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作用勝過自衛隊
不同於日本海上自衛隊隸屬於防衛省,海上保安廳名義上是日本國土交通省下屬的一個行政機關,屬於公務員編制。但近年來,隨著日本與中韓等圍繞島嶼主權爭端的日益表面化,海上保安廳的職能和性質也有著微妙的變化,海上保安官的職權範圍也從海上進一步擴大「登陸」。
過去,海上保安官們只能在海上「執法」,但在今年8月29日之後,這種情況發生變化。日本國會參議院全體會議當天表決通過海上保安廳法修正案,賦予海上保安官對「非法」登上日本離島人員實施逮捕的權限。修改前的海上保安廳法規定,海上保安官行使警察權的範圍僅限於海上,而不能在陸地對「非法」登陸者執法,只能由警察行使警察權。此次通過的修正案規定,海上保安官可以在離島行使警察權,對「非法」登陸者進行搜查並逮捕。
雖然海上保安廳與防衛省、海上保安官與作為軍人的自衛隊員有著本質的區別,以及各自的人才來源和訓練體制,但在當今國際環境下,尤其是近年來的東北亞國際關係的變化,海上保安廳日益成為日本海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日本維護海上權益的支柱之一。海上保安廳名義上是一個行政機關,但從其融技術、裝備、教育、人力和行動於一體的特點來看,實際上它已經是一個完整獨立的海上準軍事系統。
海上保安廳的性質和實力與海上自衛隊不可相提並論,但海上保安廳也有自衛隊無法替代的獨特價值。畢竟在處理跨國領海糾紛和海上治安活動,甚至是類似中日之間的釣魚島紛爭時,作為軍隊的自衛隊是一個相當敏感的因素,不到萬不得已時,日本不敢輕易動用。相反,海上保安廳名義上是行政執法機關,使用起來可以說是毫無顧忌。因此在中國海監船在釣魚島海域正常航行執法過程中,日本就頻頻動用海上保安廳力量跟蹤甚至阻撓。
藉口「外患」意欲擴編
2006年,一部名為《海猿2·愛的界限》的電影,以71億日元的票房,成為當年日本本土電影的全年票房冠軍。這部改變自漫畫《海猿》,講述任職於日本海上保安廳的主人翁海上保安官仙崎大輔在工作生涯中故事的電影,在日本年輕人中掀起了一股熱潮,據說不少年輕人報考海保學校,正是因為看了這部電影。2010年上映的《海猿3·最後的訊息》更是以近百億日元的票房成績,問鼎《海猿》系列史上票房之最,也同樣是當年日本本土電影的全年票房冠軍。宣傳海上保安官的影視片受到如此追捧,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力,或許正中了日本政府的下懷。
不過,對於海上保安廳1.2萬餘名的海上保安官和現役的巡視船,日本依然覺得難以滿足,處心積慮地想要尋找藉口進一步擴充海上保安廳的規模和實力。在釣魚島被日方「國有化」後,中日關係陷入緊張,中國海監船及海軍艦隻頻繁出現在釣魚島海域便成為日本最好的託辭和藉口。
日前,日本媒體報導稱,日本海上保安廳長官北村隆志10月17日宣稱,鑑於日本對釣魚島實施「國有化」後,到釣魚島附近海域執行任務的中國海監船和漁政船呈長期化趨勢,海上保安廳部署在日本全國多個管區的海上保安本部派出巡視船支援釣魚島周邊的領海守衛任務並非例外,因為海上保安廳只有有限的1萬2千餘名海上保安官,他們負責執行多種多樣的任務。
不僅海上保安廳認為自己的人手還不夠,巡視船還不多,就連不少包括網民在內的日本人也認為在當前與中國和韓國之前圍繞島嶼主權的紛爭形勢下,海上保安官應該大幅擴編至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