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是源於生活的語言藝術,生活語言包含哪些方面,它就包含哪些題材的作品,愛恨情仇,離別思鄉,山水田園,邊塞軍旅,皆能在高度凝結的詩詞語言之中熠熠生輝,如春風化雨,如火樹星橋。因此,詩詞也成為了大眾文娛的一種消遣方式。謎語詩,顧名思義,即是以詩歌內容作謎面,以詩意作謎底,引讀者去思去猜。正因為詩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與象徵性,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所以,以詩作謎,更有韻味。
《A》唐·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遠看山色蒼翠,走近卻聽不到溪流的聲音;春去秋來,花兒仍肆意盛開,人迎面走來,樹上的鳥兒卻毫不驚慌。佛系詩人王維莫不是活在了夢裡?如此詩意而美好的場景,如果不是夢中所見,那此處必是仙境。
全詩讀起來似乎處處違背自然規律,其實這正是王維的高明之處,他於清麗的詩語裡暗中設謎,看似句句錯誤,可一旦解出謎底,那麼便是句句精妙。這首詩的謎底就是「畫」,題目中的「A」也就是《畫》。原來,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中所描繪的景色皆是畫中之物,如此便合情合理,構思巧妙,韻味無窮。
《B》唐·虞世南
垂緌(ruí)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它垂下細長的嘴巴低飲清露,吸食的聲音響徹梧桐林間;它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便可以傳聲很遠。由於這首詩太過著名,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所以小解就不賣關子了,它的題目兼謎底就是《蟬》,此作堪稱千古第一詠蟬詩。
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不食人間煙火,具有傲世的品格,所以常以之自喻,以突顯自我的高風亮節。虞世南作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必然有很強的處世之道,所以這首詠蟬詩實際是他的自白詩,具有濃濃的象徵意義。「居高聲自遠」的不是蟬,而是指虞世南身居高位卻仍高潔清遠,不必藉助外力宣傳,就能聲名遠揚。
《C》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能使晚秋的葉子脫落,能催開二月的早花,過江時能掀起千尺浪,入竹林能傾斜萬根竿。這首詩的謎底也不難猜測,即是《風》,和上面兩首不同,此詩句句獨立,每一句都直接指向謎底,更容易猜,但也更難撰寫。
李嶠是善於觀察生活的一位詩人,在他眼裡,風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會隨著季節和地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面貌和效果,給人以不同的感受。這是一首著名的詠風詩,是單純為風而設下的謎語,不摻雜其他思想或隱喻,因此顯得更有趣味性。
題目僅有一個字的詩並不多見,而這三首當屬其中的佼佼者,立意不同,風格各異,但它們都以獨特的姿態傲立千年,成為詩壇之中與眾不同的存在。實際上,唐宋之間,有不少文人都喜歡寫這種類型的作品,下面再來欣賞一首,謎底就由你們去猜吧。
《D》唐·來鵠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閒處作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