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一支艦隊從島鏈內,到達了亞丁灣。
10年,一支艦隊從零航母,邁入了雙航母時代。
回顧過去的10年,甚至是20年,航母始終是關鍵詞,是熱詞。回顧那一個個載入史冊的偉大瞬間,仿佛就在耳畔,就在昨天。
2012年9月25日,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正式交接入列。
2012年11月25日,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成功起降殲-15艦載機。
2017年4月26日,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下水。
2018年9月,遼寧號航母殲-15艦載機完成夜間起降,完全具備晝夜起降能力。
2019年12月17日,首艘國產航母服役,命名為「山東艦」,舷號為「17」。
……
有奮鬥就會有犧牲。有為殲-15耗盡生命的羅陽,有為保護殲-15而不惜生命的張超,還有更多的無名英雄與奉獻者、奮鬥者,他們的光輝照亮了後來人,他們的精神鼓舞了後來人。
這其中,還有一件跟航母息息相關的事,不動聲色,但影響深遠。2017年,描繪航母艦載機首飛的新聞《一著驚海天》,經教育部批准正式入選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向萬千學生傳遞海天夢想。
《一著驚海天》有這樣的描寫:「這不是一次普通的飛行。航母艦載戰鬥機著艦,承載著國人的強軍夢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證,為了這一夢想成真,古老的中華民族,已經等了近百年;人民海軍官兵,已經期盼了半個多世紀。」
能進教科書,更是有識之士的期盼,讓青少年知道海洋、海軍、海權,知道星辰,也知道大海。
教科書打基礎、管長遠,是一個國家所有事業的開端。也因此,內容選擇事關重大、門檻極高,能入選的古文無不是千古名篇,近作無不是振聾發聵之作,留給以科技為主的說明文篇幅非常有限,留給國防的空間就更少了。
除此之外,國防類文章還需要同其他口作「鬥爭」。「手心手背都是肉」、「還有很多想進教科書的,憑什麼你就最重要?」回顧下前20年,成就太多、太顯著了,硬實力有,文化、體育方面的軟實力也有。
最大的競爭是「航天口」,因為航天領域的成就異常卓著,嫦娥、北鬥、長徵,每一個名字都是字字千鈞,背後的科學家隊伍更是如群星閃耀,對於培育青少年的航天夢想具有重大作用。到底是航天,還是航海?
這是幸福的煩惱。最終勝出的是航海,因為航天已經開始領跑了。這裡面有一個技術上的處理,就是選擇了新聞題材進教材,作為一種應用文範文形式,用於新聞通訊的教學。當然,這是形式上的處理,根本緣由不說自明:要建設海洋強國,要建設強大海軍,要維護海外利益。
「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但一切的起點——不是建造一艘新型艦艇,不是打造一支遠洋艦隊,而是培育駕馭這支艦隊的人才,所有競爭的最後都是人才之爭。
百年海軍,需要裝備作基礎,更需要人才走長遠。《一著驚海天》有這樣的描述:「為了這一著,面對技術封鎖,多少人殫精竭慮,青絲變白髮;多少人頑強攻關,累倒在試驗場;多少人無怨無悔、默默奉獻……」
一篇文章,記錄了歷史,更是埋下了種子,開啟了夢想。對於傳統陸權國家來說,樹立海洋意識、海軍意識、海權意識,需要意識的先行,需要少年的先行,讓海洋成為青少年的夢想選擇。
讓未來如遼寧艦官兵所言,艦艏行處是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