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格雷厄姆成長股投資策略》,這本書的選題非常巧妙:「巴菲特導師近乎失傳的成長股估值公式」,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實。
投資人對格雷厄姆的印象,基本都是「菸蒂股」、「以遠低於帳面價值的價格買入」、「對預測成長不看好」等。
其實,格雷厄姆從理念上來講,是不排斥成長股的,早在1947年的時候,他就提出過「以合理價格買入優秀公司,是一種不錯的投資方式」,具體可見我之前的文章《格雷厄姆的估值公式》
而且,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這位「價值股」宗師一生最大的收益來源,是來源於投資一家成長股,也就是蓋可保險GEICO,這一筆成長股投資的收益,超越了他一生其他所有投資的總和。
所以,重溫格雷厄姆的「成長股投資策略」,是一件讓我興趣盎然的事情,這本書不論是寫作,還是文筆,以及@巴菲特讀書會周立秋老師的翻譯,都是不錯的,值得讀一讀。
下面是我的閱讀感受記錄,開始吧。
1.人們已經形成一種普遍觀念,即投資者應該追求的收益率,應該與他準備進行的投資風險程度(波動程度)成正比。我們認為,投資者追求的收益率,應該取決於投資者願意、並能夠為他的投資付出多少智慧型努力,這與傳統的觀點恰恰相反。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風險越大,收益越大」這句話,如果你有一定的投資經驗,並仔細去思考,就會發現這是一句在投資領域被用爛了、但卻荒謬無比的話。
一件物品,打折越厲害的時候,買的人承擔的風險是越小的,對這個人而言,潛在的收益(比如將來他把物品賣掉)是越高的。
這是我想說的第一個觀點,下次再有人告訴你「風險與收益成正比」時,你就知道他大概率是不懂投資的。
我想說的第二個觀點,來源於摘錄的最後一句。
格雷厄姆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
「普通人只需要轉變一點觀念(例如長遠來看,股票才是賺錢的),以及掌握一些基本的投資技巧,就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收益率,但是如果他想要超出這個的收益率,那就要付出艱苦卓越的努力。」
在我看來,這段話的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都是遠遠被大眾低估的。
一個極端是:
大眾要麼相信,「普通老百姓不管怎麼努力,想獲得比銀行存款收益率高的投資收益率,是不現實的」,因為「有那好事,能輪得到咱普通老百姓?」
另一個極端是:
有些人認為:既然我能獲得5%、6%的收益率,那我努力一下,10%、15%甚至20%,都不會多難吧。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格雷厄姆說的這句話,前後兩端都很準確。
嚴格按照他的思想脈絡來投資,只要你買的夠便宜、公司本身質地夠靠譜(其實這一點格雷厄姆非常強調),你虧錢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也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回報。
但是,動輒想獲得15%甚至20%的年化收益率,是非常困難的,難度超出了常人的腦力認知。
各位可以看看知名的投資大師的年化收益率,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最厲害的巴菲特,截至目前的年化收益率已經不足20%了。
讀者也不要氣餒,在我們資金還不多的時候,在我們還沒有受到各種投資監管限制的時候,追求15%以上的收益率,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努力的,這也是作者的目標。
從作者過去7年多的投資經歷來看,這個目標是有機會實現的。
2.投資者有三種潛在的回報來源:1.股息;2.股票價格與內在價值之間的差價;3.內在價值的增長。
這個回報來源的分類,比較清晰,我借著這個分法,來講講投資應該賺的錢。
先說第一個來源:股息。
很多人比較看重股息,因為這個是「看起來」最確定的,因為可以拿到真實的票子。
如果股息是你維持生活的重要收入來源,那確實要看股息,但是,大多數人投資是為了最大限度實現財富增值,所以這一點暫且先不討論。
順便說一句,股息是一場「障眼法」,會讓你忽略掉一些東西,獲得某種虛幻的「安全感」,這個觀點,以後有機會我再跟讀者詳聊。
第二點,也就是「股票價格與內在價值之間的差價」,是傳統價值投資者看中的。
這種策略可以濃縮為一句話:
在公司質地不會迅速惡化前提下,以遠低於公司有形資產價值的價格買入,然後等待或主動採取動作促進價格回升,獲利後賣出。
但是,這種方式是有內在缺陷的。
主要體現在價格向價值的回歸是高度不可控的,換句話說,時間沒有站在投資者這一邊。
