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帶一路來(十)
中國與尼泊爾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法顯、玄奘等眾多高僧都曾到過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藍毗尼,其他國家的許多高僧也曾取道尼泊爾來到中國弘法。唐代時,尼泊爾尺尊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元代時,尼泊爾工匠阿尼哥在北京監造了著名的白塔寺……
尼泊爾雖非大國,但中國人絕不陌生。近年來,特別是在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都在加速發展的情況下,尼泊爾更是屢被推上輿論焦點。對此,普拉昌達的感受最為直接。
早在2008年,普拉昌達首任尼泊爾總理時,打破了尼泊爾領導人首訪印度的傳統,將中國作為出訪的第一站。而自去年8月第二次當選總理來,他的訪華之旅則是在接近任期的尾聲。與此同時,一度因印度「軟封鎖」而遇冷的尼印關係卻逐步升溫。
2016年10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果阿會見尼泊爾總理普拉昌達。
在新任政府對印度的積極外交政策下,前總理奧利承諾的由中國援建的儲油設施建設已被印度公司承包,從印度通往尼泊爾的輸油管道現也已經開始修建。2017年3月,尼印兩國進一步籤署了「燃氣外交」協議,印度承諾未來5年每年為尼提供130萬噸燃油。針對尼國前後的態度差異,有評論指出,尼泊爾在中印兩國之間的搖擺不定,存在失去中國機會的風險。
普拉昌達並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自己與中國是天然靠近,這源於他從年輕時就信仰至今的「毛主義」。
高中時,普拉昌達第一次看到了毛澤東的照片,老師告訴他,毛是中國的偉大領袖,是窮人的領袖。普拉昌達年輕的心靈頓時就被這位領袖吸引了。普拉昌達認為,自己的階級背景和毛澤思想東非常能夠親近。上大學後,他開始認真學習毛澤東思想,研讀其著作,並對此留下深刻印象。
「許多人叫我普拉昌達,就像炙熱的太陽。」普拉昌達從青年時期起就是信仰毛澤東主義的尼泊爾毛主義共產黨領導人。2008年,54歲的普拉昌達是尼泊爾反政府武裝的一號人物,在此之前,尼泊爾人對他是只聞其名未見其容,甚至有人認為這個人並不存在。普拉昌達本名叫帕蘇巴·卡麥爾·達哈爾。1996年,因主張廢除君主制,與尼政府產生分歧。同年2月13日,他帶著滿腔怒火,和他的支持者一起從首都加德滿都走進尼泊爾西部的深山密林,從此展開「武裝鬥爭」。他的名字也改為普拉昌達,另一種譯法為「憤怒之火」。
作為毛澤東主義的堅定信仰者,普拉昌達說,沒有毛澤東主義便沒有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的今天。
普拉昌達一開始是遊擊隊員,因此也稱他為亞洲的卡斯楚,但普拉昌達說,「我不願意與其他領袖作比較。我出身於貧窮的農民家庭,我的階級經歷、階級背景使我自然而然地親近共產主義」。
普拉昌達的政黨尼共(毛主義)提出了「普拉昌達道路」,2008年5月,結束了沙阿王朝240年的專制統治,尼共(毛主義)領袖普拉昌達成為尼泊爾廢除君主制後的首位民選總理。然而,他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卻備受爭議。上臺不滿一年,普拉昌達便宣布辭去總理職位,此後的七年時間裡,尼泊爾政局動蕩,新憲法起草工作不斷推遲,三個主要政黨尼共(毛主義),尼共(聯合馬列)和尼泊爾大會黨多次洗牌,使多黨制民主國家的願景籠罩上了陰影。
去年8月,普拉昌達聯合大會黨再次當選尼泊爾總理,打江山易坐江山難,在風雲變幻的政壇,這位浴身戰火的革命英雄能否為尼泊爾打開第二扇門?
