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著人的長相與外形,古今中外都存在著眾多不同的理論與思考。
比如說中國古代的《面相學》,西方歐洲舊時候存在的「顱相學」,都是圍繞個體的外貌,尤其是長相相關的事情進行的。
很多時候,人們的觀點是會形成一種風氣的。
比如說在中國,人們會依據固有觀念,形成某些關於人的外貌的認識。典型的就是「濃眉大眼」是好的長相,「尖嘴猴腮」則是反面教材。
關於女性,這些看法也存在,我們知道,很多人的臉上會長有痦子或者是痣,這是比較難以避免的,但是這些星星點點長在臉部的不同位置,也有不同的說法。
比如長在眉梢便是美人痣,長在嘴巴附近則被稱為「媒婆痣」等等。
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會對人的外貌進行一定的研究與思考,最終在群體當中會形成大多數人都認同的與人的面相相關的觀點,最終成為一些思潮,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影響之後的大多數人。
這是中國古代形成的一種現象,對於中國人甚至整個東亞地區的影響都是比較明顯的。同樣,在西方,歐洲人也認為人的外貌會影響人的性格。
他們還認為,那些堅信自己可以完成某些事的人會表現的十分強大,讓外界感受到其內心散發出的強大氣場,是怎麼也抑制不住的。
還有的人認為,對於個體而言,年紀越是增長,就越是能夠體現出其性格在身上的存在。
比如說,很多人由於自己的長相以外貌比較出眾,在年輕的時候會受到身邊許多人的關注,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大家年華不再,長相也趨於相似,那麼在此時,自身性格比較吸引人的那些人就會更加受到身邊人的喜愛。
除了面部表情與言語溝通,身體的許多方面也會體現出個體內心的狀態以及性格特徵。
所以僅僅擁有一個光鮮亮麗的外表是不足以讓他人對自己擁有一個良好的印象的,想要提升氣質,要做的事情是很多的。
臉和心晚清時候洋務運動的中流砥柱曾國藩就曾經在書中寫到,那些聲如洪鐘,面露陽剛的人往往都是很有氣概的;而那些臉型端正、牙口標準的人則大概率有很強的交流能力。
當然,一個人的性格可能會隨著其狀態的改變而改變,有可能有時候心情很好,就會表現的十分溫順優雅;有時候心情不佳,就會表現的比較急躁、不耐煩,這些都是正常的。
通過人的行為去猜測其內心狀態其實是由於,在早期時候,由於沒有語言與文字,人們只能通過相互之間的肢體動作來交流。
所以長此以往,很多人就形成了這種習慣:通過一個人的行為、肢體動作等外在動作去判斷其內心想法以及性格。
很多人舉止優雅,腳步聲都是很輕的,那麼他們很大概率是內心十分溫柔的;還有的人行為莽撞,經常手忙腳亂的,這些人有可能是比較粗心、性格大條的人。
內心與行為我們知道,大腦發出的指令是個體進行行動的最初「指揮官」。
而人的心理是根據大腦發出的指令,為了進行一種調節而逐漸被確定的。
心理既可以幫助個體做好準備,也可以提醒個體及時停止。
所以很多時候,外在的行為表現其實能夠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人此時的心理狀態。
當然,這也不絕對,這只是根據理論而得出的一種,大多數時候會成立的特徵。
比如說,當一個人眉頭緊鎖,雙目圓睜,握緊雙拳時,那麼他往往是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並且大概率是遇到了困難。當然,也有可能是他應對生活的某種特有的態度。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會忽略自己的肢體行為,比如很多人會不自覺的駝背、低頭、頸部前傾,這些行為會反映出一種不自信、性格內向甚至是有些猥瑣,所以一定要重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
這些問題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因為一個人的氣質是多方面來決定的,很多行為都可以提升你在外界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