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為何總「倒黴」:看似站在食物鏈頂端,其實也是個辛苦活

2020-12-03 新浪科技

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徹諾

來源:盒飯財經(ID:daxiongfan)

投資人的品牌,比創業者更難樹立。

投資人都特別喜歡把自己描述成「時間的朋友」,大概因為缺什麼補什麼——他們通常即缺朋友,又缺時間。這是一個極重口碑的行業,沒有口碑好項目不會找上門,自己找上門的項目也不一定拿得到。但這又是一個極容易失去口碑的行業,它們的口碑公式很簡單:品牌影響力=明星公司-爆雷公司。它們的高光時刻,與被投企業的高光時刻密切相連,這也是他們獲得關注的主要場景,不過所投項目一旦爆雷,它們也很容易被拉出來示眾。注意是爆雷而不是失敗,項目失敗是大概率事件,但爆雷,就可能進入公共議題。

最糟糕的情況,就是曾經站過臺的明星公司突然爆雷,曾經獲得的光環有多閃亮,這一刻的壓力就有多沉重。遺憾的是,這種糟糕的情況又經常發生,特別是對早期投資人而言,從2012年到2016年的狂熱中,如果真的避過了所有的坑,也很可能錯過了這一波趨勢。

爆雷的ofo背後,幾乎站了中國半個投資圈,即有阿里系的錢也有騰訊系的錢,還包括金沙江創投、真格基金、經緯中國、順為基金、中信產業基金等國內最優秀的投資者,以及滴滴這樣的產業資本。

爆雷的暴風影音,也曾獲得過經緯中國、IDG資本以及中信資本的投資。

從團購到O2O,從網際網路金融到共享經濟,過去十年中,哪一條火熱的賽道下沒有發生過爆雷?哪一家爆雷公司的背後沒有站著幾位聲明顯赫的投資人?

連孫正義也跌落神壇,軟銀2019財年全年巨虧172億美元,很大原因是由於它旗下的願景基金以驚人的速度向Uber與WeWork母公司等知名科技公司注資,結果這些項目成了無底洞。孫正義曾攜手印度青年利提什·阿加沃(李泰熙),創造了OYO的增長奇蹟。軟銀通過願景基金對OYO投入15億美元,2017年11月份,OYO進入中國市場,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單體酒店品牌和第二大酒店集團,以及全球第三大連鎖酒店。但在2020年3月份,由於運營不善,迭加疫情影響,僅中國區就裁員7000多人,整體虧損約合人民幣23.4億元。

都說踩中了瑞幸和蛋殼的劉二海慘,孫正義不知慘多少倍。

不過,用歸納法來總結投資人,往往比總結創業者更不準確。從一個連續創業者的成功或失敗中,應該能較為準確的預測他的表現,但是投資人所投的項目,往往走向不在,也不應該在自己所控制範圍,因為項目爆雷,推導出相關投資人業務能力,乃至道德品質有問題,過於簡單粗暴。

2011年前後,土豆、趕集和真功夫,這三家公司都是在準上市狀態時,創始人讓自己的媳婦告上了法庭,因為糾紛元氣大傷,巧合的是,這三家公司背後的投資人,都是今日資本,這一下讓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也成了焦點。都說見過投得準的,沒見過投得這麼準,徐新自己也很鬱悶,而她老公正是知名婚戀網站珍愛網的創始人李松。據說,後來徐新在盡職調查階段加入了一個程序:投之前與創業者的老婆吃個飯。

後來還有投資界人士在微博上戲稱,以後投資項目應該把夫妻關係當作考量因素之一,並在投資協議中要求,所投公司創始人結婚或者離婚必須經過董事會,尤其是優先股東的同意,這被業界戲稱為「土豆條款」。

當然這只是玩笑,家庭關係錯綜複雜,當局者固然迷,旁觀者也很難清。不過,也不能將徐新歸納為愛情殺手,她依然是風投女王,她的成績單上還有網易、大眾點評、攜程、趕集網、唯品會、小豬短租、知乎、瓜子二手車等。遺憾的是如果一個人在某一階段被貼上了標籤,標籤以外的特徵就很難被看到。

