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方:公眾號吉師閱讀(關注公眾號可獲取書籍資料)
在你眼中的不適,很可能是人類進化許久的保護機制在起效。生病從不是簡單的事,其背後的真相許許多多。只有弄明白那些不為人知的原因,我們才能有的放矢,保證自己的健康,對嗎?
本書從進化醫學的視角為人們「防病治病健康生活」提出了極富價值的見解,若領會一二,或終生甚至世代受益。
本期薦書 /《我們為什麼生病》
作者介紹
R.M.尼斯,密錫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曾任該校教育及學術事務副主任。他組建了人類行為和進化學會,並曾任主席,在進化心理學和達爾文醫學研究領域享有盛名。
G.C.威廉斯,紐約州州立大學生態學和進化論榮休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曾任進化研究學會主席。他以對群體選擇論的有力批判而聞名,在性別進化研究領域也有傑出成就。1999年他獲得了有生物科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克拉福德獎。
譯者:易凡,禹寬平
推薦理由
本書從進化醫學的視角為人們「防病治病健康生活」提出了極富價值的見解,若領會一二,或終生甚至世代受益。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易·既濟》)。君子當思謀遠慮,居安思危,防患未然。「遠慮」:對人類全部進化史的思辨認知與倫理思考,並對人類「進化未來」做出理性、客觀的預判。目前,我們對疾病的有限認知更多是以生物學知識為基礎,而很少從生物與文化「雙重進化」的倫理視角對其「深謀遠慮」。
這難免會在疾病預防與診治的辯證關係上陷入誤區甚至「南轅北轍」。我們不僅要了解當下致病因素與疾病發生的關係,也要認知人類系統發育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致病基因與當下環境的進化倫理關係,以求「溫故而知新」並對未來「有所預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每個人都是帶病生存。防病先靠自己,治病要配合醫療(不是依賴)。一個人必須了解基本的健康和醫學常識,樹立持久的健康意識、培養良好的健康素養,才有望達到良好的健康水平。
本書簡介
衰老、疲勞、疼痛、畏懼、貧血、發熱、炎症、噁心、嘔吐、厭食、腹瀉、咳嗽、焦慮是一些看似日常發生,但令我們不快樂、不舒適或痛苦困惑的現象。但你可知道:
衰老是青年富有活力的代價。感受疲勞是為避免過度勞累而積勞成疾。疼痛和畏懼是規避危險的預警,貧血是人體抵禦病原物感染的自衛機制。發熱與炎症是身體抵抗病原物侵襲所致。
嘔吐和腹瀉是人體把毒物排出體外。妊娠噁心、嘔吐和厭食是為了將胎兒接觸毒素的機會減至最小。咳嗽是為了從呼吸道排除異物,過度鎮咳可能死於肺炎。焦慮是為了避免危險和打擊。被殺死一次的損失遠遠大於對一百次誤報警告作出反應的代價。
#十一月創作狂歡·文史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