如果價格短期內回歸,往往可以大賺一筆,但是,如果價格幾年沒有回歸,投資收益率就會大打折扣,而如果在此過程中,公司質地出現惡化,相信我,那就是一場噩夢。
第三點,也就是「內在價值的增長」,才是投資者的著眼點。
細細地品一下,第二種方式還有點「賺市場的錢」的意思,而第三點,才是真正的「賺公司成長的錢」,才是真正的「增量思維」。
這樣,投資者的關注點就更加聚焦了,聚焦於公司的質地和成長性,成功的概率就更大。
同時,如果你在第二點上的表現不錯,也就是你買入的價格還低於靜態內在價值,好的第三點(公司質地和成長),也會有助於價格的回歸(誰不喜歡增長的公司呢?)。
有了成長型股票,你就可以通過關鍵決策的力量獲得成功:
只要一兩隻好股票,你就能獲得高於平均水平的複合收益率,即使你的其他股票只能獲得平均收益。
但是,如果投資於價值公司,你實現這個關鍵決策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3.作者把股票分為「價值型」和「成長型」,前者找的是沒什麼增長、估值很低的公司,後者是指有明顯增長的公司。
前者更多賺的是股息和估值提升的錢,後者更多賺的是公司利潤提升的錢。
如果你買入的是有成長的公司,好處就是:你不用一直盯著股價的漲跌,隨時想著是否到了「止盈」的位置。
而這個位置,是價值型股票一開始買入時,就設定好的目標——這家公司值10塊1股,現在5塊1股,等到它漲回到10塊的時候賣掉,我就可以賺一倍。
暫且不說這種方式(價值型)盈利空間有限,另一個關鍵的制約是:
你要不斷找到這樣的機會,因為一旦公司達到目標價位,正確的做法就是賣出。
為什麼成長型股票這個制約相對輕很多呢?
因為成長型股票的內在價值,是在不斷提升的,只要公司的質地沒有變化,股價就會一直被公司質地所反映的利潤給「推著走」,這也就是我們說的「好公司會不斷給你驚喜」。
這裡另外值得關注的是:
投資於成長股的理念背後,還暗含了「謙卑」的投資精髓概念。
因為,價值型股票需要你「持續做對」,換句話說,由於盈利空間不大,你就需要做更多的投資,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投得多了,總是會有錯的。
但是,對於成長型股票,正如摘錄所說,只需要有幾個好的「神來之筆」,就能掃平很多一般的投資決策所帶來的的影響。
我相信,對於大多數成長股票投資者來說,如果你把最成功的的三筆投資拿掉,這類群體的投資收益,馬上會變得非常普通。
4.公司估值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估值模型越簡單、越直接越好,這樣投資者就越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收益、現金流和增長等要素上面。
借這個機會,說一說估值這個話題。
首先,請讀者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
越追求精準的估值,犯錯誤的概率就越大,或者把話說得輕一點,追求「估值精確」這件事情的投入產出比,是非常低的。
為什麼呢?
因為投資是面向未來的,而未來很多時候,是不滿足高斯分布正態曲線的。
換句話說,未來會有無數想像不到的事情發生,這些事情中的任何一件,都可能會徹底顛覆你設定的預測未來的參數。
所以我們常說:
投資是在高度不確定的世界裡,尋找一點確定性的過程。
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估值的明確輸入就是:
估值不可能精確,而且也沒必要精確。
那麼,該如何估值呢?
我們要跳出這個問題,問自己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要估值?
是因為我們希望明白:我買的這個東西(即某家公司的股票),到底值多少錢?
再深入一步,知道值多少錢以後,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呢?
有兩種不同的目的:
第一種,我知道這玩意兒值100塊,現在市場報價50,我就買了,等著到100的時候,我賣給別人。
第二種,我估摸著它現在值100塊,未來大概率是會提升的,比如每年提升個5-7個百分點,現在市場報價80,我覺得也划算。
這兩種回答的關鍵差異,在於你給以下問題的答案:
「你想賺的,是誰的錢?企業增長,還是下一個來買你股票的人?」
如果是賺別人的錢,那你就要追求精確的估值了,而且80塊大概率不能買,50差不多,30就更好了。
但是,在上面這種目的中,不管是精確估值,還是更便宜的價格(30塊甚至更低),沒有一個是容易做到/等到的。
如果是賺企業增長的錢,那就沒必要精確估值了,我只需要知道,「我的出價不算貴」,就夠了。
那麼,「不算貴」的標準是什麼呢?
我們下一篇見。
@今日話題@華章書院$上證指數(SH000001)$$標普500指數(.INX)$$恒生指數(HKHSI)$
作者:villike連結:https://xueqiu.com/7579238876/164322937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