這就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的暈輪效應,暈輪是指當月亮被光環籠罩時產生的模糊不清的現象。愛德華認為,人對事物和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從局部出發,然後擴散而得出整體現象。就像暈輪一樣,這些認知和判斷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倒黴」的劉二海現在就被籠罩在消極否定的光環中,瑞幸和蛋殼這兩個大雷,足以讓人忘記他還投過蔚來等明星項目。

判斷一個投資人的能力與品格,有兩個關鍵時點,第一是什麼時間進入,第二是以什麼姿勢退出。投後管理雖然也是鏈條中重要的環節,但最好的方式也就是幫忙不添亂。進入的時點,證明價格合適,項目別投貴了,創業者狀態也OK,退出的時候,提前規劃好安全邊界,也沒有把創業者用不光彩的方式踢出局。

愉悅是瑞幸最早期投資人之一,劉二海曾參與此項目。瑞幸後來問題出在資本端,並不是實業端,它之前打通線上線下場景,迅速佔領用戶心智、通過後臺簡化門店管理等策略符合新零售基本邏輯,如果完成IPO衝刺之後,能控制速度,特別不要碰虛假交易等紅線,這家公司有可能將手中的好牌打贏。

蛋殼從愉悅進入的時點看,以投資人的邏輯看,賽道和模式也頗值得關注,它從長租公寓中的分散式公寓切入,盤活的是市場上的存量房,風險較為分散。後來老虎基金投資4億美元,螞蟻金服投資1.5億美元,春華資本和CMC各投資2億美元,都證明對此模式的認同。從2015年成立至爆雷,蛋殼公寓共完成八輪融資,融資總額高達54億元,愉悅資本是A輪和A+輪投資人,也連董事會席位都沒獲得。

蛋殼在2020年1月17日上市,成為了2020年登陸紐交所的第一支中概股,接著就再也沒有什麼好消息。先是疫情黑天鵝造成影響,之後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兼CEO高靖,因涉及地方政府部門對他在創立蛋殼公寓前參與的商業投資,受到調查,導致融資中斷,這才是真正的導火索。

2018年之前,資本確實助長了資產泡沫化,讓一個風口迅速陷入補貼大戰,讓顛覆者成為「雷神」,這是對用戶、市場環境、創業精神乃至投資者的多邊共輸格局,只是在一列狂奔的高鐵上,個體已很難有踩剎車的能力。

劉二海自然也有很多自己需要復盤之處。早期投資就是投人,這已是通識,無需贅言,不過,人心其深若海,而且是動態的,要想賭對還要加入很多變量。劉二海與陸正耀相交多年,在君聯資本時就曾投資過陸的神州租車等項目,陸彪悍的戰鬥力令他印象深刻。投資蛋殼,是2016年由領英中國區總裁沈博陽介紹,這本來是沈博陽自己天使輪投資的項目,沈博陽曾是Linked中國區CEO,還是百度糯米創始人,其履歷絕對是投資人追捧的對象,後來沈博陽加入蛋殼任董事長。

雖然基本原則類似,但每個投資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與風格,熟悉劉二海的人都知道,他溫和謙遜,對創新更寬容,熟人也更信任。在這兩次教訓中,他損失了錢,也損失了朋友,更損失了寶貴的聲譽,自己對這兩家公司曾經的盛讚,如今被挖出來打臉,這是巨大的精神衝擊。

投資人雖然看似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但其實也是個辛苦活,鼎暉投資總裁焦震曾說過,「我們要以打仗的精神去做投資,打仗只有兩個結果:打倒了敵人,或者失去了戰友。所以我們要堅持住、不放棄,不抱怨,做投資最大的財富是通過教訓積累的經驗。」劉二海在2020年所積累的經驗,確實足夠豐富。

