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盆地是眾多探險愛好者心中的嚮往,這一天的戈壁大漠裡剛剛迎來了第一縷陽光,晨曦之中一片煙塵不斷的升起,又慢慢的消散,捲起這片煙塵是一隻在戈壁上疾馳的車隊,駕駛這些車輛的是生活在柴達木盆地周邊的一群奇石愛好者。
以往這些奇石愛好者都會組團到這個柴達木盆地的戈壁灘上去找奇石,這一天也不例外。
在尋石之旅開始之前,這些人很清楚,今天他們要在戈壁灘上尋找一種特殊的石頭,但是他們不清楚的是,在這段旅途上會有一些很奇特的事情在等待著他們。
植被稀疏、乾旱荒涼的柴達木盆地,在奇石愛好者唐拓華的眼中有著特別的意義。
在2012年到2016年之間,柴達木盆地一帶出現過多次流星雨,唐拓華等一些奇石愛好者認為那些流星最終都化作隕石碎塊,散落在了這片茫茫戈壁上。
從那以後,在戈壁灘上尋找隕石便成為了這些奇石愛好者的終極目標,臨近正午,唐拓華一行人終於到達了他們此行的目的地。
遠處的幾座沙丘卻吸引了他們的目光,這些沙丘形狀、規則、等距排列,大家還是第一次見到。
就在唐伯華感到不解時,其他隊友在沙丘的附近又有了新發現。
規則渾圓的深坑如同人工挖掘的一般,眼前的深坑會不會是隕石坑呢?
沒過多久,大家又發現了一個被水覆蓋的渾圓深坑,同時一行人發現在這個深坑周邊環繞著一圈圈白色的顆粒物。
在陽光的照射下,這些白色顆粒顯得晶瑩剔透,與腳下棕灰色的地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些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的白色物質,讓唐拓華聯想起曾經看到過的一個有關隕石的試驗。
國外的一位科學家曾經用一個試驗還原隕石坑的撞擊形態,他在一層白色沙子上鋪上了一層紅色細沙,並利用射擊的方式進行隕石撞擊模擬,當小球高速撞擊沙子之後,下層的白色沙子被翻出了地表。
這個實驗表明,當隕石墜落到地面時,不僅會形成渾圓的撞擊坑,巨大的撞擊力還會將地表以下的物質翻覆上表層物質之上。
正是這個試驗讓唐拓華聯想到水坑邊那些白色顆粒,會不會是地下深層的物質因為隕石的撞擊而被翻出地表,而這個渾圓的湖泊就是一個積水成湖的隕石坑。
然而正當他向周圍村民求證這個推測時,又聽說了另外一件更加離奇的往事。
牧民所說的究竟是什麼事兒?
原來就在幾個月之前,這位牧民呢在放牧的時候正好經過這個湖邊,突然間是狂風大作、飛沙走石,一隻相對瘦小的羔羊直接就被吹到了湖裡,而且瞬間就消失了。
牧民們說那小羊在湖裡消失的速度快得很,就好像湖裡有什麼東西把它給吸走了一樣。
結果沒過幾天,這位牧民在經過附近的另一處湖泊的時候,看見湖裡漂著一隻小羊的屍體,他仔細一看發現這不就是前兩天被吹走的那隻小羊。
這件事傳開之後,周圍的牧民都覺得這些深坑裡頭很有可能有什麼東西會吸走周邊的動物,而且它們之間還很有可能是相互連通的。
要不那隻小羊屍體怎麼會從另一個湖裡飄上來了。
牧民說的這件事讓唐拓華感到疑惑,按照他的推測,這個湖應該是由隕石坑形成的,就算是湖裡有隕石具有很強的磁力,可以吸住周圍的物體,那也應該吸鐵器才對,怎麼會將小羊吸入湖中?
那麼如果不是隕石,這些深坑湖泊又為什麼有著強大的吸力?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多大大小小的深坑出現在這片戈壁之上?
