不去壘窩。
公冶長困惑不解,去問燕子。匆忙飛來飛去的燕子,都叫著同一種聲音:「懶!懶!」
謎底揭開了。
公冶長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早睡早起。
他每天黎明即起,開了屋門開大門,到園林裡去散散步,聽聽鳥語。
這天早上,他剛剛打開屋門,就見有隻燕子搶著往屋裡飛。他根據平時的觀察斷定:燕子要築巢,先驗窩。驗窩的時間,往往是清晨。誰家開門早,它就到誰家去。公冶長見燕子往屋裡飛,驀然想到:也許小弟弟家屋門開得遲,燕子難飛進,錯過驗窩時辰。
公冶長叫開門,就把燕子不來壘窩的原因說給孩子的爹媽聽。勸孩子的爹媽說:「一日之計在於晨,睡懶覺可不好。您若勤快,燕子就來壘窩啦!」聽了公冶長的話,兩口子恍然大悟。從此,全家再不睡懶覺,日子越過越好。不久,燕子就去壘上了窩。大人不再皺眉,小孩拍手歡笑,全家喜氣洋洋。
(原載1981年第6期《山東文學》、1983年被評為省優秀故事後被選入《民間故事精選》)
作者簡介:李坤元, 1930年6月生於山東諸城,中共黨員,諸城文化館副研究館員,1990年9月離休。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山東民俗學會會員,曾任省民協理事,濰坊市民協副主席,濰坊市曲協顧問等。在省級以上文藝刊物上發表作品二百多篇(首),並多次獲獎,榮膺國家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表彰。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