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外來物種入侵,多數人認為離自己特別遙遠,如果硬是要想下去,可能威脅莊稼的田裡的種子,河裡的魚,是離著自己最近的。而事實上,走出家門,火遍全國地攤夜市的小龍蝦,時不時就能看到被售賣的福壽螺,還有最近兩年剛出現的草地貪夜蛾,都是外來入侵物種的代表。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經發現的外來入侵物種有660多種。其中71種被列入了《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查結果顯示,已經有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入侵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且外來入侵物種從以往的每10年一種發展到了現在的每2到3年就會有一種的程度。
像是從2019年就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目前已經擴散到了全國的25個省份中,如果沒有做提前預防,沒有及時噴藥,或者防治不到位的玉米田裡,可以說100%會受到草地貪夜蛾的危害。
在養殖水域裡的外來物種危害同樣是驚人的,像是雀鱔等外來魚類,如果混入了養殖池,不僅僅是飼料消耗上,連同本來養殖的魚苗都會成為它的口中餐,如果雀鱔在養殖池內形成繁衍的態勢,還會造成養殖水域的絕產。福壽螺的危害更為直接,水稻會直接減產7%到15%,嚴重時候會過半減產甚至絕收。同時,它們自身又是一些微生物、寄生蟲的中間宿主,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由於外來物種在新的環境中缺少天敵,往往肆意生長,很短時間就會在當地成為優勢物種,並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安全。拿小龍蝦為例,全國人民都拿它當成美味,可對於貴州威寧草海國家自然保護區,小龍蝦竟然成了保護治理的難題。在這裡,小龍蝦有肉就不吃素,五菜就吃爛泥,一切通吃讓保護區管理者大傷腦筋。小龍蝦打洞,吃魚吃蝦吃水草,為了吃掉個頭比自己大的魚,多隻小龍蝦在這裡能夠協同配合……
那這些外來物種是怎麼來到中國的呢?總的來看有三個途徑。
自然入侵,是通過風、氣流、水流、昆蟲、鳥類傳代等方式,通過植物種子、動物幼蟲或者卵、微生物等的自然遷徙帶來的。這一類的代表主要有紫莖澤蘭、微甘菊、美洲斑潛蠅、草地貪夜蛾等。
無意引進,是最經常發生的,佔比最大的途徑。在開展涉外活動時候,無意識的攜帶和傳入外來物種,或者在檢查中,因為掌握的知識有盲區、不豐富,導致沒有識別出來。在目前所知的外來入侵的植物害蟲裡,除了少數幾種是從邊境自然傳入的,攫奪大樹都是無意引進的。
有意引進。世界各地出於農業發展需要,會有意識的引進外國的品種,進行雜交。不過在引進過程中,尤其缺乏全面的風險評估制度,也在這個過程中引進了有害生物,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水花生、福壽螺了,它們的入侵改變了原有物種的生存環境以及固有的食物鏈,在缺乏天敵的情況下,泛濫成災。
鑑於外來物種傳播快,分布廣,影響大,在抵禦外來物種入侵方面,要普及防治方法,強化口岸檢疫,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要樹立起牢固的生物安全思想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