柴達木盆地地處青海省西北部,是一個被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等山脈環抱的盆地。
那裡驕陽似火、乾旱酷熱。
為了探索柴達木盆地的生境特徵,地理中國攝製組從西寧市出發,驅車約一千千米,來到了那片深坑湖泊所在地。
攝製組決定先找到奇石愛好者唐拓華,了解更多的信息。
由於大部分隕石中含有豐富的金屬元素,且帶有一定的磁力,因此在野外搜尋隕石的過程中,磁鐵或是金屬探測儀、磁力檢測儀器等輔助工具,都可以增加發現隕石的機率。
就在不久前,他們在湖邊用這種辦法搜索隕石時,卻遇到了不可思議的怪事。
閒談當中,唐拓華介紹了一個新的情況,當時他和一些奇石愛好者為了探究那個渾圓的湖泊裡到底有沒有隕石,曾經把一個鐵桶扔到湖裡去打撈,結果扔下去的水桶非但沒有下沉反而飄了起來
唐拓華他們心想,這是怎麼回事呢?難不成是這個鐵桶不夠重,於是他們又在桶裡放入石頭增加重量,再次將水桶扔入水中,結果這桶還是漂在水面上
眼看著裝滿了石頭的鐵桶在湖面上飄來蕩去,唐拓華他們很納悶,可就在他們準備把鐵桶拉上來的時候,再給它增加重量的時候,卻發現這桶和繩子都不見了,這可真是遇上怪事了。
那麼出現在這個湖泊當中的反常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湖泊和它周邊的那些渾圓的深坑又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攝製組決定跟隨唐拓華前往那處帶有犀利的深坑湖泊展開調查。
就在此時,遠處平緩的地面上,一座座沙丘拔地而起,似乎在用一種靜默的方式昭示著他們的與眾不同。
唐拓華告訴攝製組,這就是他們之前發現的那種形似宇宙飛碟的沙丘。
對於眼前的沙丘,隨行專家張西營有著自己的見解。
張西營,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研究員,常年從事野外科考工作,對柴達木盆地的地形、地貌有著多年的研究
張西營告訴大家,新月形的沙丘是在沙源有限、風向單一的地方普遍存在的一種沙丘形態。
他進一步解釋說,這一帶的沙丘在長時間的狂風侵襲下,會向下風向移動,移動的速度與沙丘高度成反比,因此高的部分移動慢,保持在中間,而沙堆的左右兩側移動快,使兩翼不斷擴展,總體形成新月型
多個新月型沙丘互相連接,便形成了新月型沙丘鏈。
由於它們的迎風坡坡度平緩、渾圓,背風坡又留下了向內凹進的缺口,與科幻電影中的飛碟形象接近,因此才被人們稱為飛碟沙丘。
而就在考察組解開這幾座沙丘的形成之謎時,遠處狂風裹挾著沙塵席捲而來,半個小時後,席捲的沙塵終於停止了,隊員們踏上了新的路程。
或許是受到風沙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戈壁深處的微地貌也發生了改變。
擔任嚮導的唐拓華也一時難以找到那些渾源深坑的準確位置。
從大家的描述中,專家判斷那個深坑有著巨大的水量,在柴達木盆地如此乾燥的環境下除了降水,應該由河流補給,才能保證坑中的水源充足,這整個柴達木盆地實際上它就是一個鹽湖的盆地,從東到西的話,有很多鹽湖
考察隊按照專家的建議一路向西行進了約一千米後,在戈壁灘上發現了一個湖泊
張西營告訴隊員們,柴達木盆地分布著眾多湖泊,由於蒸發強烈,水位降低,有的甚至慢慢乾涸,形成鹽和泥土的混合物,繼續蒸發便會形成堅硬的鹽蓋。
如今這片古老湖泊只留下一個個蔚藍的深井,可以說,考察組要找的那處深坑,應該是一處名副其實的湖中湖。
專家決定利用航拍精準尋找那個湖中湖的位置。
不多時,一個面積巨大的圓形湖泊出現在了航拍畫面中。
唐拓華告訴大家,這就是考察組苦苦尋找的湖中湖。
如此平靜的湖面之下,又隱藏著怎樣強勁的吸力呢?
