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特種設備檢測都只停留在企業的自檢和備案階段,廣東是特種設備第一大省,遊樂設施運營單位超過300家,運營的大型遊樂設施2000多臺(套)。轉變政府部門監管重點,在企業自行評估基礎上,定期約請第三方進行評估,是當務之急。
死者的賠償已基本結束,傷者的善後還在進行,太空迷航的悲劇讓人難以忘卻。
前天,深圳市東部華僑城「6·29」事故調查組發布調查報告稱,太空迷航事故原因已基本查明:設備存在嚴重的設計缺陷,安裝調試期間已發現隱患但未能有效整改,使用過程中維護保養又不到位。此外,該設備在製造環節也存在局部缺陷。
6死10傷!這場罕見的遊樂場安全事故引發了人們對遊樂場安全監管的拷問:隱患重重的奪命「飛船」為何可以順利生產並流入市場?南方日報記者經過長期調查,試圖揭開迷局。
被忽略的警告
調查組發現,「太空迷航」在設計上存在嚴重缺陷。在「太空迷航」座艙支撐系統中,由中導柱內一個直徑為16毫米的螺栓承接法蘭與活塞杆之間的連結配合。但是在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該螺栓疲勞受損程度,也沒有進行相應的疲勞演算。
在設計存在缺陷的情況下,安裝環節也忽略了這一環節。調查組同時發現,在現場安裝時,沒有保證該螺栓達到受力點。由於該螺栓鬆動,加劇了中導柱法蘭與活塞杆在運行時的相對運動,使該螺栓的受力狀況惡化,導致該螺栓產生疲勞破壞。
其實,早在去年,一位曾經參與迪斯尼樂園工程的梁姓香港工程師發現太空迷航項目非常危險,曾致信華僑城公司,列出該項目存在的缺陷。
然而,梁先生反映問題的信件如石沉大海,並沒得到回覆。
梁工程師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稱,去年聖誕節,他和家人一起到深圳度假,一家人前往東部華僑城遊玩。在排隊等待遊玩太空迷航項目時,在美國從事機械工作30餘年的他發現,該遊樂設備不僅沒有緊急停止裝置,而且機器配備的U形鎖厚度僅有3釐米,明顯較薄,在高空運行中容易脫落。
多年的遊樂場所從業經驗告訴他,太空迷航的運行原理類似於纜車和過山車,按照國際設計標準,應由一個不易拆開的U形鎖緊扣軌道和飛行艙,也必須設置緊急停止裝置。
發現問題後,排隊許久的梁工程師和家人決定棄玩該項目。但是,他還是寫了一封英文信給遊樂園管理處,指出太空迷航設備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
「設計方、製造方、使用方、檢測方和監管方都要承擔責任。」梁先生認為,這種設計缺陷,任何機械組件脫落都必然引發事故,「但任何一方只要留心,都可以發現問題嚴重性,從而可以避免事故發生。」
眾多隱患被忽視的背後,掩蓋不了商家對利潤的追逐。太空迷航事件發生後,公司董秘倪徵表示,該事故不會對華僑城整體業務產生重大影響。而湘財證券分析師楊森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一季度,華僑城已售未結算收入53億元,鎖定2010年預計營業收入的58%,業績鎖定性好,並預計公司全年旅遊業務收入在36億元左右。
失控墜落的飛船
調查組發布的調查報告稱,在製造和安裝調試環節,5號座艙側導柱焊縫存在虛焊缺陷,受力後完全斷裂。儘管設備在安裝調試時,已發現該螺栓容易鬆動,採取了一定的補救措施,但沒有從技術上消除隱患。而且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沒有及時發現該螺栓鬆動,加速了該螺栓的疲勞進程。最終導致5號座艙的支撐系統失去重心,與站臺碰撞後墜地。
調查結果顯示,不僅是5號座艙,其他的4、3、2號座艙與墜地的5號座艙相繼發生碰撞,也發生了座艙支撐系統事故,並再次與活動站臺碰撞。
墜落的飛船暴露出設備的諸多問題,讓人不解的是,太空迷航是如何從生產線走上市場的?
據深圳市東部華僑城提供給媒體的資料顯示,太空迷航是位於東部華僑城大俠谷探險樂園的遊樂項目,由飛船模擬器及球幕投影系統組成。模擬宇宙飛船升空和太空人動態飛行。遊玩過程中將會有超重感。飛船模擬器由12個座艙組成,每次共可乘坐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