相關焦點

  •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究竟是怎樣一群人物—評《三十而已》
    即使她屢次表示自己是個文盲被兒子看不起,甚至分不清到底是莫奈還是梵谷畫了《睡蓮》,但這絲毫不影響王太太站在社會食物鏈頂端,王太太的世俗智慧和在名利場裡的過人見識,很值得人學習。顧佳知道能賣下莫奈《睡蓮》和小行星命名權的王太太既不缺錢,也不缺昂貴的禮物。所以她投其所好,只送了一個自己精心製作的低脂小蛋糕過去,用心的小禮物立刻贏得了王太太的首肯。
  • 都說貝爾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其實,他才是站在頂端的男人!
    這麼多年來每當我們看到貝爺和大自然殊死搏鬥,我們心中都有著這一個問題,這些登高山、下海捕撈、吃高蛋白食物的鏡頭到底是誰拍的!當然是陪同他一起冒險的攝影師們了。如果說貝爺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那麼他的攝影師就是真正超人。今天,就帶大家走進貝爾身後的男人們!
  • 為何人類能站在食物鏈頂端?科學家:智商不是主要原因
    但我相信,如果7萬年前的智人是最聰明的生物,我們現代人必然也是最聰明的生物。這個假設也許你覺得是理所應當的廢話,但其實未必。就像我們常說的富二代、富三代一樣,他們確實還擁有著家族的商業帝國,但是你能說他們的商業才能會一代比一代強嗎?顯然是無法得到這種結論的。同樣,人類之所以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是人類的祖先在幾萬年前實現的,而現代人只是延續者而已。
  • 為何人類能站在食物鏈頂端?青銅開局王者結局,看完你就懂了
    人類經過幾億年的演化,走到今天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人類最開始的配置是其實比較差的,當時的人類在大片的野生動物面前,大概就只能用可憐,弱小來形容了,而如今人類已然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為何人類能站在食物鏈頂端?青銅開局王者結局,看完你就懂了。
  • 人類不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科學家:其實真實的原因是這樣的
    常常有人說: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可以說其他生物分為兩種,能吃的和沒研究出吃法的,然後現在多了第三種,是保護動物國家不允許吃。看看如今人類的餐桌,有各種蟲子,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五毒」「四害」都上了餐桌,或許有天「四害」都能被吃成保護動物,可以參考麻雀。
  •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
    中年殺手古德和他的小弟蘇拉的歡樂日常,兩個幾乎完不成任務的奇葩殺手將正常人再尋常不過的日常生活,活出了各種花樣的風採。中年殺手古德和小弟蘇拉兩個幾乎完不成任務的奇葩殺手在同一屋簷下摩擦出激情的火花。現場觀眾一睹為快,連連稱讚,成為了這部動畫的首批觀看者。
  • 「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爺為何不拍《荒野求生》了,原因令人心酸
    在現代這個高度發展和文明的時代,野外生存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但它對於戶外愛好者來說都有無窮的吸引力,各種突發情況,跋山涉水,克服困境,為了食物和水這種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而發揮自己的潛能和才智。
  •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這怕是有什麼誤會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 但是,可能也有人會嘀咕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 第一個吃蝙蝠的人 怎麼就被人鄙視 人進化了幾百萬年 終於站上食物鏈頂端
  • 作為地球的頂級生物人類,在食物鏈中位置其實並不是站在最頂端
    在地球上生活的眾多生物中,由於人類有著強大的能力,而且在各方面相對來說都優於其他一些生物,因此長此以往,就讓我們產生了這樣的一個意識,那就是我們人類處於食物鏈的頂端。事實真的如此嗎?人類真的在食物鏈的頂端嗎?
  • 搞笑瘋人:搞笑三人組去春遊,哪吒活抓貝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
    搞笑瘋人:搞笑三人組去春遊,哪吒活抓貝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
  • 《荒野求生》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男人,貝爾·格裡爾斯
    在野外,沒有食物你可以活一個星期,沒有水你只能活一天,沒有相應的求生技巧你可能一天都待不下去。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男人,蜘蛛,毒蛇,馴鹿,章魚,老鼠,蜥蜴,鱷魚,普通人望而生畏的動物都是他的最愛,他就是貝爾·格裡爾斯。ps:保護野生動物,禁止捕食獵殺,沒有買賣
