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茶卡鹽湖運送遊客進站的小火車。經濟日報記者 石晶/攝
位於柴達木東大門茶卡鎮的茶卡鹽湖,歷史上就是商賈、遊旅進疆入藏的必經之地。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結晶鹽湖,因其產鹽、旅遊兩相宜自2015年開始火爆網絡,被稱為中國的「天空之境」,與塔爾寺、青海湖、門源油菜花海等王牌景區齊名。
坐在鹽湖觀光小火車上,慢慢向湖心駛去,鐵軌兩邊水天相接的湖面倒映著的藍天和白雲,人思緒和時間都仿佛慢了下來。鹽湖北面,採鹽船滿載著原鹽的徐徐前行忙生產。南邊則是載著遊客的小火車汽笛長鳴……
在茶卡鹽湖,最靚的色彩就是大紅——一片片紅色長裙倒影在鏡面一樣鹽湖上,讓紅裙幾乎就是茶卡鹽湖旅遊的拍照標配,商鋪裡掛滿了出租或者出售的紅絲巾和紅裙。遊客站在鹽湖中倒影一襲長裙,讓茶卡鹽湖在網絡上圈粉無數。
而相距不遠的茶卡鎮巴音村,整體皆為粉紅的牆壁,小商店和農家樂的戶門上各色牌匾高掛。村民申得屏的生活因茶卡鹽湖遊客的增多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她告訴記者,以前長期在鎮上的餐館打工,2015年開始,來茶卡鹽湖的遊客猛增,出現一房難求的現象。「我晚上下班身後跟著幾輛車,遊客求我讓他們的孩子住在我家裡,多給幾百塊錢也行,我就把家裡兩間房騰挪出來讓遊客住。慢慢的發展成現在住宿和餐飲一體的農家樂。」2019年她家的收入達到15萬元。申得屏坦言,以前沒想到過會有今天這樣的幸福生活。
茶卡鹽湖已成為中國西部工業旅遊與生態旅遊結合的一個典範,從原先單一生產原鹽到鹽湖景區,轉變的是綠色發展方式。帶動了鹽湖周邊的農牧民群眾從原有耕田放牧的生產生活方式,轉向搞餐飲、運輸、商貿等嘗試探索著各種工作。巴音村黨支部書記趙永龍說到,以前他和村裡很大部分都在外面建築工地或者城市裡打工,茶卡鹽湖遊客大量湧進來後,很大一部分村民同申得屏一樣從打工開始到自己做老闆,在很短時間裡大家的思想和角色發生了很大轉變。
圖片說明:景區新修建的親水樓臺。經濟日報記者 石晶/攝
茶卡鎮鎮長吳紅雄感嘆:景區發展起來後,茶卡鎮從原先的一條街道幾十家商鋪,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這讓本來人口僅4100人左右的茶卡鎮,從向周邊「輸血」,居民除外打工到回鄉「造血」,通過製作鹽雕、開農家樂、開旅行社、從事旅拍等多種方式,生活方式在短時間內完成了轉變。短短幾年時間,已經發展成為今天64家賓館酒店,164戶商戶的局面。茶卡鎮也先後獲得「國家特色小鎮」、「中國最具文化價值特色小鎮」及第四批「全國美麗宜居小鎮」三項國家級榮譽稱號,城鎮新建項目快速發展。
走到村口,記者看到,邊道花園正在施工。吳紅雄說,今年受疫情影響遊客比往年少,趁這個機會,政府對村道設施和村民服務培訓方面加大了力度,在硬體和軟體上同時發力,再提升個檔次。大量的遊客走進茶卡,使茶卡鎮基礎設施提速發展,創造了村民的脫貧致富多種機會,更創造了未來幾年的幸福生活,形成了一個生態友好的良性循環發展。
茶卡鹽湖文化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健康談到,目前,茶卡鹽湖景區直接帶動就業超過千人以上,間接帶動就業三千多人,景區的快速發展產生了「景鎮聯動」效應。同時,景區將出口核心商業售賣區低價租賃給烏蘭縣貧困戶,並將該商業區租金60%收入上交烏蘭縣政府用於扶貧項目。為將輸血變為造血,在看到景區自創的鹽雕技術獲得遊客青睞後,茶卡鹽湖主動將鹽雕技術、設備無償提供給貧困村,並向貧困戶回收鹽雕成品在景區向遊客售賣,而售賣收入則全部返還村民。(經濟日報記者 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