考察隊在鐵桶上綁了一根二十米的繩子,桶裡加上石塊,一段時間後,湖面上已經看不到鐵桶的身影,專家推測鐵桶可能已經沉到了湖底。
考察組決定將鐵桶拉上岸一探究竟,可是任憑他們使出九牛二虎之力還是拉不上來
湖底仿佛有什麼力量一樣,拽不上來。
究竟這個湖底到底是有著怎麼樣一個神奇的力量要造成這樣的現象呢?
幾次嘗試,考察組都未將鐵桶拽上岸。
就在考察組等待之時,湖面上又出現了新的情況。
鐵桶附近出現一個圓形的坑,圓形的區域冒出了大量氣泡。
考察組決定再次嘗試拉鐵桶繩子。
在隊員們的齊心協力下,鐵桶終於浮上了水面
鐵桶變形嚴重,且帶有黑泥。
這個水下究竟有著怎樣的獨特環境?而那股神秘力量究竟是什麼呢?
看著打撈上來的黑泥和明顯變了形的這個鐵桶,專家張西營也陷入了沉思。
從渾圓規整的形狀上看,它確實和隕石坑很像,但自然界當中冰鬥湖、火山口湖往往呢也會呈現出規則的圓形。
那麼眼前這個湖泊到底屬於哪一種類型呢?
專家首先排除了冰鬥湖的可能性,因為這一片區域是一望無際、平坦開闊的戈壁灘,因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冰鬥湖不會出現在這種區域裡
同時專家通過打撈上來的鐵桶判斷這個湖泊也不是火山口湖,因為那些泥與火山口湖裡的泥炭有著明顯的區別。
那麼這一處湖泊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湖底的那股力量又如何解釋呢?他決定再次扔下鐵桶一探究竟。
與第一次不同,當隊員們準備拉鐵桶上岸時,繩子和鐵桶卻不見了蹤影,難道湖中真的存在吸力嗎?
專家決定請青海省柴達木綜合地質礦產勘查院的研究人員,對這一帶的磁場進行測量。
測了幾個點測的都是54400幾,最大差值就是10幾納特,也就是這個場相當於一個平穩場,平穩場就是說沒有一條沒有磁異常
這樣的結果讓大家更加疑惑,如果不是由於磁場異常,又會是什麼原因導致這處湖中湖存在吸力呢?
就算牧民所說湖泊之間相互連通屬實,強大的吸力又來自哪裡呢?
專家決定對周圍的地層進行考察。
專家解釋說,很久之前,柴達木盆地所在的位置是一個海洋,後期歷經多次構造運動,柴達木盆地逐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湖盆,在乾旱的氣候條件下,形成了如今一層層鹽泥交替的現象。
他推測考察組所探索的湖中湖,有可能也是一個階梯狀,形似漏鬥的形狀。
張西營邀請潛水隊對水下情況進行初步摸索
一周後,潛水隊員發現在湖泊的西岸有一側緩緩的陡崖,結構相對穩定。
他們決定將這處堅硬的鬥崖作為下水點。
潛水隊初步考察發現海拔高度、湖水含鹽度等不確定因素增大了考察的風險,另外來自湖底的吸力會不會造成危險也是他們的擔心之一。
在高海拔地區的高濃度。湖水中進行潛水科考本身就是一件極具挑戰的行動,現在考察組還遇到了瓶頸,由於湖中湖的浮力太大了,隊員們無法進行下潛。而且在含鹽量極高的湖水當中,也不適宜進行長時間的水下作業。
那麼接下來配重要加到多少才能夠順利下潛呢?配重的增加對於潛水員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
因為後繼還有很長,所以決定再多寫一章。謝謝觀看。