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中國北方現存唯一的漁獵民族,歷史上的赫哲人以漁獵為生,早年衣服、被褥、大多是用魚皮峰值的,素有「魚皮部落」之稱。
從原始的捕魚、食魚、穿魚皮服飾到盡頭的養魚、賞魚、畫魚,用魚皮製作各種服飾、工藝禮品,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在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是中國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饒河縣雪松赫哲族工藝品作坊在傳承民族傳統工藝基礎上,融入時尚元素,精心研發創作出從平貼、鏤空到縫製立體浮雕百餘款魚皮工藝畫。
尤雪松,赫哲族,祖籍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尤科哈拉氏族子孫,現任饒河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魚皮技藝傳承人,赫哲工坊第三代傳承人。
「這種技藝將來可能就只能留駐在博物館裡」
Q:目前赫哲工坊主要是什麼樣的運作方式?
A:現在我們家的作坊就是零散式加工,集中式裝裱。
有訂單來之後,我們先把第一幅畫做出來,衡量這一幅畫用料、用工是多少,然後成本計算出來再下發給工人。
雪松赫哲工坊
Q:是有專門技藝的工人嗎?
A:在我們家做工的有下崗工人,還有已經成家沒有工作的婦女,她們在家料理完家務、照顧完孩子就可以縫製魚皮衣,創造一份收入。
Q:這些做零散式加工的女工,是怎麼找到的呢?還是說,她們是怎麼找到您的?
尤:都是關係好的朋友介紹的。如果你願意學、想做,就可以。而且我們家每年都會做一些公益事業,在政府號召下,開幾次班教學。
Q:衣服做完之後,怎麼發給客戶?
A:衣服做完之後按照我們的標準交到作坊,我們再集中統一裝裱後發給客戶。這樣我不需要太大門面。
魚皮畫是純手工製品,會這種技藝的人太少了,饒河現在能縫魚皮衣的就只有我愛人還有我一個親戚。我的工人有佳木斯、大慶、同江的人,差不多都是外地的,國外也有一些給我們家做活的,基本上是俄羅斯的。
Q:俄羅斯的工人們做完以後怎麼送過來呢?
尤:有過貨的,還有旅行團,能捎帶著送過來。
俄羅斯那邊有個那乃族,有一萬六七千人,生活習俗和語言和赫哲人都非常相似。赫哲族在同江、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不同流域也有些差別。
俄羅斯的服飾主要是魚紋的。這些服飾全是手工縫製的,組合時用機器。會這些工藝的在俄羅斯那邊都是35歲以上的。
Q:開店之前你們做畫嗎?
尤:開店之前有政府要用,在業餘時候會做一做。
但是後來政府說隨著咱這口岸不斷對外貿易,和旅遊業的不斷發展,應該有個店來作為饒河赫哲族文化的展示地,這樣我們家才開了這樣的店。主要還是本地來買的多,外地買的一般是大畫。
去年隨著文化部辦的第六屆海峽兩岸廟會,我們去了臺中。
尤雪松向記者介紹魚皮畫
Q:本地人買了一般是用作裝飾嗎?
尤:嗯,裝飾。還有就是帶給外地的朋友做禮物,多數都是當作禮品。魚有種特殊的寓意,年年有餘、富富有餘、吉慶有餘。
Q:有開網店嗎?
尤:我們家現在就是網店沒有做起來。
Q:為什麼現在還沒開網店呢?
尤:沒有精力開,也沒有時間。
我們縣裡有網絡中心,準備做一個平臺把這些企業都納入進去,但是我們沒有加入進去,如果是開網店的話,需要專門有客服來管這個。
現在是銷售淡季,有時候十天八天或者一個月才能賣上幾幅,甚至一兩個月賣不出一幅。有時候賣出一幅大畫,那半年都不需要再賣了。
Q:在銷售不穩定的情況下,你們為什麼願意堅持呢?
A:因為這項技藝傳承的畢竟是我們本民族的文化。我和我愛人工資都挺高,這個店開著就當是玩了吧,一種消遣,我們不是以它來掙錢。
我們做一幅大畫,付出的用料用時都很多,成本很高,如果出價低了我們不可能賣的。
而且掌握這種技藝的人太少了,這些作品未來很有可能成為博物館的陳列品。這種技藝將來可能就只能留駐在博物館裡了。
「因為民族的東西就是世界的」
Q:現在饒河會這個工藝的人大概有多少?
尤:不是太多,特別是會縫製的太少了。
這個活做起來不僅累雙臂,眼睛、頸椎也是很辛苦。我先生是退休的部隊幹部,退休了沒什麼事,來管這個店。
Q:您自己還做嗎?還是分給工人?
尤:我現在做的很少,因為我工作太忙了,沒有時間。整個店都是我愛人打理,企業也是他註冊的,我只是適當來店裡看看,幾乎不怎麼來,而且公務員不允許做企業。
但是要傳承民族文化,而且赫哲族人又這麼少,政府也重視這項工作。
尤雪松愛人正在縫製魚皮畫
Q:我們了解到有時候會開班傳授技藝,你們開的班有補貼嗎?
尤:沒有。多數就是我們自己家開,要是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項目,我們去講講課。開班需要魚皮和工具,是我們自己免費提供。
Q:魚皮技藝除了在需要的時候開班,還有什麼其他的傳承方式嗎?
尤:如果要學這門技藝,就必須通過舉辦培訓班的形式來教學,還有就是講座、展覽。
Q:這種技藝可能還是要靠師徒制,手把手來教吧?大班教學一個人教十幾二十個人這樣效果可能不是非常好?
尤:大班教學也可以的。像你們大學生這樣這麼聰明,一看就會,但是有幾樣絕活我們是不教的。
Q:您的孩子會做這個嗎?