  • 假如把人類縮小到電子這麼小,人類還能站在食物鏈頂端嗎?
    人類誕生日起發展到現在,已經是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了,人類具有一般動物少有的智慧,所以能夠極大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來改造自然和社會,但是如果把人類縮小到電子這麼小,人類還能站在食物鏈頂端嗎?今天我們不妨腦洞大開一盤。
  • 當年什麼都敢吃的貝爺,「食物鏈頂端」的男人,為何突然消失了?
    導語:當年什麼都敢吃的貝爺,「食物鏈頂端」的男人,為何突然消失了? 因其在探索頻道主持節目《荒野求生》中所食用的東西太過驚人,而被冠以「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的稱號。而且也是因為這個節目,導致貝爺聲名大噪,而且還是在全球走紅。
  •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爺吃出事兒了……
    以一檔《荒野求生》欄目為中國觀眾所熟知的英國冒險家貝爾(Bear Grylls),因為在拍攝中經常吃下各種看似難以下咽的食物,而被冠以「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稱號,更被許多粉絲尊稱為「貝爺」。但最近,這位以無所不吃著稱的冒險家吃出事兒了......
  • 那個「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爺啥都敢吃,如今變成了這樣
    這段時間的肺炎鬧的人心惶惶,有最開始的幾個人現在發展到確診將近一萬人,前線的醫生護士們都非常的辛苦,這一切的根源還是要從那個吃蝙蝠的人說起,這種東西沒有多少肉,營養價值更是沒有,但是還是有一些人為了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膽量,什麼都吃,不過說起什麼都吃,大家自然就會想到那個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爺。
  • 曾經被稱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貝爾,如今在做什麼?
    尤其在前幾年大火的《荒野求生》中,貝爾不懼恐懼大口吃各種蟲類動物的舉動,更被網友們稱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而貝爾最火的時候不僅國內外粉絲無數,更跟當年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一起參野外活動,在中國也錄製過一檔《跟著貝爾去冒險》。不過後來有人發現,現在網絡上幾乎看不見貝爾的身影了,那曾經大火的貝爾如今在做什麼呢?為何突然銷聲匿跡了?
  •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的基本健身法!
    說到貝爾,似乎總要提及他的過去,看著鏡頭前,那個健康、勇敢、強壯、陽光、自信的男人,你絕對無法想像,他一度因為跳傘意外,導致背部三節脊骨損壞,幾乎癱瘓
  • 貝爾果然是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男人!
    「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男人貝爾 格裡爾斯大概是所有野外探險者的偶像,他的經歷更像是一本百科全書。一部《荒野求生》讓貝爺最大程度還原了野外的真實環境。貝爺最讓人敬佩的是對冒險源自生命本能衝動的渴望,以及將探險作為終身事業奮鬥的精神。
  • 當年《荒野求生》,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爺為何突然不見了?
    這也是非常符合自然規律的,網絡上永遠不缺少熱度和話題,而現代快餐式的文化決定了這個社會被按下快進鍵,爆紅一時的光景永遠抵不過日月輪換的時光衝洗,終將沉寂失去奪目光芒。同質化的節目層出不窮貝爺最紅的時候是2006年至2015年,大概是10年時間吧,《荒野求生》的播出,帶給我們非常震撼的視覺和感官上的衝擊,作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他在荒野中的「食材」確實太過驚人,讓人不忍直視但仍然十分有吸引力。
  • 吞蟲子,嚼蚯蚓,烤老鼠肉,他站在食物鏈頂端
    2006年,因其在探索頻道主持節目《荒野求生》中所食用的東西太過驚人,而被冠以「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的稱號。2008年,貝爾繼續拍攝《荒野求生》和《天生求生者貝爾格裡爾斯》,涉及全球16個地區,從非洲沙漠到印度尼西亞、貝里斯、加拿大育空、伊拉克等等。貝爾是世界聞名的探險人士,他憑藉自己的探險本領為世界慈善組織籌到了數十萬美元捐款。他說:「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喜歡爬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