2016年8月3日,尼共(毛主義)領導人普拉昌達成為尼泊爾新總理。
尼泊爾有三個主要政黨,其中包括兩個共產黨,尼共(聯合馬列)和尼共(毛主義),但這兩個政黨的哲學思想、戰略戰術卻有天壤之別。「尼毛」贊成激進主義和革命,而尼共(聯合馬列)雖為共產黨,在普拉昌達看來,卻更多是機會主義;第三個政黨——大會黨的哲學從根本上有別於二者,來源政治競爭,自視為民主政治,普拉昌達認為,他們代表的是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利益。因此,聯合馬列和大會黨與共產黨有本質區別。
普拉昌達認為,在處理對華關係方面,尼泊爾的主要政黨是一致的。每個政黨都同意並一貫支持一個中國政策,認為中國是近鄰和好友,在這方面三個政黨不存在分歧。
2016年3月,尼泊爾前總理奧利訪華,在中國籤署了交通、能源、金融等多個領域的雙邊合作文件,尼中關係進入高峰期。然而,隨著對華友好的奧利政府被推翻,普拉昌達上任後,兩國邊界基礎設施開發進程卻被一再擱置,包括過境運輸協議和中尼鐵路建設在內的一系列合作項目,至今沒有得到落實。
由於兩黨在選舉中所爭取的幾乎是同一選民群體,有分析指出,新政府為了牽制前政府的影響力,可能會將奧利先前籤訂的一系列條約打入冷宮。
針對這些協議現在的情況,在與我們的對話中普拉昌達表示,他贊成這些協議的實施,一開始就承諾遵守與中國政府的協議,並且現在已經開始實施這些協議。
根據尼泊爾執政聯盟內部約定,普拉昌達將在2017年5月份卸任,將總理職位讓給尼泊爾大會黨主席德烏帕。有分析指出,即使普拉昌達來華籤署了重要協議,也可能會被下一任親印度政府的接替者擱置。反觀一帶一路在尼推進受阻,協議籤署落實不力,中尼關係一夜間仍顯撲朔迷離。
那麼,一帶一路框架能否為中印尼三角關係打開政治僵局?
普拉昌達首次當選總理時,首訪國家就是中國,並為此做了精心準備。他說「我是毛主義者,我當時的精神就已然如此」。不過,普拉昌達再次執政後,對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邀請一直態度曖昧。2017年3月,尼外交部長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我們加入一帶一路,就必須允許中國通過尼泊爾與印度進行貿易,我們無法就這一點達成一致。針對此番言論,有分析認為,目前尼泊爾執政聯盟正面臨著來自印度的巨大壓力。
尼泊爾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北與西藏隔山相望,東西南三面被印度環繞包圍,與中印兩國有著緊密的地緣關係。2016年10月,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在印度果阿舉行的中印尼三邊會談上,普拉昌達主動向習近平與莫迪表示,尼國願意擔任中印兩強之間的橋梁。尼泊爾計劃在2022年從最不發達國家邁入「發展中國家」行列,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跨境連接必不可少,而作為一個內陸山地國家,在外交平衡木上,尼政府任何選擇性的傾斜,都有可能影響中印尼三角關係的變化。
鑑於尼泊爾的地緣政治位置十分獨特,在一帶一路中尼泊爾將如何發揮地緣政治作用呢?
普拉昌達告訴我們,現在尼泊爾政局穩定,並開創了政治新氣象,希望著力發展經濟。尼泊爾地處中印兩大經濟體之間,希望從中受益,一方面會表明力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藉此發展自己。同時架接中印亞洲兩強,由此尼泊爾的戰略位置就不再是缺陷,而是成為尼泊爾全面發展的寶貴財富。之前它是個夢想,但現在有信心它將成為計劃和工程。「對於一帶一路,一定要加入」。
(傅曉田 易心)
鳳凰大參考專題文章為本欄目特約,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及作者姓名,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