尤:他會做這個,但是他沒有時間,這兩天他還過來粘畫了。
Q:他是從小就有興趣學這個嗎?
尤:主要是家裡環境薰陶。
Q:那您有想過找個徒弟專門把這個技藝傳授給他嗎?
尤:我們都是家族式傳承。我還有侄女和外孫女,有些技藝是不對外傳的。但是公益的教學該做的還是得做。我兒子現在沒有時間去學,但是我的侄女外孫女都會。
Q:您是從他們小時候就開始教他們嗎?專門定時間給他們開班嗎?
尤:在家裡做工藝品的時候,他們在旁邊看著,自然而然就會了,不用去教。
Q:他們以後會繼續開這個店嗎?
尤:那不一定。
因為這是手工製品,有量的限制,而且銷量也是限制它發展的主要原因。如果它銷量快,能形成產業鏈條的話,學員也會更多,這樣這個產業就能發展起來,價格也能降下來。
魚皮畫
Q:銷售這些東西政府能幫上忙嗎?
尤:政府需要去外地送上特殊禮品的時候會來採購一些,還有其他單位有需要也會採購一些,這都是自願購買的。現在有兩個店,別人購買的時候會比較兩家價格、質量。我們家已經註冊了自己的商標。
Q:要是魚皮畫能盈利很多的話,會不會也有很多人願意做?
尤:對,現在就是需要創新,需要開發出更多的款式,適合市場的流通,但是現在不好做,我需要走出去,聯繫更多的客戶。
另外一家店的老闆原來是我家店的工人,我們關係都挺好,他需要什麼東西來我們這兒,我們就積極支持。因為民族的東西就是世界的,區別就在於誰家怎麼賣貨。
「我們家開的雖然是一個商店,但也是文化傳習的基地」
Q:您是跟誰學習的魚皮技藝?
A:我是跟我的母親學的這種技藝,我母親是從我姥姥那學的。我家在同江街津口,也是民族自治鄉。我母親、我姥姥縫製魚皮服飾在同江應該是最早的。
Q:魚皮衣怎麼加工?
A:魚皮衣的加工比較複雜。
首先要先用木刀把魚皮從魚肉上剝離開,然後平鋪陰乾,晾乾後一層玉米面一層魚皮,卷在一起,用專門的木鍘刀來來回碾壓,目的是去鱗去脂脫腥,還能使魚皮更柔軟。
然後再用木棰來揉,揉成像布料一樣柔軟。根據圖形剪裁後縫製,現在所有這些活,全是純手工的。
饒河縣博物館陳列的魚皮服飾
Q:考慮過用機器做嗎?
A:我們也想過用機器來做,但是手工的柔韌度和針法,是機器代替不了的。
Q:赫哲族的老人中還有多少能講赫哲語的呢?
尤:太少了,大概四五六個吧。六十五歲以上的會講的已經很少了,不足20人,其中有我80歲的母親。
Q:再過三十年、五十年,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的話,沒人會講赫哲語了。
尤:所以現在我們在搶救,以微信的形式建群,老師在裡面講,大家有時間就學。
Q:以微信的形式教學需要多久呢?
尤:估計是要一年。
Q:您覺得能做些什麼讓赫哲族文化傳承得更好?
尤:首先赫哲族人得提高思想認識,體會到危機感,只有主動地作為,主動地傳承、保護,這樣民族文化才有希望。
Q:然後還能做些什麼呢?
A:第二得主動去學,這樣才能提高興趣。學習方式很多,我們建了一個微信群,有老師在裡面講課,還有網站,也有交流,通過比賽、匯演等各種形式來進行多地區同一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比試,進一步提升大家傳承文化的認知感和緊迫感。
Q:習總書記前段時間到同江考察對赫哲族有什麼影響嗎?
A:現在習總書記到同江考察之後,對赫哲族人的鼓舞還是很大的。國家都這麼重視我們民族,我們要有危機感,還要有自豪感,同時也要有緊迫感。民族文化的搶救,不單單是自己本民族的人,像你們這樣都這麼關心,那我們本民族的人,沒有理由不把文化傳承好。
Q:您覺得赫哲族的文明在傳承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的地方嗎?
尤:困難的首先是資金問題,因為傳承技藝首先需要租借場地,還要媒體宣傳。
Q:您有什麼想法或方案嗎?
A:如果能做一個生態園區,這樣語言環境能恢復,另外技藝也可以傳承,遊人來了之後,在園區裡赫哲族族的吃喝遊樂漁,都能展示出來,我覺得這是最好的。
把它作為一個項目,一個旅遊基地來做,政府如果重視的話,應該是這樣。
Q:生態園區主要有哪些功能?
A:生態園區中可以先捕魚,魚肉遊人可以吃,魚皮用來做工藝品,吃完後能觀賞薩滿舞,走的時候可以帶走一些魚皮技藝的工藝品。所以我覺得生態園區是最好的補救民族文化的一個措施。
上次國家民委過來我們也這樣建議,最好是在赫哲族的聚居區做一個生態園區,把會民族語言的老人儘量集中在裡面,傳承和發展赫哲族文化。我認為這目前是最有效的方式。
Q:那這種方式有沒有可能真正實施?
尤:真正實施需要政府去做工作,得做為一個項目來報,如果本地財政可以承擔,那麼就能辦起來,沒有錢什麼都辦不了。
如果做為項目來報,可以引起省級和國家的重視,緩解地方壓力。所以現在不同時節,我們得用不同的方式來傳承文化,我們家開的雖然是一個商店,但也是文化傳習的基地。
(作者:上海大學陳靜)
(責編:實習生 楊琪琪、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