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國將迎來今年唯一一次觀看月全食的機會。8日17時14分左右開始初虧,20時35分左右復圓,這段時間內處於黑夜的地區都能看到月食。當天18時25分左右,月球完全進入地球本影時,月亮失去直射光源,用「羞紅的臉」高懸夜空,19時24分許,月球移出地球本影並逐漸變回滿月,其間有一個多小時可以觀測到銅紅色的月亮。這次月全食福建觀測條件好,可以直接看到月食變化的全過程。
名詞解釋月食
月食又被稱為月蝕,指月球被地影遮掩而發生的食。地球在背著太陽的方向會出現一條陰影,稱為地影 。地影分為本影和半影兩部分。本影是指沒有受到太陽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則只受到部分太陽直射的光線。
當月球運行進入地球的陰影(本影部分)時,原本可被太陽光照亮的部分,部分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陽光照亮,使得位於地球的觀測者無法看到普通月相的天文現象就是月食。月食發生時,太陽、地球、月球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因此月食必定發生在滿月的晚上(農曆十五、十六、或十七),如《說文》所說「日蝕則朔,月蝕則望」。
月全食的時間並不固定,一般1-2年會有一次,但連環四月食就非常罕見。「連環四月食」是指連續4次發生、每次相隔6個滿月的月全食,500年來只有3次,而第4次就在今年的4月15日、10月8日,餘下的兩環月全食將於2015年4月4日及2015年9月28日出現。這連續4次的月全食,最佳觀測點都是北美地區,今年4月15日的月全食中國地區未能觀測到。
未來5年的月全食發生時間表
2015年4月4日18:15:45-21:44:46,東北、東部沿海、臺灣可見全過程,其他地區帶食月出。
2015年9月28日9:07:11-12:27:03,中國不可見。
2018年1月31日19:48:27-23:11:11,全國大部分地區可見全過程,新疆、西藏極西部帶食月出。
2018年7月28日2:24:27-6:19:00,東部帶食月落,西部可見全過程。(可能出現紅月亮)
2019年1月21日11:33:54-14:50:39,中國不可見。
拍攝月全食秘笈
可微速拍攝,也可結合地景創作
對於觀測地點的選擇,楊樹政建議儘量找一些空曠、較高的地方,最好能避開高大建築物,確保視野開闊。欣賞月全食過程原則上不需要天文望遠鏡輔助,使用肉眼或小雙筒望遠鏡即可。有條件的可以使用單反和長焦鏡頭對月食全過程進行微速(延時)攝影,也可以結合地景進行創作。愛好天文攝影的朋友,需要配備相機、三腳架,選擇合適的場所拍攝效果會比較好。如果希望照片更具觀賞價值,可以選取一些有特色的背景物,比如名勝古蹟等標誌性建築。
全食攝影:由於全食階段月亮很暗,建議調高感光度ISO值,以便在較短時間內曝光。拍攝時將暗紅色的月球調整至相機視野中央,使用B快門及快門線,光圈開到最大,曝光10-20秒即可。溫馨提醒,由於本次月全食時間較長,可以多嘗試集中曝光參數,一定可以拍到不錯的照片。
「月食串葫蘆」(連續攝影):選用能連續在同一幅畫面中多次曝光的相機和廣角鏡頭,用三腳架固定,事先計算好多長時間(通常15-20分鐘)拍一次,就可以拍攝出月食的整個連續變化過程。由於月球會東升西落,拍攝前應將鏡頭調至靠東側,以免最後影響出畫。
地球影攝影:這個一般是擁有望遠鏡器材的天文愛好者來拍攝的,使用長鏡頭相機,將其裝在赤道儀上,利用重複曝光的方式將月亮拍攝在同一張底片上,建議每隔20-30分鐘曝光一次。
拍攝技巧
在此我們推薦3種不同的拍攝手法,以及拍攝月食的一些小技巧。
1.對於沒有望遠鏡的普通攝影者,可以選城市裡的風景作為地景,使用廣角鏡頭,配合三腳架固定拍攝。拍攝前要先預計好月亮運動的軌跡,然後月食發生時,不能移動相機和三腳架,每隔3分鐘拍攝一張照片,後期再運用軟體進行疊加,就可以得到「月食葫蘆串」的效果。此外,也可以使用相機自帶的多底合成技術,只需在相機中開啟這一功能便可進行拍攝。
月食
2.擁有較好攝影器材的愛好者,以及有天文望遠鏡的天文愛好者,則可以用長焦鏡頭(至少動用600mm甚至更長的鏡頭)或者配合天文望遠鏡(直接把望遠鏡接在單反機上,甚至卡片機甚至手機也行),拍攝時突出月球表面的細節。
3.紅紅的月亮配合上滿天繁星與銀河也會產生不錯的效果,但這樣的照片要到光害較小的地方拍攝才行。拍攝方法跟拍攝星空的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